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4-06-27王梦茹
王梦茹
摘 要: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但文言文阅读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系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思维能力,保证语文教学效果。本文以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07
思维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能力。教师在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对当前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方法,实现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1.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文言文的语言内容较为精炼,所表达的内容也较为抽象,阅读理解难度较大,而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结合文言文的内容,运用思维能力展开想象,可促进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多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即无法读懂文言文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文言文内容、提取文言文关键字词、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文言文思想实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代表,文言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在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注重对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进行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拓宽,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够去体会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在思维训练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当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学习中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学生对传统文化也会产生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大多数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是理解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忽略了对文言文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发掘和感悟,由此可见,学生缺乏基本的文言文阅读学习思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深入文本内容去分析其中的精神内核,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
文言文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为实现对文言文的深入解读,应通过细细品读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而这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指导。但是,一些教师并未对文言文文体特点的教学价值进行重视,也忽视了文言文的审美功能,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仅带领学生通过朗读、翻译和背诵的流程进行文言文学习,并未对其内容进行深究,使学生无法领略文言文语言的艺术风采,未能发挥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2.教育观念固化
目前,部分教师仍未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理念上的缺失使教师往往会将文言文作为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和语句的理解与背诵,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和感悟文言文语言的深层内涵,导致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公式化和表面化的问题。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未能对文言文的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在教学中没有准确把握重点,导致文言文阅读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对文言文难以产生阅读学习兴趣。
3.教学主体偏废
由于文言文阅读学习难度较大,出于保证教学质量的考虑,多数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会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并按照固定的一套流程来带领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语句进行理解、记忆和背诵,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自主思考的重要性,也没有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思考空间。由此可见,教师并未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没有有效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也受到了限制。
三、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1.运用媒体技术,活跃阅读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思维能力,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读懂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进行了解。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媒体技术,通过运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对文言文的抽象内容进行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阅读思维的活跃程度。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为例,课程伊始,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视频来引出本篇文言文描写的主要人物——花木兰。在视频内容中,花木兰不仅是一个云鬓花黄的青春美少女,也是一位驰骋疆场的英勇战士,看到这里,学生不禁会产生疑问:前后两个形象是否是同一个人?教师不应为学生过早地进行解答,而是继续为学生播放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花木兰这一形象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直至学生能够发出疑问:花木兰为何要走上替父从军的道路?她在这一路上又经历了什么?至此,通过视频导入,学生的阅读思维活跃程度得到了提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到文言文的学习环节,要求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木兰诗》,引导学生思考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做了哪些准备?从军的道路上经历了什么?身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对花木兰这一传奇的女子进行了解,实现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入解读。
通过多媒体视频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活跃,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学习的效率。
2.创设对话情境,增强形象思维
对话情境的创设并非引导师生之间进行对话,而是要鼓励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内容中,与文言文进行对话,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话情境中通过与文言文文本的对话,运用形象思维理解文言文的抽象内容,更好地对作者在内容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感悟,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三峡》为例,对于如何在本节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言文文本内容进行对话,教师首先应明确学生与文言文对话的目的,即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学习,抓住三峡的特点,了解文言文中描绘景物和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同时感悟作者郦道元通过描写三峡的景象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向文言文文本内容进行“发问”,如“三峡是什么样的?”,结合这一问题,学生需要从文言文当中找寻对应的答案。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文章中找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并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重点语句进行解读,从“疾”字中感受到三峡水流速度之快。同时,学生在与文言文对话的过程中,也能够从“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一句中的“寒”和“林”二字联想到清冷的林间氛围,感受到冬季三峡的寒意。
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与文言文“对话”的过程中搜寻关键字句,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文言文描述的画面呈现在脑海之中,实现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锻炼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批判思维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文言文的文本内容展开思考,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文言文中的观点产生怀疑,使学生与文言文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收获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体验。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为例,教师首先应结合“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与本篇文言文有关的成语,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典故。通过这种导入方式,教师不仅能够顺势引出本篇文言文的学习内容,也能够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孙权劝学”真正的含义,为后续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质疑做好铺垫。随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默读,通过联系文中人物间的对话,思考如下问题:孙权为何要劝学?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的?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学后,学习效果如何?在完成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后,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内容也产生了各自的观点,在相继质疑并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师可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吕蒙,面对孙权的劝学,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认为吕蒙不应该像文章中那样做,应该做好分内之事,只要会带兵打仗就可以了,而有的学生却持相反观点,认为吕蒙不应该像文章中那样第一次拒绝孙权的劝学,文武双全才能够成为帅才,吕蒙没有领悟到孙权想要栽培他的意愿。
学生通过对文言文中不同人物的观点进行质疑,对文言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4.引导学生想象,锻炼抽象思维
文言文语句精炼,内容简短,作者一般都会在文言文中进行留白处理,留白的这一部分便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和思考的内容。通过对留白部分的内容展开想象和构思,文言文的文本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能够更为深入地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价值进行领悟。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文言文中的留白展开联想,促使学生能够在想象文言文留白内容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为例,文章中有许多内容值得学生去细细思索,品味文章用语之妙。如,在渔人寻得桃花源并步入桃花源后,在与桃花源内的人们交谈的时候,桃花源内的村民问起渔人“今是何世”的时候,渔人一一回答,没想到桃花源内的村民竟不知汉朝,也不知魏晋南北朝。此处,作者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桃花源内的人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仙境中,在得知渔人所说外面的世界后,要叹惜呢?学生通过联想,展开思考,认为桃花源内的人是因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如他们一般安居乐业的日子而感到惋惜。而在渔人出村后,虽“处处志之”,但再派人回去寻找时,却发现“不复得路”,这种艺术处理手法使读者对“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产生了无尽的想象,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想象中得到锻炼。
5.感悟文章主旨,增强逻辑思维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字词语句的含义,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情感主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帮助学生对文言文主旨进行准确解读,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结合文言文的上下文来思考作者的写作用意,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为例,本文以学生能够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为主要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解读本文语句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感受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首先,作者对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和名称来历进行了介绍,并对醉翁亭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时的景色也进行描写,使读者对醉翁亭产生向往之情。其次,作者着重地对太守和滁州人来醉翁亭游玩、欢饮的过程进行了描写,并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想,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在这些语句中,都能够体现出作者寄情于山水,享受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而这一点也能够从“众宾欢也”和“太守醉也”中所体现出来。
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文言文的前后语句,找寻关键语句,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实现对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文言文思维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准确解读,并对文言文意蕴进行感悟和把握,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为实现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目标,并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教师应重视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精心设计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结合具体的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探索多样化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孟晓庆《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读写算》2022年第32期。
[2] 渠敬育《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22期。
[3] 郑英勋《“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为例》,《语文新读写》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