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实的劳动教育行稳致远
2024-06-27丁建珺
丁建珺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不知不觉中,我在这所农村小学已从教28个春秋。学校背靠大山,在学校的下操场,有一块大约600平方米的荒地,我的劳动教育故事就从开辟这块荒地说起,“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这里真实发生,行稳致远……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自劳动教育实施以来,在七里河区王官营中心校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三年的特色劳动教育,收获满满。如今回首校园里的那个人人皱眉的角落,真是感慨万千。
校园的西北角,原是一片荒草滩,约有一亩地。一层浮土之下,大小不一的石块星罗棋布,野草肆意生长,荒凉杂乱尽显其间,与整洁的校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格格不入。该如何改造这片荒滩?让它变废为宝呢?联想到学校有食堂,把它开垦成一块劳动基地,岂不更好?这样既能丰富师生的“菜碟子”,又能开展劳动教育,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然而仅靠我们十几位老师和几十个孩子的绵薄之力,要想改造这片荒滩,真是难字当头。但为了改善校园环境,在连续召开动员会后,这一想法获得了全体教职工的支持与赞同,决定利用每天午休和课余时间完成垦荒。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天中午,我们挥动铁锨垦荒时,大家才发现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每铲一下土,都会被密布且充满韧性的草根缠住铁锨,时不时还会挖出一块大石头,几个人合力才能搬到地边。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一名学生满脸欢欣地向我狂奔而来,边跑边喊:“校长,援兵来了,援兵来了!”在他身后,一支拿着铁锹、推着小车的家长大军一拥而来。原来,中午回家的孩子将我们下午开荒的事情告诉了家长。
“丁老师,学校给娃娃们开垦劳动基地,这是好事,我们一百个赞同。开垦劳动基地,我们家长不能少。”家委会的陶婉清奶奶说道。“是啊,是啊,为了咱的娃,我们家长更要配合好学校。”其他家长也争先恐后地附和。
说干就干,家长们加入我们的开荒大军中。放眼望去,老师、家长、学生四散而开,挖地的、捡草的、拉车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因为有了家长的加入,效率一下就提高了。人群中,两位白发苍苍的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上前询问得知,她们都已70高龄,且家中并无孩子入学就读,是自愿加入劳动的。听了她们的话,我的眼眶不由自主湿润了。
“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那段日子,家长就和正常上下班一样,和学生们一起到校后开始劳动,放学后再结伴而回。在他们热火朝天的感召下,老师们、学生们一下课也自觉地加入劳动中。学校男教师、家长和大一点的男生翻地,女教师和小一点的孩子们一起捡石头、拾杂草。我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从小受到父母劳动教育的熏陶,耳濡目染,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细细打碎。耙了一遍又一遍,耙得又平又顺溜,在经过几天的努力后,终于将荒草滩改造成了充满希望的良田。
为了提升各年级劳动积极性,我将整块劳动基地划分成六块“责任田”,分别“承包”给一至六年级各班。各年级师生特别喜欢本班的那块“责任田”,分别给他们的“责任田”取了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分别为蜜蜂园、勤奋园、向阳园、彩虹园、博雅园和追梦园。学生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为“班级农场”设计出生动美观的标志牌,并绘制了精美图案,挂上了班级标牌。
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正是种植的大好时节。以“劳动实践活动基地”为载体,我充分利用每周五下午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组织各班师生有序来到操场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班级农场种植活动。
阳光和煦,微风徐徐,各班农场人头攒动。学生拿起锄头、铲子,齐心协力地耕种着土地。劳动过程中,学生一边津津有味地聆听教师讲解各种劳动知识,一边按照预定计划在教师带领下分阶段展开各项劳动实践环节。如整理土地、翻地、铺地膜、点种、施肥、浇水等,每一步都体现着他们的用心与坚持。劳动的过程是神奇的、有趣的,师生们都沉浸在耕种的乐趣中,时不时还互相交流着经验和技巧,各班农场里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每天课间和午休时段,我总会看到学生在“班级农场”劳动,眼神专注、小心翼翼。
我班承包的责任田里种了成熟周期短的西红柿。学生可感兴趣了,每天一有时间就会去地里看小苗的生长变化,有些问题问得我也答不上来,赶快上网查找相关劳动耕作知识。我也引导学生向家长请教,并让他们写观察日记。五月正是干旱少雨的时节,当学生发现地里的土壤因为没有水分慢慢有板结的迹象,西红柿小苗也无精打采地直不起腰时,着急得快掉下眼泪。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向农民取经,每天早上,从村里的水渠旁打来水(学校当时没有自来水)趁着太阳还没有照射到劳动基地的时候,多浇一次水,终于解决了土地板结的状况。小苗在学生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终于开花结出了一个个翠绿的果实。学生每天早上到校都要先看一看小西红柿有没有长大,但是经过一周的观察,发现小西红柿没有明显长大,他们急得直跳脚,我们一起查阅资料,向农民请教,才知道是因为没有“掐秧”,原来当西红柿长高分杈的时候,就该掐秧了,这样结的果实才能长大。知道了原因以后,我和学生们来到地里先仔细观察,找到西红柿的果穗,然后将西红柿花下面的第一个侧芽掐掉,果穗上面留2~3片叶子就可以了。在我的带领下,学生们顶着炎炎烈日,小心翼翼地掐着。经过这样反复的劳动,果然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果实。此情此景,我不仅心中一动,适时引导,抛出问题:“孩子们,今天布置一道思考题,通过这段时间的‘掐秧实验,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我们有些同学在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却往往没有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做。”当我说出问题,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的情景,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就这样,让他们走出教室,脚沾泥土,出一身汗,学会栽种农作物,直观感受劳动的艰辛,懂得“有劳动才有收获”的朴素道理,我也感到很欣慰。在大家的认真管理、精心养护下,农场里的白菜、菠菜、辣椒、茄子、芹菜、番瓜等蔬菜长势良好,生机勃勃。学生们收获的不只是果实,更多的是自信、阳光、合作与快乐。
我们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劳动项目,师生共同观察各种蔬菜,如萝卜、番瓜、大葱等,从播种、发芽、生长到成熟的全部过程,零距离让学生认识了各种作物,这使学生更多了一份见识、一份惊喜,亲眼看到了大豆、玉米、土豆和西瓜……
在此过程中,我鼓励教师们将劳动资源转换为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让学生用图画、表格、文字等方式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写下鲜活的观察日记;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特征,能够将它们的姿态画得惟妙惟肖,然后填上自己美丽动人的身影;劳动课上,老师教给学生使用劳动工具进行除草、间苗等生产劳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搬到劳动基地,现场讲授“种子的发芽”规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切都是值得欣慰的,我们不仅收获了粮食与蔬菜,还有学生们无限的潜能。在这一年有趣的学习与动手实践中,低年级的学生认识到了各种劳动工具的用途,学会了它们的使用方法;中年级的学生能够识别葱、蚕豆、玉米、向日葵、萝卜、油麦菜、番瓜等蔬菜,观察到它们从播种、发芽、生长到成熟的全部过程,真切地了解了它们的生长习性;高年级的学生不光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已经能够独立种植,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期末,我们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提升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各班级一个月评1名“劳动之星”,学校一季度评2名“劳动标兵”,一学期评1名“劳动模范”,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
中心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我校劳动基地建设,给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第二年的春天,我校专门成立了劳动教研组,教研组对上学期的劳动教学进行了总结,再结合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教师们集思广益,将劳动基地设计成学生们喜欢的圆加五星的图案,寓意童心向党,并用五角星自然划分出了不同的种植区域。(见图2)五角内种植花草,扇形的地方种蔬菜,林荫道上种葫芦和葡萄。这样精心设计不仅更加美观,还使学生们更喜欢、爱护这片土地。我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在第二年的秋天获得了大丰收。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皆由劳动、由人的双手而创造。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我努力将学校劳动基地建设得更加完美。劳动基地周围有几个宣传牌子,到底挂什么内容呢?我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共同谋划。有一天中午,我们班的几名班干部找到我,建议在标牌上挂有关劳动的古诗词。我也深受启发,于是在学校积极开展有关劳动古诗词的搜集、摘抄、诵读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从中选了几首劳动古诗词和学生们自己写的劳动儿歌,挂在劳动基地的宣传牌上,为学生创建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让他们在劳动之余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依托劳动教育基地,我校尝试开发系列劳动课程,大体构思劳动基地之种子篇、工具篇,根据春种、夏忙、秋收设计相应课程,并陆续开发设计包书皮、做沙包等延伸课程。劳动微课内容包括导语、教案、反思、作业设计、十分钟以内的视频,虽然很难做,但教师们都积极努力,愿意去尝试。我们计划上学期承担种子课程的教师在下学期创作完成炒菜课程的拓展,如完成土豆种子的课程教师下学期在土豆丰收后完成炒土豆丝的课程……尝试劳动安全微课、劳动中的数学微课等。我也首先完成了劳动微课创作。截至现在,已有九位教师完成自己的劳动微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百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让学生们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田间地头都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舞台。本着融合课堂的设想,家长也可以走上讲台,讲述百合的故事和经验,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堂将先进的种植方法和销售信息传递给家长们,这样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留住家长,留住了家长也就留住了学生,自然也就留住了教师和学校,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会成为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积极地挖掘教材内外潜在的因素,丰富生命教育内容,带着学生实践、探究、体验,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美好、追求真知、积极创造,在劳动中积累生活经验。“劳动最光荣,勤奋出智慧。”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农村教育大有可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带着全体教师把真、善、美的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的心里,让真实的劳动教育行稳致远,让我的劳动教育故事越来越精彩。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中心校)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