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坚守”与“变革”
2024-06-26鲍坚娟
摘要: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次浪潮,促进了人类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智能化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教育领域也将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教育平台,一方面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以学生为本的初心不变、教师的主导角色不变;另一方面要识变应变,重新定位,分析智能化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变革教育模式、培养方法、教育内容,以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浪潮。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等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正经历人工智能革命。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此次技术浪潮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变革”与“坚守”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抉择。
1.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必将变革
随着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次浪潮的变迁,教育也经历了充分的变革与发展[1]。人类的教育形态相应地经历了自在教育、单室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四个阶段形态。
渔猎时代的自在教育渗透在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其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手势、实物、舞蹈、绘画等肢体和视觉语言来传播信息。进入农耕时代后,信息传播逐渐由口头语言转变为文字,信息记录载体由人变成了龟甲、羊皮纸、竹简和纸张。教育活动也逐渐从日常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庠”“序”“校”“私塾”等专门的教育机构。农耕时代中后期,随着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印刷媒体时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内容的“复制”速度,并降低了传播成本,扩大了教育对象。近代工业社会中,随着录音及扩音设备、幻灯投影、照相电影、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出现,产生了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
20世纪4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诞生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课程、网络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形态相继产生。进入21世纪,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教室。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边的信息设备进行个性化学习,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混合式教学。何克抗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并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统产业与高等教育)[2]。因此,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明确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和途径至关重要。
2. 把握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之变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科技成果,致力于让机器也能和人类一样自主思考、学习和行动。新兴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对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高等教育的本质及根本任务等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与稳定性。实践中贯彻好这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宗旨,方可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系统。客观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在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高等教育须识变应变,及时作出相应调整,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1 人工智能时代“教”的变革
2.1.1 革新人才培养目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高等教育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目标也随时代变迁有所变化,从培养绅士到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具备高信息素养、科技素养、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育人的重要目标[4]。在此目标下,高等教育需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高等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5]。
2.1.2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传统高等教育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并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进行内化吸收。由于高校教师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所以缺乏足够的时间用于打磨课堂教学。而当前大学生普遍没有提前预习和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只停留在初步印象或记忆层面。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将重新定位,“教师+AI助教”将会变成教学中的常态[6]。具有辅助教学、测评分析、在线答疑功能的AI助教,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备课,以及在课堂上悉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学质量也会大幅提升[7]。
2.1.3 开展定制化教学,破解传统教育弊端
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形式大多单一,具体表现为统一的课本、无差别的课堂教学、流水线式的教学安排。在工业时代,限于当时的条件,这种教学形式确实符合我国发展的需要,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的人才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无论哪个时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而这种类似流水线上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教育形式很难培养出大量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及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可能。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形式可通过捕获学生的习惯、喜好、学习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优劣势,设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规划学习时间,并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反馈,调整学习计划。这种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形式,可破解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化”“标准化”的弊端,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展示各自的优势。
2.1.4 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给产业结构带来重大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企业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被替代的风险,不少低技能劳动者将失去劳动岗位。因此,劳动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与更高技能,以此应对智能化背景下新的工作模式和岗位。
为适配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要结合实际需求对学科体系结构进行适当性调整。在此基础上,增设有关AI前沿知识的讲座,并且以人工智能为纽带和载体开展跨学科教育,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此外,还应调整原有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融入原有课程体系,以形成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
2.2 人工智能时代“学”的变革
中国传统教育提倡因材施教,但实践中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位学生,这使得个性化、精准化教育难以落实。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局限,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水平与兴趣爱好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资源,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主化、精准化。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还可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推荐学习内容,针对每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精准化、差异化服务将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反馈,相关的服务可以不断优化升级,以适应实际需求。
2.3 人工智能时代“评”的变革
课程、教学与评价只有共同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才能使一套完整目标得以实践和落实。然而,传统教学中往往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单一数据作出总结性评价,并非过程性评价。这个评价过程静态、固定、单一,无法追踪到每一位学生,难以综合把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状况。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每位学生的相关数据得以单独、及时地采集,持续动态地采集每位学生的状态,能够形成一套具有正向流动与反馈的学习流程,最终实现对每位学生的状态进行动态把控,实现全过程有效、灵活、个性化的评价反馈。
3. 坚守时代浪潮高等教育之不变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其特性不会发生改变,高等教育同样如此[8]。虽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但是为国家育人育才的宗旨不会发生改变。具体而言,高等教育要坚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以学生为本”的信念不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变。
3.1 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刻在中国几千年教育文化史上始终不变的教育精神,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文化史上所遵循的价值导向。纵观我国教育改革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尽管在基础建设和环境改善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若只谈技术变革而不谈“立德树人”,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功亏一篑[9]。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无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如何变化,高等教育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多措并举强化人才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成涵盖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体系。新征程上,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时,更要将德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充分利用思政课等平台,引导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效能。
3.2 坚守“以学生为本”的信念不改变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行动方向要坚守以学生为本这一信念不改变。于高校而言,坚持“以学生为本”,需要在理念和管理实践上都予以变革。通过务实的管理,适应新时代学生管理环境的变迁。具体而言,可在高校管理中构建完善的分工体系,因为数字化管理工具是高校有效管理的重要辅助[10]。得益于新技术的引入,高等教育的授课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发生变革,使得当下具备条件去探索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方案,使教学质量持续得以提高。总而言之,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其只是载体与手段,“以学生为本”培育人才才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3.3 坚守高校教师主导角色不放松
为进一步理解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可以将教育细分为“教”和“育”[11]。“教”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育”是育人,即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作为辅助高等教育教学的工具,在处理某些任务的能力上确实胜于教师。但高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具有人文色彩的互动能够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给予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12]。即使现代技术能够有效承担传授知识的作用,如果缺少教师特有的人文色彩也是不可行的。为此,高等教育在“质”和“量”的变革时,需要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持以学生为本的信念不变,坚持教师的主导角色不变。唯有坚守这份初心和使命不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变革条件更加充分,但是高等教育必须坚守其固有根基,即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以学生为本的初心不变、教师的主导角色不变。未来,高等教育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的迭代优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更新,从而有力地回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引领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璠.信息化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5(1):18-22.
[2]何克抗.21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3):5-12.
[3]郭永.河南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4):73-76.
[4]詹泽慧,钟柏昌.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变革与坚守[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22-24.
[5]鞠媛媛.新时代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生态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6):245-246.
[6]邹太龙,康锐,谭平.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危机及其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21(6):88-95.
[7]雷静,钟玉云.地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08(16): 182-183.
[8]齐长利,赵东方,毛健萍.基于迭代思维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布局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2):48-51.
[9]云剑.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路径重构[J].改革与开放,2020(19): 34-39.
[10]吴昌林,张泽政.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与路径优化——以领导干部的权威构建为切口[J].现代教育科学,2023(5):39-44.
[11]张志华,孙嘉宝,季凯.“变”与“不变”: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趋向、风险与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2, 16(6):23-31,58.
[12]李淑敏,胡玲,吴子怡.“动车组”教学模式在《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2):60-64.
作者简介:鲍坚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教育史、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