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就农业经典
2024-06-26詹喜
詹喜
《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在本书的选题策划、组稿、编校、装帧设计、印制和推广等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精品出版的要求,总结出学术著作出版需要具有做匠人、守匠心的信念,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激励自我,打造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出版市场中,地方出版社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品牌化的出版路线,明晰自己的出版定位。在学术出版的世界里,编辑们需要怀揣一颗匠人之心,默默耕耘,坚守岗位,追求卓越。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21年1月出版的《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是一本字数达137万的大作,收录了1894张高清原色图片。本书不仅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首批入选项目,还在2020年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在2023年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作为本书的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我将分享出版本书的感受和收获,探讨打造学术出版佳作的心得和感悟,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精心策划,争取国家级立项
傅强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水稻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团队的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水稻害虫灾变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了解到傅强研究员及其团队正承担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辑立刻意识到,他们的研究成果极具潜力,符合作为重点图书储备项目的标准。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害虫天敌的研究,1979—1981年,原农业部启动了对我国主要作物害虫天敌全国范围的普查工作,初步掌握了主要作物害虫天敌的种类与分布,也出版了相关著作。但是由于当时分类学研究基础较弱,相关专著所涵盖种类有限,且多以省级地方种类介绍为主,地域局限性明显。同时,由于摄像技术的限制,使得天敌的展示多依赖于手绘图片。进入21世纪,随着昆虫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与水稻害虫相关的天敌种类被重新鉴定或厘订,部分科级甚至总科级的分类归属也进行了调整,但相应的学术著作尚未出版。在与傅强研究员深入交流后,编辑坚信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够填补我国在水稻害虫天敌识别和利用方面的学术空白,并向傅强研究员发出了邀稿。傅强研究员欣然接受,考虑到我国水稻害虫天敌标本库建设还需数年时间完善,这为本书的规划和准备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在组织编写团队方面,傅强研究员不仅组织了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十多家科研单位的植保专家参与编写,还邀请了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稻田节肢动物分类专家、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阿尔贝托·塔佩·伯里昂加入编写团队,进一步增强了图书的学术权威性。
2016年,《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顺利成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的首批入选项目。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的入选极大地鼓舞了编辑和作者团队。依托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相关支持政策,本书可享受重点图书出版优惠政策,这为编辑团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图书的质量提升。
经过数年的精心准备,在书稿即将完稿之际,编辑为本书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并于2020年3月顺利获得立项资助,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打造,确保图书质量
精品出版物代表国家出版水平,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高度统一的特点,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出版物。为了将《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打造成精品出版物,编辑团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做深、做实组稿工作,严格把关编校质量
本书自启动之初,便获得了出版社的高度重视。编辑在本书的早期阶段便深度介入,参与制定了书稿大纲和样稿,确保了内容与格式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在书稿的撰写阶段,编辑不仅从出版的角度为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还持续跟踪写作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有效降低了初稿的错误率,保证高质量稿件。
作者团队在对海量样本资源进行分类和归整的基础上,精选了517种水稻害虫天敌收录于本书中,这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种类的寄生蜂。寄生蜂体型微小(身长仅0.2—0.5毫米),不易观察,且形态相似,因此拍摄难度极大。经过反复试验和测试,作者团队结合使用了来自蔡司和基恩士公司生产的超景深成像系统,将原先工业级别的摄像系统应用于生物学标本的微距拍摄,拍摄了大量寄生蜂的高精度原色生态图片及其关键分类特征图片。这些图片的拍摄和制作凝聚了作者团队大量的心血,不仅首次以标本原色的形态还原了水稻害虫天敌的整体特征,还为各类标本的数字化识别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其表达效果更是代表了当前微型昆虫特征识别领域的顶尖水平。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一重要成果,编辑也是下足了功夫,不仅深入作者团队的实验室,观察了大量寄生蜂,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并根据图片大小以及版面需要进行精准的裁切和修饰,同时为图片统一标注了比例尺,使特征表达更加精准和直观。正是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使得这些图片展示效果极佳,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艺术性,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对所有学名和数据进行了严格的查证,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无误;对注释、参考文献等进行细致的核对,以及规范化的调整。出版社为本书委派了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校对人员担任责任校对,并严格执行了“三审三校”制度。在此基础上,为追求高质量出版,出版社还为本书增加了校次,逐字逐句仔细斟酌、反复核对,并组织多位出版专家和植物保护领域专家进行印前审读,精心打磨,以确保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
通过上述举措,《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已达到了高品质的编校质量。
精心做好装帧设计
一部学术著作以出色的出版物形式呈现出来,需要编辑团队反复打磨,精心做好装帧设计。学术著作的装帧设计应该透着浓郁的学术味道,弥漫着文雅的书卷气息,理论性与思想性兼备,艺术性与学术性共存。
为了确保本书在装帧设计上的美好呈现,出版社委派了一位设计经验丰富、屡次获得国家级图书装帧设计奖的美术编辑担任责任美编。在多轮细致的沟通、对比和优化过程中,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共同深入探讨设计理念与表现风格,历经多次磨合与调整,确保封面设计能精准地反映本书主题。责任编辑利用小程序广泛征集了来自出版界、科研领域专家以及“90后”年轻群体等多视角的反馈,并经三审层层把关,最终敲定了封面方案:选用青绿色作为底色,象征着本书探讨的“绿色防控”主题;书名采用了庄重的字体,其中,“识别与利用”这五个字则采用了从白色到绿色的渐变色,不仅与背景色调和谐统一,更突出本书中所述技术的直观应用与实践融入;封面中下方巧妙置入六张形态各异的代表性昆虫图片,展现了天敌资源的多样性。
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其庄重而典雅、又不失灵动的特质,赢得了作者团队以及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誉。整个装帧设计过程不仅显著提升了本书的视觉吸引力,更是彰显了出版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
选择适合的纸张,把好印制质量关
为确保本书中收录的高精度原色图片达到最佳展示效果,选择合适的纸张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显得尤为关键。在经过周密考虑和反复比较后,美术编辑和责任编辑最终决定选用128克亚光铜版纸作为内文用纸。在责任编辑签署确认纸样之后,本书所选用的纸张类型得到了最终确定。
选择一家优质的印刷厂,并对印刷工艺进行严格监督是确保本书成为精品图书的关键环节。经过对各家印刷厂的合作情况和优势进行比较分析,出版社决定委托一家在省内享有良好口碑、专长于艺术类精品书刊制作的绿色印刷企业承担此次印制任务。印刷厂严格遵循印刷质量标准和相关制度,责任编辑与责任美编在印刷当日亲临现场,确保印刷过程中颜色的准确性、均匀性和层次感。此外,出版社还特别指派了技术娴熟的印务人员全程监督印制过程,确保图书印制的品质。
得益于编辑团队的专业精神和细致努力,图书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验收阶段,其卓越的出版质量给评审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了一致好评,最终评分高达96分。在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绩效考评情况通报中,本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充分体现了其高质量。
精心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
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角度来考察,把书编好才能发挥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把书卖好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术著作的经济效益,两者统一于我国出版工作的“双效”原则。因此,出版社的任务不仅限于出版高质量的图书,还包括通过有效的市场策略确保图书在读者群中的广泛传播和销售。
为了扩大图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出版社采取了多元化的宣传和推广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多种方式,并在微信平台上实施了精准营销。
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明确了本书的目标受众,主要包括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研究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由于在学术、业务方面具有相关背景,他们会组建各种专业交流群。因此,利用微信平台的强大功能,能够精确地定位到这一特定群体。通过搜索与加入该领域相关的微信群,我们可以精准地找到目标受众,并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给目标受众,精准地进行宣传,从而有效营销推广图书。
提供价值内容
我们在相关微信群中定期发布关于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实用信息、最新研究观点或成功案例分享,每篇文章的结尾都会附带本书的购买链接。这样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也引导他们关注并购买本书。
此外,我们邀请了昆虫领域的知名专家为本书撰写书评,推荐本书的独特价值。同时,还与昆虫领域的“网红达人”合作,制作了相关的短视频,并在目标微信群内进行推广,以此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和相关领域的读者关注本书以及出版社。
优惠活动
通过定期推出限时折扣促销或赠送样书等优惠活动,有效吸引了目标受众的注意力。这些优惠活动不仅提高了图书的销量,也增进了读者与出版社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通过以上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策略运用,我们在微信群中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精准营销活动,显著提升了图书的知名度和销量。
《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的成功出版,不仅是对我国农业领域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出版行业精细化运作的一个缩影。从内容的精心策划到营销的积极实践,每一步都体现了出版团队的专业性和对品质的追求。
第一,内容质量的至关重要性再次得到了印证。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图书吸引读者的根本。出版人的匠心独运和创意思维,是精品出版的重要前提。我们在选题策划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发掘和呈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同时,通过与作者的紧密合作,确保了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使得《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作品。
第二,团队的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完成出版目标的关键因素。出版社上下对本书的高度重视,以及编辑、设计、营销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加上专家学者指导和把关,确保了图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最高标准。每一位团队成员都以极高的责任感投入工作中,不断地对图书的各个环节进行打磨和优化,力求完美,并通过各种努力,增强图书的知名度。
第三,国家对于重点出版物的支持和资助,对于提高图书的质量和影响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能够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立项资助,这不仅是对本书的高度认可,更极大地鼓励了编辑团队,进一步确保了图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精益求精。
第四,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营销思维和策略成为图书成功推广的关键。我们采用了多渠道、多方式的营销策略,特别是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精准营销,成功扩大了图书的宣传范围,不仅使得学术成果在业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也收集到了来自读者的反馈和建议,为未来的出版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中国水稻害虫天敌的识别与利用》的成功出版,是国家政策支持、作者团队用心、出版团队努力、专家学者指导以及读者群体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坚持专业化、品牌化,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图书。出版人更要做匠人、守匠心,出版更多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