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4-06-26刀吉才旦

文化产业 2024年16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

刀吉才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分析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表现,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加强规划引领、挖掘乡村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与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心之一。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经济增长点与乡村发展新引擎,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力与深远的社会经济效益,正逐步呈现出对乡村振兴的显著赋能效果。

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体现

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产业兴旺

首先,文化旅游产业有助于挖掘和盘活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乡村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美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极具价值且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资源。例如,云南丽江古城凭借纳西族东巴文化、古老的建筑群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功打造了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零售、娱乐等行业的全面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产业内涵,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了乡村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乡村旅游为例,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业可以通过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升级换代,如打造观光农业、采摘园、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使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或体验活动,从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例如,浙江安吉县的白茶园就巧妙地将茶叶种植、生产过程融入旅游体验,游客既可以观赏秀美的茶园风光,又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由此极大地提升了安吉白茶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销售业绩,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兴旺。

文化旅游产业赋能农民生活富裕

首先,文化旅游产业能够直接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民可以通过经营家庭旅馆、农家乐、特色民宿等形式参与旅游业,将自家的房屋、田地、山林等资源转变为旅游资产。例如,在江西婺源等地,油菜花盛开时节吸引了众多游客,许多农户借此开设家庭客栈,提供食宿服务,大幅提高了家庭年均收入,显著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农民还可以销售当地的土特产、手工艺品及绿色农产品,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的商业价值。

其次,文化旅游产业能间接带动农民就业并提升其职业技能。随着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农民不仅可以从事导游、解说员、服务员等旅游相关职业,还能通过技能培训学习到新技能,如烹饪技术、非遗技艺传承、旅游策划与管理等,这些技能的掌握能够增强农民的核心竞争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例如,在四川成都周边的一些乡村旅游区,不少农民经过培训后成为优秀的竹编艺人或蜀绣匠人,他们制作的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既传承了民间技艺,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最后,文化旅游产业对农村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往往会在乡村地区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保障。此外,部分旅游项目的收益还会被用于改善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以浙江省莫干山地区的民宿产业发展为例,随着该地区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大幅优化,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风文明

首先,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挖掘、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积淀,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包装和展示,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如湖南湘西的苗族村寨,通过举办苗年节、苗绣展示、苗歌演唱等活动,既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使当地村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自觉维护和传承优良的乡风民俗。

其次,文化旅游产业能够对乡村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游客的到来不仅带来经济收益,而且要求乡村具备较高的服务水平和文明程度。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需要不断改善环境卫生,规范公共行为,倡导诚信友善、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久而久之,这些良好的社会风尚会深入人心,转化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浙江桐庐的富春江畔的民宿为例,当地民宿业主们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坚持诚信经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创造出温馨、和谐、文明的旅游环境,使乡风文明得到了升华。

最后,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教育资源的导入,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很多乡村旅游项目都会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如民俗体验、手工制作课程、乡土知识讲座等,既能吸引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文化,也能使本地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例如,在安徽黄山脚下的宏村,通过开设写生基地、古建修复体验等活动,既保护了古村落风貌,又普及了徽派建筑知识,对提升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生态宜居

首先,文化旅游产业强调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地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将其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而非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破坏生态平衡。例如,江苏溧阳的天目湖景区,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项目,既保证了原有的水体质量,又实现了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使得当地乡村变得更加生态宜居。

其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环境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绿化美化工程等,有效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乡村的整体生态宜居性。例如,浙江湖州安吉县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乡村环境的整治,通过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也让当地村民切实体验到了生态宜居带来的幸福感。

最后,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和促进了乡村绿色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倾向于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等产业,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生活的需求,又使乡村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例如,江西省井冈山地区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有机茶叶种植,形成了一条集旅游、采摘、品茶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效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真正的生态宜居之地。

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首先,科学规划是统筹协调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各地应基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自然生态特征、产业发展现状等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制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例如,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充分挖掘古村落、古民居、传统手工艺等独特资源,科学编制文化旅游规划,明确了以“百里松荫、千年古韵”为主题,以“松阳故事”为主线的发展路径,成功打造出一批兼具文化内涵与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

其次,规划引领下优化产业布局,旨在实现乡村资源的差异化开发和互补式发展。在规划过程中,应避免同质化竞争,突出乡村个性和特色,引导各地立足自身特点打造独一无二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生态休闲、户外运动、研学教育等多元业态。例如,广西阳朔县利用喀斯特地貌和漓江山水资源,科学布局,重点发展山水观光、户外运动和民宿集群等旅游产业,有效地将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最后,规划引领还需考虑产业间的协同与联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乡村旅游不仅要聚焦于前端的旅游资源开发,也要重视后端的服务配套、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的旅游服务体系。例如,山东省沂蒙山区在规划中注重将红色文化、山水风光、生态农业等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形成了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首先,深度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提炼核心文化元素。乡村文化涵盖了悠久的历史遗存、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等。各地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精心提炼,找出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符号,将其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例如,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等地,深入挖掘徽派建筑文化,将古民居、牌坊、祠堂等元素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使得徽州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声名远播。

其次,创新表达乡村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在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的同时,还需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旅游品牌。例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通过精心设计的观景路线、体验活动和讲解服务,让游客深入了解哈尼族稻作文化与梯田生态智慧,成功塑造了“世界文化遗产地”这一旅游品牌。

最后,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举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建设乡村博物馆、开发非遗体验项目、推广乡村美食文化等。以福建龙岩连城四堡为例,当地以雕版印刷技艺为核心,结合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创建了雕版印刷文化体验馆,推出一系列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体验项目,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四堡雕版印刷文化的独特魅力,成功打造出了“中国雕版之乡”的特色旅游品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首先,硬环境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要不断完善交通网络,确保通往乡村的公路畅通无阻,方便游客进出;建设完备的供水供电设施,保证旅游高峰期的正常供给;增设或升级旅游厕所,满足游客基本需求,改善旅游体验;建设绿色环保的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以及建立通信网络覆盖,满足游客实时分享旅游体验和应急救援需求等。例如,浙江省淳安县在千岛湖景区周边的乡村,通过大规模的道路改造、水电设施升级和无线网络覆盖,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硬件标准,赢得了游客的好评。

其次,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同样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鼓励和支持乡村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住宿业态,既要保留乡村原始风貌,又要满足现代生活品质需求。同时,发展地道美食,推广地方特色菜肴,让游客在品味乡村美食的同时,感受浓郁的地方文化。例如,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部分乡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土家族特色文化,打造了一批风格各异、品质优良的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优质的住宿体验。

最后,提升服务水平是增强乡村旅游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这包括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游客享受专业、周到、贴心的服务;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准确、及时的旅游资讯,便于游客提前规划行程;建立高效的投诉反馈机制,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保障游客权益。以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开展全员培训,提升村民的服务技能,同时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信息查询与预订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

加强政策扶持,激发市场活力

首先,政策扶持体现在财政金融支持上。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才引进与培训等各个关键环节。同时,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减轻其资金压力,助力产业快速成长。例如,多地政府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对优质项目给予补贴和奖励,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

其次,政策扶持体现在税费减免和简化审批程序上。政府应针对乡村旅游企业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同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乡村旅游项目落地和运行提供便利。例如,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的多项税费减免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政策扶持还应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上。政府应大力支持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专题研修等多种形式,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

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通过赋能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乡村生态宜居,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应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依靠科学规划、挖掘文化、优化服务、融合产业、政策扶持以及生态治理等多重手段,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夏河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一起“云旅游”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小A去旅游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