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潍坊优秀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4-06-26邱纯伟
邱纯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并不断激发其内驱动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现从红色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乡贤文化、传统村落文化等角度阐述潍坊优秀乡土文化资源,提出潍坊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策略,充分彰显“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这一核心理念,凸显优秀乡土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作用。
乡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乡土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的土壤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对于“乡土文化”的概念,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了界定。目前,学术界对“乡土文化”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乡土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赵祥宁认为,乡土文化是指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土生土长的、对传统乡村发展起到维系作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欧阳春香、邱川宸提出,乡土文化是我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根脉和特色。
第二种观点认为,乡土文化是一种基于乡村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陈云舟强调,乡土文化是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受地方民俗、环境等影响的一种文化形态,存在一定的群体性,表现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群体在类似的思想引导下形成的一种特定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和沟通模式。杨湛提出,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长期积淀并不断发展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生活、生产方式与观念体系的总称。苑利在《中国乡土文化教材编写工作指导手册》中,从活态传承角度对乡土文化作了定义:是学校所在地的当地群众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因此,乡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延续数千年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获得滋养和信仰力量的精神土壤。
第三种观点认为,乡土文化是一种综合性、多元型的文化。廖亚辉认为,乡土文化以“礼”为核心,是一种融合家族文化、礼治文化和安土重迁思想为一体的带有小农意识、保守性、封闭性的综合性文化。艾莲认为,乡土文化是由“以乡村风貌为代表的物态文化,以民间传统表演为代表的行为文化,以乡约民约为代表的制度文化,以宗族礼治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组成的多元型文化。
潍坊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现状
潍坊优秀乡土文化的存续状况
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丰富厚重的传统手工技艺、蓬勃发展的传统村落文化等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类型以其凝聚力、创新力不断丰富、充实着潍坊的城市肌理和文化内涵。
1.红色文化特色鲜明
潍坊昌邑市北部、潍县北部、寿光北部组成的狭长地带是历史上有名的“渤海走廊”,发挥了运送物资、后勤保障等重要作用,红色旅游景点、文化特色村等红色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从分布情况来看,潍坊首批红色文化特色村主要集中在昌邑、青州、寿光、诸城等县市,且大多分布在小镇、乡村,红色文化遗存保护较好,如潍坊昌邑市卜庄镇西董村的中共胶北特委旧址、龙池镇北白塔村的抗日殉国烈士祠、青州市高柳镇北段村的段村烈士祠等,保存了较好的遗址风貌。红色文化村围绕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特色,发挥了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充分挖掘红色故事,编排红色情景剧、打造红色专题展馆,打响了“红色马渠”品牌。诸城市枳沟镇北杏社区以弘扬王尽美事迹为着力点,建设以党性教育为重点,红色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尽美红色小镇”,形成了组织融合、经济融合、居住融合、服务融合、文化融合“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
2.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有序
早在明清时期,潍坊的手工业就大放异彩,曾有“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辉煌。潍坊依托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建成传统工艺类综合性传习中心20余个、传习所163个,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1847个,年产值达到205.96亿。以传统工艺类项目为主题建设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潍坊鸢都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等,成为展示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文化空间。这些典型的场所空间集展示、生产、销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因地制宜发挥传统手工技艺的创造性,集中展现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审美观照和当代价值。
3.乡贤文化彰显时代价值
在传统意义上,“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退休回乡或者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乡贤”及新乡贤文化。乡贤的概念、主体范围也由原来的“乡绅”不断扩大至“德行高尚且有一定学识的人”,进而发展到“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基层优秀道德模范”等能够在乡村起到一定示范带头作用的人才,甚至还包括从家乡走出去的优秀企业家、知识分子等。
潍坊乡贤文化资源既包括当地有影响力的乡贤名人,还有基于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建立的乡贤文化研究会、乡贤馆等社会组织及文化空间。众多乡贤名人在各自行业、领域内发挥着上传下达、组织村民、协调沟通等作用。乡贤文化研究会、乡贤参事会、乡贤联谊会、乡贤民俗文化基地等组织、基地,集结了当地以及在外各行各业贤人达士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家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4.传统村落文化错落有致
潍坊传统村落存续状态较完整,保护、传承、发展良好。临朐县、青州市、安丘市三地拥有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这与三地的位置、地貌有密切关系。三地均位于潍坊西南部山区,地理位置相邻,地域内都有著名的山脉或丘陵,临朐县沂山、嵩山,安丘市城顶山、青云山,青州市云门山等都是当地有名的山脉,独特的山区特征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传统村落景致。
潍坊优秀乡土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主体缺失。潍坊优秀乡土文化以农民、乡村手工艺人、乡村技术人才等为主要传承主体,当前,潍坊优秀乡土文化面临传承主体缺失的境况。部分青年为了缓解家庭压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乏后劲。许多技艺傍身的青年乡土人才,带着知识、技艺走出了乡村,导致优质的传统手工技艺脱离了原生环境而面临不同的发展难题。
潍坊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策略
赓续红色文脉,引领组织振兴
用活红色文化,就要逐步探索“红色+”融合模式,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重要抓手。一是依托农村革命旧址、纪念馆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红色特色村落、红色旅游综合体等红色旅游空间,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积极推动环境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是以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建设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创意公司合作研发红色文化产品,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强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创新传统手工技艺,带动产业振兴
一是邀请专业团队创新乡村手工技艺主题场景空间,提高群众的参与感。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主题场景。二是加大对收益性产品的资源投入,保持产业振兴优势。将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创意生产要素,与康养、教育、医药、露营等乡村产业结合,提高乡村文化产业附加值,打造与众不同的乡村IP。例如,昌乐县鄌郚镇的电吉他,年产能在200万把左右。该镇可以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在带动当地村民就业的同时能让游客感受当地企业文化、工业旅游的魅力。
集聚乡贤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贤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了教化民风、培育乡俗、乡村治理等重要作用。相关主体可以依托现有资源,通过政府出资、征集实物,或以当地村委为主,联合村民力量筹集资金,以展陈、体验为主,展现乡村人文风貌、历史文化、乡贤文化等内容,能让村民及游客较为完整地了解乡村的具体情况。乡贤联谊会作为乡村近年来组织乡贤人才、凝聚乡贤智慧的广阔平台,有效调动了各行各业贤人达士造福家乡、互惠邻里的积极性。通过建立乡贤联谊会,制定乡贤人才回乡奖励机制,积极探索“1+X”乡贤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保护村落文化,实现生态振兴
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立足于潍坊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在不改变、不破坏村落原貌的基础上,从文化空间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保护,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打卡集赞获取门票等方式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力度,并做好配套措施,避免造成对传统村落的“过度消费”,破坏其原有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传统村落文化。通过建立农耕文化数字展示馆、项目体验馆、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等,加深游客、研学学员对传统村落、耕读传家、乡村教育等内涵的理解,走出一条弘扬传统村落文化、注重活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
搭建多元平台,促进人才振兴
通过制定人才驻乡激励政策,“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相关部门要对能长期留在乡村工作的专业人才、特殊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为优秀乡村人才设置职称评聘晋升渠道,把留驻乡村的基层经验作为乡村人才重要的评价指标。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市县乡三级的乡村人才数据库,形成层层推荐、上下联动的人才推荐机制,建立乡村人才个人档案,每两至三年更新一次,全面掌握乡村人才的具体情况。通过组织优秀乡村人才,成立宣讲团队,定期到各乡村开展宣讲,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专业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是厚植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乡村是孕育优秀乡土文化的宝地,“既传统又时尚”的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村民世以为继、代代传承的生活方式,是村民联络情感、联通世界的精神纽带。对潍坊优秀乡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本质在于不断解锁其蕴含的文化传统、造物智慧和思维方式等,激发村民的集体情感意识,从而形成凝聚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自信,成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文化力量。
潍坊优秀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优秀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达到一种共生共融、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只有将潍坊优秀乡土文化的发展放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中考量,才能保护好乡土文化肌理,释放出更多潜力,让乡村组织、产业、人才、生态得到全面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