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土壤”,提高写作能力
2024-06-26王玉欣
王玉欣
所谓“活力”,指的是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在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让作文具有活力,就要体现出作文内容的生命力和生动性,而最具生命力和生动性的事、物、人都存在于生活中,所以生活是让作文“活”起来的土壤,而生活中的细节则是作文获得“生机”的养分。那么如何让写作扎根生活,如何将生活中的“养分”注入作文中呢?
一、自然生活,绚烂多彩
自然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自由、舒适、幽静的生活空间之一。大自然蕴含着磅礴的生命力,是提高写作活力必不可少的素材。寻常作文中景物的描写并不少见,利用景物抒发情感的描写比比皆是,描写景物的文字也数不胜数,但是很多文章通篇阅读下来给人以平平无奇的感觉,这是因为文字描写不灵动。那么如何利用自然展现作文活力呢?
要想景物描写生动、有活力,需要抓住景物特征、选择描写角度、规划描写顺序、巧用修辞手法、调动感官体验、注意动静结合、表达主观感受。根据写作需求搭配使用这些技巧,就能让作文中的景物“活”起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整段描写有作者自身的感官体验,有对槐树不同角度的描写,有借助扫街描写的烘托映衬,有作者潜藏的情绪和情感表达。看似描写槐树的语句不多,却能让人将秋天的槐树映入眼帘。朱自清写《春》时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自然生活展现得活灵活现,比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修辞描绘出春天繁花似锦、竞相绽放的画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描绘春雨细密、绵长的特征;“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修辞描写春风的温柔。
二、人物描写,生机勃勃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而人作为生命体是最有活力的代表。当然,人物描写也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提高写作活力,需将生活中的人写进作文中。人物描写要掌握三个技巧——内外兼顾、巧设背景、注重细节,这样就能让人物更真实,更生动,更有立体感。
所谓内外兼顾指的是描写人物时不仅要注重外貌描写,还应结合动作、心理、表情、语言等描写,描述人物形象的同时将其内在品质和精神体现出来,这样人物会更加真实。鲁迅在描写祥林嫂时多通过内外兼顾表现人物特征,如:“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段文字将祥林嫂的外表、神情、动作描写相结合,同时通过对竹篮和竹竿的描写,突出祥林嫂此时麻木、凋零、对生活丧失希望和勇气的状态。
巧设背景指的是将人物融入生活环境中。环境是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的舞台,其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适宜的背景环境能突出人物特点,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夏衍在《包身工》中对环境描写的文字非常多,如“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他们很快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作者对“猪猡”生活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动作紧紧相扣,环境描写让整体氛围更加压抑和紧张,也突出包身工的不易和艰难。
细节能让生活中的人物在写作中“活”起来,细节描写精准,人物形象就更加鲜活。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作者抓住玛丝洛娃外貌最显著的特征仔细描绘,让读者感受到玛丝洛娃仿佛就站在自己面前,用那双美丽的眼睛静静地看着自己。
三、事物展现,多维视角
生活中的事物是作文中的主要元素,因为事物多是静止的,生命的活力特征较少,表达时比较容易生硬。那么如何让事物描写更具活力呢?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特征、结合自身感官体验、使用修辞手法、灵活运用动词,同时发挥想象力,赋予事物“生命”和活力。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是这样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荷叶、荷花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人的性格与灵动赋予荷花,也让文章更具活力。
展现事物特征可以通过多维视角,并结合自身的感官体验,让事物描述更加饱满。比如描写梨子的时候可以这样写:“秋天是梨子收获的季节,进入梨园,入目一片黄澄澄的梨树,梨子身穿浅黄色的外衣,衣服上密密麻麻点缀着黑色的圆点,乍一看,好像人脸上的小斑点。梨子的头比较小,肚子却很大,就像一个可爱的葫芦娃在微风中玩耍。漫步梨园之中,淡淡的梨香围绕在鼻尖,让人忍不住想‘一亲芳泽。抬手摘下一个,冰冰凉凉的触感仿佛可以抚平秋天带来的浮躁。我迫不及待咬上一口,清甜、脆爽,果肉雪白如仙女的头纱,香甜的果汁弥漫整个口腔,令人回味无穷。”这段文字从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多角度描写梨子,同时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梨子的形象更加生动。
四、家庭生活,细致入微
家庭是温暖的代名词,是爱的港湾,是人们情感表达最为饱满和自在的区域,也是作文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内容。家庭生活的写作关键在于情感的表达,家庭与生存、责任、付出紧密连接,这些都体现在家庭生活的点滴中,所以在描写家庭生活时要注重细节。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简单而平淡的一段话,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却能引人思考,引发共鸣。母亲为何会始终站在原地,姿势都没有改变,望着儿子出去的墙角愣神?文中并未明确表达,但母亲对儿子的担心和爱已经打动每个读者的心。
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的情感表达都非常丰富,无论是喜是悲、是哀是乐,都无需掩饰和压抑。父母是作文中经常出现的主人公,父母的爱深沉而伟大,但是由于常常出现在作文中,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尴尬”,而细节描写就是摆脱这种尴尬境地,让作文出彩的秘诀。如:“父亲因脑血栓后遗症瘫痪在床多年,母亲从未嫌弃,日复一日给他最细心的护理。那天凌晨四点,我起床上厕所,看到母亲在洗床单便问怎么了,母亲说:‘你爸把床尿湿了,我给他换了干净的,要不他躺着不舒服,这个我得赶快洗掉,不然放久了屋里会有味道。我看着母亲打着哈欠,手一下下搓洗着床单,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当我迷迷糊糊睡着再睁开眼的时候,又听到厨房叮叮当当的声音,起床看去,母亲瘦弱的身体已经在忙碌地准备早饭了……”这段文字中,体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细节,“我”与母亲的简单对话和母亲认为最平常的行为引发了“我”对母亲、对家庭、对父亲的责任和爱的深思。
五、社会生活,井然有序
社会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人员,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教育,社会的欣欣向荣与稳定发展离不开秩序,而秩序不仅依靠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还需要人的自我管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这些都是道德的体现,是品质的具象。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自然也应为写作增添活力与色彩。
沈从文在《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段描写体现了茶峒人在端午时的热闹,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色彩,作者对茶峒人的端午习俗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在日常写作中,学生可以将社会生活画面融入其中,可以是传统节日活动,如不同地区的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端午节、清明节等,每逢这些节日,社区、城镇都会有相应的习俗或社会活动;可以是自己参加过的志愿活动,如读书宣传、健康宣传、电信诈骗宣传、志愿演出、慰问孤寡老人或老军人等;可以是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件小事,如交通警察帮助行人、路边小学生对着国旗敬礼、陌生人之间相互帮助等。这些内容不仅能体现社会生活的丰富,还能体现人性之美,是提高写作活力的有效素材。
总而言之,生活是写作的土壤,细节是养分,情感是灵魂,三者缺一不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作文更真实、更鲜活。生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其中包含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融入人物、事物和故事情节,再运用相应的写作技巧,就能将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精神、品质等通过文字鲜活地展现出来,为读者呈现一场阅读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