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与旨归: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的耦合
2024-06-26陈思奇
摘 要:近代以来,在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存在着实践生成与精神指引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共同体现出四个阶段的发展脉络;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交织交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给予民族复兴政治保障、精神指引、力量凝聚,民族复兴成为精神谱系的实践逻辑、目标指引;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将继续在相互作用下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民族复兴;实践生成;精神指引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4.03.003
文章编号:1009-6922(2024)03-29-09
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横向维度上,民族复兴作为一项系统性事业内涵丰富、内容众多;纵向维度上,民族复兴在各个历史阶段主题相同、任务各异,总体来说呈现出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征。推进民族复兴需要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进伟大事业,形成了代表那个时代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了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指引。站在新征程上,民族复兴发展到新阶段、展现出新特征,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社会的发展要求适应它的精神文化的出现,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明确精神指引,从历史的角度厘清民族复兴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刻关系,为全面推进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历史关系脉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
历史开始于哪里,精神就产生于哪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筑于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复兴的实践,在这一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发愤图强、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一)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的缘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源于民族丧失独立性之时,但其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的历史基础。这一时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时期,即求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近代以来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中国革命是救亡和启蒙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消除外来势力对中国的控制以实现救亡的目的,又要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创造作用,只有解放广大人民的思想才能组织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结成革命的武装。中国革命也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统一的过程,“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2],中国革命既要完成对封建生产关系的破除,也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即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革命既是救亡和启蒙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统一的过程,这决定了中国革命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之重、面临的敌人之多前所未有。
中国革命的复杂性、艰苦性、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坚定信念为基调的革命时期精神体系,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精神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民族复兴根本社会条件的历史,指引着民族复兴走向第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这一时期形成的精神体系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开始。
(二)发愤图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民族复兴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继续推进,民族复兴历程也继续推进,主体和主题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时期,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中华民族经过民主革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必须适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没有隔着也不允许隔着万里长城”[3]。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曾对俄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4],即马克思认为俄国等东方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在吸收资本主义有益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遵循,中国实际也必然要求我们跨过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将两者结合起来,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一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三反”“五反”,完成了“一化三改”,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正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巩固了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也通过艰辛的探索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对建设新生人民政权的积极性,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为基调的建设时期精神体系,包括“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一时期形成的精神体系以爱国奋斗精神为主旋律,既深刻反映了党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也是开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体现。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精神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民族复兴根本政治前提的历史,指引着民族复兴走向第二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三)锐意进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的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民族复兴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继续推进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继续丰富。这一时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时期,即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既消除“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影响,同时经受来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挑战,继续推动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5];二是处理好这一时期出现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金融危机等诸多具体挑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这一时期最根本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二大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适应我国发展的活力体制逐步构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明晰。与此同时,党带领人民成功应对东欧剧变引起的国际动荡,战胜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战胜“非典”疫情,彰显了党抵御风险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面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团结奋斗为基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精神体系,包括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两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是反映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精神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民族复兴建立活力体制、提供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历史,指引着民族复兴走向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丰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往开来。
(四)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的升华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创造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民族复兴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16,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现出新时代特点。时代的划分取决于时代自身发展的状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和指向。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不平凡、不寻常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为“三件大事”与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三件大事”指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主体发展到新的阶段,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成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加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进入到新的阶段,承上启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16个方面则从理论创新、领导主体、党和国家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1]2-16。同时,历史任务、历史使命并未终结,新时代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仍需“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1-2。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仍需始终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并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义非凡,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熠熠生辉,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仍任重道远。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非凡,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尚未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时代精神体系,包括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丰富,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精神内涵,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指引着民族复兴走向第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二、内涵关系脉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交织交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得其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政治保障、精神指引、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同时,诞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实践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必须以实践为根基,遵循实践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民族复兴的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6]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于民族复兴历史实践中,又反过来指引民族复兴。
1.明确领导主体,为民族复兴提供政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决定了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以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构筑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既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价值的片面继承,也不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简单借鉴,而是具有典型的历史印迹、鲜明的时代特征、明确的领导主体,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政治品格[7],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和魂。一是其典型的历史印迹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二是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面对不同任务而改造世界的历史。三是其精神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是中立、普世的价值体系,而是具有鲜明政治品格、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至实现共产主义的精神体系。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质决定了其能够为民族复兴提供政治保障。
2.强化价值内核,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内在地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方面,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奋斗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近代以来贯穿于党和人民奋斗实践的价值观念,既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更是千百年来中国精神的延续发展,是现当代的中国精神。如,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8]作为现当代的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实践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是突然从天而降的价值观念,它既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又在实践中丰富了中国精神体系。二是代表性。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念的具体反映,凝结在他们中的是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是对中国精神的具体诠释。三是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又扎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具有明显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特征和时代特色决定了其所具有导向性和先进性能够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3.号召广大人民,为民族复兴广泛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39。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号召广大人民、广泛凝聚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丰富,它包含了近代以来党带领人民所形成的众多精神体系。从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到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以及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体系内涵丰富、各有指向,既有以地域命名的,也有以人名、事件、科技发展命名的,涵盖各个领域、方向。同时,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其“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梦想精神、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9]。丰富的内涵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提供强大的号召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与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相契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0],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目标和渴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与中国人民的目标和愿望相契合,既能够继续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能够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号召广大人民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二)民族复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泉
任何精神体系都必然以实践为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在这一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构筑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标识,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1.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的实践逻辑。历史唯物主义已经说明,精神认识的生成必然受制于现实,绝对纯粹的精神只存在于经院哲学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也必然遵循精神生成的规律。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全部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党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与之相应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所生成的精神体系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反映不同的时代任务,又分别由具体的个体完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各个阶段的精神体系又一脉相承,特征不同却主题一致、任务不同却目标一致、个体不同但群体一致,共同生成于民族复兴又服务于民族复兴。在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下,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历史任务都深深融入到民族复兴之中,使反映这一实践的精神谱系带有鲜明的实践印记。
2.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的目标指引。“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1],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也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而不断完善丰富。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精神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精神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产生了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体系;新时代产生了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精神体系。在人民幸福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张思德精神、照金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典型的具有鲜明人民立场的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产生了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等为民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各个精神虽侧重不同,但是其内核都始终贯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目标指引,各个精神都形成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实践之中。
三、未来指向脉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民族复兴乘风破浪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结合时代特征构筑出新的精神谱系,以适应实践的发展并指引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需传承赓续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必须也必然继续发展以适应、指引新的伟大斗争。当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不是随意的发展,其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和主旨。
1.明确主体,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发展的主体是党和人民,新时代要继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内在一致。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始终能够占据真理的制高点。也就是说,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理论创新推进社会革命,还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自身革命。党不断推进自身革命使得其自身、其运用的理论武器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在新的时代特征下继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先进理论指导下的先进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另一方面,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2],这是党执政的根本立足点。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继续发展不能脱离人民,既要坚持精神体系来源于人民,也要坚持精神体系的丰富发展能够引领、服务人民。
2.明确主题,立足民族复兴实践丰富自身价值内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必须准确把握民族复兴的特质、重要节点、重大挑战,才能准确全面反映此过程。一是要把握鲜明特质。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可见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就成为了民族复兴的重要落脚点、鲜明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要继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必须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道路、主体,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适时地凝结出新的反映党带领人民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体系。二是要把握重要节点。从现在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为两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4可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的远景目标已经确定,要继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发展状况、厘清发展脉络并以伟大目标为指引,适时地凝结出反映各发展阶段又反映整体的精神体系。三是要把握重大挑战。实现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众多,既有国际上的风险,也有国内发展矛盾。要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继续发展就必须将斗争精神凝结为自己的精神内核之一,深入反映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程,并以党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3.守正创新,坚持以优秀成果助推自身前进发展。“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3]历史的创造不是随意的创造,是在已经具有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传承性和接续性,也决定了立足民族复兴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需要在已有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下继续。因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赓续发展必须积极借鉴已有的文明成果,做到开放性和民族性相统一。一是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精神创新的场域置于全球范围内,在积极参与全球交往的过程中吸收先进文化成果。如,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此国际交往实践中谱写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二是立足国内场域,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养分,不断丰富自身体系。
(二)民族复兴会产生也需要新的时代精神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历史发展到新的阶段。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4]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产生新的精神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历史规律,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现实要求,也就有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在党这一坚强领导主体的带领下,必然会涌现出典型的事件、典型的人物、典型的场域,在此基础上也就会诞生出新的精神体系。要构筑新的精神体系必须要把握两方面的逻辑:一方面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实际,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新的阶段,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理论自觉性,将在民族复兴实践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伟大英雄模范、典型地域进行总结概括,将其凝练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系。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新的精神体系。“行百里者半九十”,民族复兴虽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但面临的新挑战也随之增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城乡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国际国内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推进民族复兴必须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必须要有坚强的精神指引。精神体系,特别是生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宝库,内嵌于其中的红色基因、文化价值、精神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推进民族复兴、克服时代挑战的过程中必须善于敢于总结凝练出新的精神体系,既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给予民族复兴以精神激励、精神指引。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精神复兴的全方位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等的复兴,还涵盖了文化、精神的复兴。中华民族具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精神文化体系遭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支离破碎,旧的精神文化体系难以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历史自觉、理论自觉,既推进社会革命以创造物质条件,也推进理论革命构建丰富完善的精神谱系,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因此,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精神复兴,而要实现精神复兴就必须要坚持以不断丰富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指导,持续推进精神复兴。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底色鲜明的政治品格、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实际上融合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要不断从民族复兴实践中汲取营养,也需要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继续推动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9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0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8]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6.
[9]张杰.在新征程中深化中国精神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22(1).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5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59.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44.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7.
[收稿日期]2024-03-31
[作者简介]陈思奇(1995—),男,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