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教育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探索
2024-06-25孙忠娟李花倩冯佳林
孙忠娟 李花倩 冯佳林
摘 要: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融合是有效推进高效思政工作的关键。基于对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内涵、特点和逻辑关系的分析,以新商科教育为例,提炼二者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其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一体化建设主要有6个步骤,即结合发展趋势提炼人才需求矩阵;以新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特色;以专业特色为指引,构造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以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为原则,设计培养方案;以培养方案为总纲,挖掘专业思政框架;以专业思政框架为指导,推进课程思政建议。最后,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索了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对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DOI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10087
英文标题The Exploration of Integrated Pathway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ew Business Education
Sun Zhongjuan, Li Huaqian, Feng Jiali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the key to effectively promote e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refines the path of their integration. Among them, there are six main step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at is, refining the talent needs matrix in relation to development trends; defin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new demands; Guided by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 professional core value system; Design the training schem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 core value system; Tak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as the general outline, excavating the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ramework; Guided by the framework of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Finally, taking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hows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Professional Political & Ideological Education; Political &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tegrated Desig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强调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构建是一个复杂、开放并且动态变化的系统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知识与品德的有机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现人才培养和道德培养真正的统一,这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任务[2]。然而,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仍然处于初步阶段,探索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内涵与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据此提出各教学单位关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以及两者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1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内涵与特点
1.1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从而利用非思政课程来开展思政教育的一种体系,旨在通过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党的思想,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3]。课程思政的实践涵义在于教育结构的转变[4],具有普适性、隐教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普适性是指课程思政普遍适用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和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之中,任何课程都可以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隐教性是指课程思政更强调隐性教育,通过将思政元素分散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元素的引导,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多样性是指课程思政具有多样化的类型,除了借助多种形式打造多样化的主干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基地、移动课堂等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巧妙结合,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融合。
1.2 专业思政
专业思政是指以专业为载体,根据不同专业特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提炼专业所要求的核心价值,将之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使思政教育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体系[5]。专业思政具有价值引领性、特色性、体系性的特点。其中,价值引领性是指专业思政以专业核心素养作为价值引领,其既是专业育人的价值目标,也是检验育人质量的根本标准。特色性是指“专业思政”的导向、路径、方式和方法都是基于专业特色打造。体系性是指“专业思政”应春风化雨般渗透于专业的全部要素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思政是建设“价值引领,特色发展”的一流专业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客观要求。
2 人才培养、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专业思政设计的总体纲要,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均需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引领下展开,人才培养体系要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要求。人才培养、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见图1。其中,人才培养体系要遵循一个核心、三个重点、四个统一的培养要求,即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紧抓“主力军”(教师队伍)、“主战场”(课程建设)、“主渠道”(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为基本要求构建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特色中蕴含了专业的价值特色、内涵特色和培养特色。价值特色强调专业伦理演化的价值观导向;内涵特色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建成的学科知识基础;培养特色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要求、方法和载体等方面的多样化形式。
人才特色的打造要结合专业能力与核心素养,专业核心素养作为引领和抓手,囊括了新时期专业人才发展需要具备的品质与能力,为专业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新依据,同样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专业思政需要以人才特色中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专业化的培养方案,专业思政体系的构建包括培养目标、培养特色、毕业要求、教学计划、学制和学位、阅读目录、学分要求、培养流程与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是专业特色与专业思政的基本组成单元,课程体系是将专业思政落实到课程思政的连接轴,以专业思政方案为引导,依托课程体系,深化组织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保证每一门课程都有核心价值理念与要素,不同课程思政所组成的课程思政群诠释专业思政的核心价值理念。
3 新商科教育中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
基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内涵、特点和逻辑关系的分析,本部分提炼了新商科教育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如图2所示。
3.1 明确“矩阵式”人才需求
各专业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为主要依据[6]。在此基础上,结合战略规划文件,提炼需求矩阵。全面梳理党和国家对于课程思政、社会发展、专业人才的战略规划文件,结合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趋势,调研学校、学生与家长、商业企业与校友等对数字管理新范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提炼人才能力的“铁三角”市场需求矩阵。
在VUCA时代,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变革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决策模式、产品服务、业务运营、商业伦理等管理范式,数字时代的新商科教育如何应对管理新范式,新商科专业教育如何更新办学理念,依据人才“新需求”优化人才“新供给”,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问题。基于多维调查,可以明确新商科专业的“矩阵式”人才需求:第一,懂数智技术,能够立足数字时代进行微观组织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人才需求。第二,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方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第三,能够承担创造社会价值的责任,协同自然环境与商业环境的人才需求。第四,能够立足于企业单元,传承和创造商业文明的人才需求。
3.2 提炼“四维新商科”专业特色
基于培养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挖掘专业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专业独有特色。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正在拉动育人进程,学校需要把握住发展趋势,紧盯培养需求,主动建设服务于社会的学科、专业,深入分析自身专业所具有的价值特色、内涵特色和培养特色,提炼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矩阵。
对于新商科教育,需要面向需求,立足于国际一流专业优势和劣势,提炼“四维”新商科专业特色,即“数智新商科、责任新商科、文明新商科、时代新商科”。其中“数智新商科”是指紧跟数智社会建设步伐,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实践基地和服务社会等活动中,既要依托数智技术建设专业,培养具备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管理以及商业分析等硬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又要尽可能挖掘企业数智化相关的软硬件教学环境。“责任新商科”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观,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文明新商科”指的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鲜明旗帜,从主体、路径、特色、目标多维努力,让学生和老师“知文明、懂文明、做文明人”。时代新商科指的是自觉将培育“胸怀‘国之大者”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在面向时代前沿与社会核心问题时,积极构建学术生态,提供社会服务,奋斗于“新时代”。积极建设融合“数智、责任、文明和时代”为一体的专业特色。
3.3 打造“双层式”专业核心价值体系
以专业特色为指引,了解专业职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公民美德等思政元素,构造专业系统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是专业特色引领下的政治素养、专业责任、道德品格和其他相关素养,体现在专业责任担当、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与职业诚信等方面。
基于需求与专业特色,新商科教育需要明确“双层式”核心价值体系,即4个一级核心价值维度(政治素养、专业责任、道德品格和相关素养)和7个二级核心价值指标(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专业使命、职业操守、道德规范、个人修养和智体美劳)。政治素养维度包括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两个指标,主要强调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定信仰信念,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能以国家利益为先;专业责任维度包括专业使命和职业操守两个指标,主要强调学生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上遵守专业伦理,承担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保证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同向同行;道德品格维度包括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两个指标,主要强调学生在以后生活或工作各方面做到诚实正直、善学乐知、客观公正等,在诚信道德的基础上“为大于其细也”地进行培养;相关素养维度包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主要强调全方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7]。
3.4 设计“高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支撑,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特色和毕业要求中,结合专业特征构建与之适应的课程体系,按照社会发展需求与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指标→课程体系的逆向约束路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指引下,从培养目标、培养特色、毕业要求入手设计“高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人文素养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特色方面,借助交叉培养、数字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等渠道,通过“科研竞赛-科研项目-创新训练”方式实现协同育人[8]。在毕业要求方面,要求学生首先能够系统应用专业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领域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解决方案;其次,能够在本学科及多学科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能力,并能与其他成员进行协作;有创新创业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最后,熟悉商业领域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能够传承商道文明,服务社会。
3.5 挖掘“模块化”专业思政框架
以培养方案为总纲,挖掘“模块化”专业思政框架,具体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师生互动,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建设,研究支撑、实践教学,教学规范措施和组织保障措施8个模块。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第一,以课程组为基础,选树一批老、中、青全梯队的示范教师和教学团队,并着力打造全国知名度,形成示范效应。第二,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开展讲座。第三,组织教授与青年教师面对面,实现价值观、文明理念“传、帮、带”。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可通过“师生互动”对学生价值观、做人做事等起到重要影响。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组织以课程组为依托的课程思政系列研讨,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深入研究课程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9]。在教材建设方面。一方面,对新商科课程系列教材进行修订,融入思政内容,每章都增加思政小课堂板块;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新编教材中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入。在研究支撑方面。依托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为“专业思政”的发展提供支撑,对“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教研投入持续增加,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培育更高水平的教研成果。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暑期实践、大科创、挑战杯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把理论学习研究主动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让学生进入真情境、解决真问题、创造真成果。在教学规范措施方面。借助集体备课、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交流会和校外实践基地提升整个专业思政的规范化水平。在组织保障措施方面。设计制度文件,建设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部署行动地图,保障专业思政建设体系行之有效,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6 推进“全时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以专业思政框架为指导,分解工商管理专业思政工作方案,设计“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赋能方案,以“正向引导,逆向设计”方式嵌入思政点,推进“全时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首先,以学科为引导,基于学科特点和优势,紧抓“主力军”(教师队伍),教师要强化育心铸魂的责任感,发挥教师能动性[10],基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效果检验”全过程,做到“课程设计有灵魂、课堂教学有活力、课后反思有深度”,有效释放教师思政教育功能。其次,以专业为载体,抓紧“主战场”(课程建设),在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引导下,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梳理课程的知识体系,形成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映射关系,实现专业内围绕课程建设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有机协同。最后,立足“主渠道”(课堂教学),在学科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引导下,全面梳理新商科核心专业课程体,保证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原有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之上,增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基础单元,明确课程思政工作要点,从“立”“引”“挖”“扩”4个层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首先是“立”,各任课老师能够做到立德立言,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让学生耳濡目染;其次是“引”,引入经典案例、名人故事、实时热点等,让学生心有大局、事清镜明;再次是“挖”,从课堂教学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设计融洽的内容体系,正向引导学生思政;最后是“扩”,即在课堂传授过程中,适当地扩充专业知识以外的内容,通过不同学科交叉,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4 结语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是全面系统的工作,需要在以“三全育人”为原则的基础上,做到无时无刻、方方面面育人[11-12]。明确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逻辑对高校及教学单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启示。
具体而言,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一体化建设需要遵循“六个需要”:需要“顺势而为”,即应依据学科专业已有的特点和条件整体设计并一体化建设,将价值体系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和实践培养体系中。需要“师德为先”,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教师团队,必须“教育者先受教育”,形成共识,强化师资队伍的思政能力,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具备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师团队,使其成为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引领者。需要“坚持不懈”,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持续性工作,积累和沉淀形成专业育人文化和育人模式,逐步形成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专业思政体系,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需要“精诚协同”,充分调动多方主体积极性,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事,而是教务、科研、学生等各个部门支持和协同的结果。需要“破旧立新”,为加快专业思政体系建设,必须构建合理的机制和政策,设计制度文件,建设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部署行动地图,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与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确保一体化建设体系高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百花齐放”,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门课程、每项工程、每位学生都应被视为独特的原生体。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课程思政文明主题,通过多样性的思政实践形式和内容,不同原生体之间可以形成有机协同,产生富有创造力的协奏效应。这种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理念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5-28)[2023-10-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cd33669e000498b80000000464264c2b.
[2]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 2021-04-23(003).
[3] 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 2021(23):20-22.
[4] 康丽琴,廖慧英,高永红,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J].大学化学, 2021, 36(3):22-25.
[5] 李春旺,范宝祥,田沛哲.“专业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9, 33(4):1-6.
[6] 韩宪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进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21(6):31-33.
[7] 常莉.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329(11):114-118.
[8] 韩宪洲.善用“大思政课”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22(5):1.
[9] 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331(1):109-114.
[10] 韩喜平,柳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20(2):77-81.
[11] 韩宪洲.胸怀“国之大者”书写立德树人的首经贸答卷[J].北京教育(德育), 2021(Z1):27-28.
[12] 张晓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评《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2):86.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吴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