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解维度与实践旨趣
2024-06-25张丽娟乔秀丽
张丽娟 乔秀丽
摘 要:“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接续奋斗过程中对其自身“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本质问题的追问与考量,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从“赶考”的话语出场逻辑而言,需从理论之基、文化基因、实践经验等多重维度深刻探析其出场缘由;从政治话语的理解向度而言,需从“考什么?”“谁来考?”“谁来评?”等多重面向中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从价值诉求的维度来看,需从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深刻洞悉其实践旨趣。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初心与使命;自我革命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2.016
中图分类号:D25;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2-0109-07
从文化词源的角度来看,“赶考”一词肇始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其本意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通过赶赴京城参加选拔考试来求取功名。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一个政治术语,“赶考”精神的最早出场要追溯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镜鉴和对夺取政权(打下江山)后如何巩固政权(守好江山)的深切忧虑,毛泽东同志在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语重心长地讲道:“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可以说,毛泽东同志在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赶考”一词以全新的政治内涵和丰富的意义空间,实现了词汇由文化生活语境向政党政治语境的逻辑转换,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实践与精神品格两种形态的契合统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历史场合反复强调“‘赶考远未结束”“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等。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在新的历史境遇中提出新的“赶考”这一重要论断呢?要解码其中的理论奥秘,必须要回到具体的叙事语境中来深刻洞察和理性审视,需将理解的镜头从历史的情境出发走向当代,从当前我们党肩负的全新使命和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现实境遇出发,从政治话语“变”与“不变”的运行规律中科学理解和精准把握新时代“赶考”精神话语出场的逻辑必然和实践旨趣。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种蕴含特定思想导向抑或是价值导向全新理论的出场无不是在赓续和发展原有理论基础上的再出场。深刻洞察和理性审视新时代“赶考”精神的出场逻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新时代我们党“赶考”的理论底气之所在。
1.理论之基: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逻辑规定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赶考”精神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中追本溯源。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涵盖了无产阶级政党“赶考”所对应的“应考主体”即考生;“应考内容”即考题;“应考考官”即阅卷者。首先,从话语演进的内在规律而言,最早提出政党“赶考”问题的是列宁,他曾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如果拿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同高等学校的四年课程相比较”[2],那么,“我们正在参加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升级考试。”[3]虽然应考过程非常艰巨,但是一定要坚信“我们是会考及格”[4]的。从话语传承嬗变的逻辑向度而言,这既高度彰显了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应对和化解执政风险的深刻忧思和实践自觉,同时赋予了“赶考”以更为鲜明的政治意涵空间。其次,从“赶考”的价值所指和目标导向而言,马克思主义始终以“赶考”的出发点和目标归宿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价值遵循,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赶考”为了谁、“赶考”依靠谁、“赶考”取得的成就由谁共享的根本性问题。再次,关于无产阶级“赶考”使命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发扬“赶考”精神来实现其历史使命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强调:“一个知道自己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5]换言之,唯有拥有“赶考”精神的无产阶级政党,方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愿景,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使命。诚然,习近平总书记有意识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赶考”的理论谱系不断地进行政治升华和意义赋予,使其更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赶考”的理论观点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命题出场的立论之基。
2.文化基因: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和集中呈现出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居安思危、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等重要思想资源为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文化溯源与现代化生成提供了文化逻辑的支撑点。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出场奠定了价值基调。从孟子强调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西汉司马迁强调的:“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老子强调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到《吕氏春秋·爱类》中所强调的:“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上述国学经典均深刻揭示了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旨在告诫统治者唯有重视老百姓的地位和维护其利益方能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从话语演进的逻辑规律而言,这与我们党“赶考”为民的执政理念有着内在的理论契合点。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居安思危的反省意识和忧患意识为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出场奠定了思维逻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绝、整体存续的强大精神基因。《周易》中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汉书》中同样有曰:“安不忘危,盛必虑衰”。这些经典表述旨在劝诫和提醒统治者唯有慎始敬终秉持忧患意识方能实现政权永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7]毋庸置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警示着中国共产党绝不能因为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失去自我、迷失方向,而是要时刻以“赶考”的精神和状态实现自我警醒、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革故鼎新思想为我们党“赶考”精神的出场奠定了前进动能。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是中华民族赓续繁荣的深层动因。《周易》中有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其目的在于告诫人们要顺应潮流、把握时机,进而作出适应于时代发展需要之选择;《易经》中同样强调:“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意为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需要主动进行动态调整来实现自我适应,从而在动态变化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向。质言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赶考”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与时俱进的革新理念为实践准则而不断实现自我革新和自我跨越的历程。承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宽宏实践中不断唤醒和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赶考”基因,使其更具“效果历史”的价值呈现。
3.实践经验: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赶考”的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赶考”精神伴随着百年探索的实践主题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诠释和表征样态。因此,需要以大历史观的理解镜头来理性审视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赶考”的多重面向。从多元参照谱系出发综合定位我们党“赶考”生动实践的历史坐标。
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共产党“赶考”的逻辑起点。自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现实困境,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团体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坚强力量领导的所有探索均以失败而寥寥收场。基于此,历史和人民迫切呼唤一个能够指引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理论“灯塔”,一个能切实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使命的坚强的政党来肩负起这一使命。故此,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解放人民和拯救民族为己任,以“赶考为民”的奋斗姿态勇毅前行,“终于使全国人民从黑暗中找到光明,从绝路中找到生路。”[8]在浴血奋战的斗争实践中“考”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优异成绩。在夺取全国胜利曙光悄然来临之际,基于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历史性课题的深刻镜鉴和对未来“赶考之路”的高度清醒,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地强调:“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9]从话语演进的内在规律而言,这是中国共产党“赶考”命题的原始性表达,旨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赶考”永无止境的心态迎接如何“坐江山”的全新考试。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做到在长期执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接续“赶考”的直接动力。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围绕巩固政权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成功考出了从一穷二白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优良成绩,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在始终保持“赶考为民”的清醒下充分认识到:“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10]鉴于此,必须一以贯之“不改变革命的初衷,不丧失必胜的信心。”[11]胡锦涛更是进一步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2]质言之,正是在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赶考为民”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成功考出了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和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优异成绩。
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苦难与辉煌的演进史实则就是一场不断接力“赶考”的奋进史,正是在不同的历史场景和不同的语境嬗变中,我们党的“赶考”依据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样态和实践拓展,从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出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底蕴。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理解维度
要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赶考”的本质内涵,必须要拓展研究问题的视角,因为我们党的“赶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而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砥砺前行的精神寄托和行动遵循。故此,要在研究的逻辑前提下主动引入多元参照系,从多重维度出发理性审视和辩证理解中国共产党“赶考”何以出场的和如何保持永恒在场。
1.“赶考”永无穷期:答好每一道时代考题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中特有的词汇,在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均有不同的表现样态,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接受实践检验。“赶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实践样态,其所期冀的理想化目标“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方向地发挥作用,而是有着鲜明的目标依归。”[13]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赶考”是对其执政实践的具象化比喻,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其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高度彰显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思索和求解如何破解执政所面临时代课题的政治勇气和坚强意志。因此,必须把党的“赶考”置于百年来我们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生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把握。不难发现,随着我们党执政实践的不断变化,“赶考”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意义空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窘境,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目标指向即为致力于“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进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使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赶考”的目标指向紧紧围绕如何在“一穷二白”的现实境遇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接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求解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基础上锻造了其“赶考”的精神品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于对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判断,我们党“赶考”的目标指向聚焦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且有意识地把民族复兴提上执政议程。可以说,我们党正是在改革开放的生动“赶考”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问题导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致力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与“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赶考”能力和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时代场域的变化,我们党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紧紧聚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主线,并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任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时代课题,我们党所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必须要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方能在实现“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以‘赶考的心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14]
2.“赶考”成效检验:人民是唯一阅卷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赶考”政绩的试金石。用历史的显微镜和长焦镜头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赶考”的辉煌历程,不难发现,我们党“赶考”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明确“阅卷主体”,即要回答谁来评价中国共产党“赶考业绩”和“答卷质量”的根本性问题。换言之,明确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赶考”的主考官和阅卷人是我们党得以“开考”和“赶考”的逻辑前提,也是我们党百年来之所以能够接续“赶考”的勇气之源和底气所在。
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行动“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15]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赶考”必须要以人民的意旨为导向,“赶考”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赶考者”能否取得人民群众心理上认可、力量上支持和情感上认同的深刻哲理。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亦是历史的剧作者,就此决定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不断“赶考”的前进“坐标系”和价值中轴。可以说,我们党在百年的“赶考”生动实践中始终对“赶考为了谁”和“赶考由谁评价”的根本性问题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坚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鉴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的自觉秉承和对以往旧式政治力量团体在其“赶考”进程中“名落孙山”深刻教训的镜鉴,我们党从“赶考”伊始就自觉地把广大人民群众视为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赶考”历程的深刻总结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理性审视,我们党及时校正“赶考”航向,自觉地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作为其“赶考”的价值规范和评价标准。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6]质言之,我们党在“赶考”过程中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其根本在于能否把人民作为接续“赶考”的力量主体和价值主体。此外,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17]这进一步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为谁赶考”和“靠谁赶考”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赓续和弘扬百年来“赶考”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就新时代如何继续“赶考”的问题进行了不断地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深刻洞察和理性审视执政场域变化的前提下赋予了“赶考”更为崭新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意义空间,但是在“变”与“不变”的逻辑中始终呈现出一条显性的逻辑主线,即: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不断“赶考”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从站稳人民主体叙事立场上反复强调“赶考为了谁”和“赶考业绩由谁来评价”的重要性。无论是“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18]的话语表达,还是“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9]的价值判断,抑或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的清醒认知,均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赶考”历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唯一“监考官”和“阅卷人”的自觉选择,为新时代我们党继续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奠定了理论基调、设定了价值取向和提供了行为准则,使我们党在全新“赶考”的实践场域中的主体指向更为聚焦。
3.“赶考”永在路上:掌握答题“核心密码”
“赶考”作为中国共产党跨越百年历史时空的清醒判断,彰显其一以贯之的大党胸怀和执政担当。诚然,“赶考”作为我们党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实践活动,其发挥的现实功效有着鲜明的价值依归。从历史嬗变的视角系统回溯我们党百年来“赶考”的生动实践,可以得到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并始终保证政权不变质、不变色和不变味,是我们党之所以慎始敬终“赶考”的深层动因所在。解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接续“赶考”的“核心密码”,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从百年“赶考”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赶考智慧、增强赶考定力和明确赶考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逻辑向度而言,能否永葆“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考验着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实践性、历时性等特点内在地决定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21]质言之,这种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间叙事逻辑使得“赶考”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有着无限“可能性”和内在契合点。用历史的长焦镜头回溯我们党百年来辉煌的“赶考”历程,可以说,“赶考”业绩是否优秀是彰显我们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晴雨表”,在“赶考”考出优异成绩的历史时期,亦是我们党先进性与纯洁性保持较好的时期;反之,则是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出现了问题。正是基于对历史的不断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22]而且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加以认知和审视,赋予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以明确的价值意涵。
一言以蔽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赶考”与其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之间蕴含了一条鲜明的“常”与“长”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以后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获得“赶考”资格,就其本质而言是其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内在约束和力量牵引;中国共产党要通过接续“赶考”来实现长期执政,又决定了其必须形成加强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常态化机制。正是这种“常”与“长”的内在逻辑,推进了中国共产党“赶考永远在路上”的出场和永恒在场。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实践旨趣
历史的触角不断向前延展,我们党“赶考”的坐标亦随着时空场域的变化发生位移,答卷人所面临的考试内容、考题难度、阅卷要求等要素都随之发生了变化。故此,必须要从当代复杂多变的历史情境中深刻把握我们党“赶考”的时代诉求。
1.坚守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接续“赶考”的价值核心
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为何而生、因何而兴的最初动因,必然要通过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彰显出来,并集中体现为一个政党特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换言之,坚守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接续“赶考”的“坐标系”和“动力源”。将理解的镜头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赶考”的时间叙事逻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精准考辨我们党接续“赶考”的一把金钥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不仅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赶考”的动因逻辑,还规约了我们党“赶考”的现实和未来“向何处去”的前进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23]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 一切牺牲、 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24]可以说,正是在初心与使命的牵引和感召之下,我们党在百年赶考的历程中“考”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强来、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对我们党过去赶考经验的赓续传承和对未来赶考之路的深切忧思,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并进一步指出之所以要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目的就是提醒全党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25]“是什么”和“干什么”表面看起来是相互并列的问题,实则是一个因果关系问题。即“是什么”是因,“干什么”是果,在这一因果关系中,只有首先理性清醒地解决好“是什么”的问题,方能更好地洞悉和把握“干什么”的方向性问题。二者在百年的时空场域中共同昭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其初心使命和赶考目标的深刻探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赶考”命题论域不仅内蕴着一种政治命题意识,更是一种兼具历史视野的思维方法,即我们党通过对其初心使命的激活、记忆、形塑和强化,在反复地对照、追问、思考“是什么”和“要干什么”的两个前置性问题过程中,才能不断校正其新时代新的“赶考”的前进航向。一言以蔽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赶考”远未结束,就其本质而言是警示和鞭策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方能在全新“赶考”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前进动能,方能在重温和关照初心使命的过程中实现“赶考”的“效果历史”价值。
2.坚定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接续“赶考”的精神依托
历史自信是理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和行动的重要范畴。从政党政治的论域向度而言,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其民族、国家、政党存在价值的一种充分肯定,亦集中体现为对肯定其过去历史成就和未来发展前途的信心与信念。然而党的历史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唯有用大历史观的长焦镜头系统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生成之道,方能真正理解和深刻把握其百年来“赶考”成功的奥秘之所在。
我们党的历史自信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百年接续奋斗的纵深历史长河和广阔历史空间中不断萌发、积淀和构筑的结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无情地撞开了近代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明领先于世界的民族自豪感和“华夏中心观”的自信心一刹那崩塌,并逐渐走向瓦解乃至荡然无存,由此留下的却是“亡国灭种”的惨痛记忆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屈辱感。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团体接续奋斗,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失败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没有斗争的底气和缺乏自信却是他们共同的缺点。如:没有勇气和自信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勇气和自信提出长远的奋斗目标等等。与此前各种政治力量团体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科学理论和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自信,一经成立便自觉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将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作为价值导向并贯穿于革命斗争的始终,自觉地担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展现出了“胸怀世界”的大党胸怀。毛泽东同志坚定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6]可以说,正是基于这种自信和决心的加持和驱动之下,我们党在浴血奋战的革命“赶考”过程中,赋予了面临“亡国灭种”窘境的中华民族以新的生机和活力,最终考出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历史性成绩,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丢掉自信再到重拾自信的华丽蜕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7]的底气和自信,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然成功“考”出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异答卷。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理性审视国家前途未来的基础上,以“保持革命气节,就要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28]的决心和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在全新“赶考”征程中成功“考”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实现了由重拾自信到强化自信的华丽蜕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主动,以更加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此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也就有力地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29]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坚定地指出,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我们党实现了从强化自信到自信自立的历史性转变。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还将面临一系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式的挑战和考验,这就决定了“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30]一言以蔽之,坚定历史自信是我们党能否在全新“赶考”场域中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的关键之一。
3.坚持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接续“赶考”的内推动力
回溯党百年来接续“赶考”的生动图景,人们不禁发问,缘何一个成立百余年的无产阶级政党能在长期的斗争风雨中始终永葆生机活力、能在危难之际多次重新奋起、能在失误之后实现拨乱反正,并能始终赢得“赶考”资格?要求其解,必须要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赶考”实践的历史坐标中加以理解和认知。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赶考”资格并在不同历史阶段“考”出优异的成绩,这与其本身的“赶考”能力是分不开的。然而,这种能力并不是所有政党所具有的,唯有以自我革命不断自我淬炼、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政党方能在长期“应考”的实践中交出一份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而言就是一部勇于不断自我革命的历史,这正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做到“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31]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走过一些曲折的道路,犯过一些错误。但是,我们党并没有任其错误延续下去,而是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主动改正错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哪个政党都要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就犯过很多错误,犯过重大错误,犯了错误,改正就是了,错误能帮助人头脑清醒。”[32]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正是在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中,通过整党整风、集中学习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自我革命的方式得到了有力的锻造,并最终成为能够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命的坚强领导核心。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忧思,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头自觉地进行自我检视、自我纠偏、自我提高,及时校正了我们党的“赶考”航向,始终以“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33]的忧患意识主动加强自身建设,从而确保了党的红色政权在波澜诡异的国内外环境中“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赶考”本领和水平在自我革命的淬炼中更加强大,党的全面领导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造和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赓续和弘扬党百年来“赶考”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思索和求解“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层原因,创造性地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有效路径。针对新时代长期执政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我们党主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剜腐肉的决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有效地清除侵蚀党健康肌体的顽瘴痼疾,把自我革命始终聚焦于锻造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赶考”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中得到显著增强。一言以蔽之,能够始终做到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亦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之所在,更是我们党接续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69.
[2][3][4] 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25,325,32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9.
[6][7][19][20][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193,242,70,70.66.
[8]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6.
[9][27]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10][3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1,313.
[11][28]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7,367.
[12]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
[13] 乔秀丽.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出场逻辑、认识维度及时代指向[J].理论月刊,2022(11):29.
[14]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82.
[1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1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17]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1.
[18]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
[2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3-124.
[2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55.
[23]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25]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5.
[26]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29]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 (1):9.
[30]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1).
[3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59.
[32]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7.
[责任编辑:邢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