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自我革命”
2014-02-12周政华
周政华
电信垄断格局,在2013年12月26日这一天,终于被打破。
这天,工信部颁发了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运营试点资格,即,虚拟运营商牌照。首批获得这一牌照的、包括京东在内的11家企业,全部为民企。数月之后,这11家民企就可以通过租借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电信设施,提供自有品牌的电信服务,此前工信部已核发“170”号段作为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专属号段。
所谓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是指从拥有移动网络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购买移动通信服务,重新包装成自有品牌并销售给最终用户的移动通信服务。
此时,距离工信部颁发《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但是,获批“虚拟运营商”牌照的11家民营企业,选择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进行合作。
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上态度截然不同,作为相对弱势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希望通过更多的虚拟运营商来扩大分销渠道,以蚕食中国移动的市场。而占整个行业仍居垄断地位的中国移动当下的更迫切的任务,莫过于保持存量稳定。
尽管各有打算,但是电信巨头们面临的是同样的生存难题。
沦为通道
三巨头们放下身段与昔日小弟们合作,也是形势使然。在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下,电信运营商传统上赖以生存的语音、短信等传统服务,不过数年时间,已经被微信等互联网产品冲击得七零八落。随着中国人口增长趋缓,手机的日益普及,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增长空间也日益微弱。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约为2.1万亿分钟,增幅比2012年下滑了8个多百分点,三大运营商的移动语音业务严重地增量不增收,移动电话通话时长的增速仅为移动电话用户增速的一半。
此外,三大运营商的短信增长很大程度上靠企业短信来维持,而个人短信量则在持续下滑,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的月户均点对点短信量,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人两天发三条短信。早在2011年,中国移动短信和彩信业务收入就首次出现下降,从此一路下滑。
英国研究机构Mobile Squared最新研究显示,即时通信软件Skype每天给全球移动运营商造成的损失高达1亿美元。Ovum日前发布的报告《运营商如何应对来自OTT玩家的社交信息威胁》显示,由于智能手机社交信息服务的日益普及,至2016年,全球运营商的短信收入将会减少540亿美元。
在运营商投资建设的宽带网络或无线网络上,互联网企业们通过出售新闻、视频、文字,发布游戏,聚拢社交,买卖商品获得各种利润甚至暴利,但电信运营商却只能收取固定的流量费。而电信运营商一方面针对语音和短信的营收快速下滑无计可施,另一方面在迅猛增长的数据业务上却无清晰的盈利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三大运营商在3G上的投入就超过一万亿元。工信部有关领导在2011年的一次会议上透露,当时尽管中移动的3G基站数在三大运营商中数量最少,比联通少5万多座,但是其投资金额确实是联通的2倍多。巨大的投资让运营商业绩承压:在3G投资高峰的2010年,中国电信增量不增收,中国联通则减量减收,中国移动虽增量增收,但增速已经大不如前。
运营商走下坡的时候,互联网公司日渐壮大。目前,从营收规模上看,腾讯大概只有电信联通的十分之一,但是腾讯的市值却是同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2倍。2013年前三季度,腾讯和百度的净利润均已超过中国联通,逼近中国电信。互联网巨头与基础运营商在估值上的分野,清晰地展现出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这让运营商大为恼火。2013年初,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抛出微信“威胁论”,点名指出腾讯OTT业务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随后的3月底,工信部两次召集中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和相关OTT企业召开内部会议,讨论微信业务给运营商的短信、话音等传统业务造成的冲击,三大运营商准备向类似腾讯微信这样的业务进行额外收费。
如果简单算一笔账,就很容易发现,人们为什么更喜欢发微信,而不是短信。以联通3G为例,0.3元可以买1M流量,可用微信累计发70万字的短信。70万字,如果拆成每条70字的短信,可以发一万条,按照0.1元每条,用户得掏1000元。
管道化的结果是,在整个电信产业链条上,三大运营商传统优势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利润中的最低端,占比仅有6%~7%,即便一直依附于运营商的SP和CP,其利润占比也达到了15%左右。
“智能”救赎?
既然沦为管道,那么如何成为让这一管道功能的价值最大化?传统运营商最初提出的应对之道,就是搭建“智能管道”。
中国电信在2011年初,最早在国内电信业提出了智能管道的概念,目标是“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在2011年底工作会议上称,中国电信要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半年之后,他又提出,语音业务将不再是中国电信的收入重点,未来要以数据业务为核心,建立更为合理的商业模式,中国电信不再只扮演各种新业务成长的管道,而应该实现管道的智能化。
不久,中国移动也提出了智能管道的策略控制方案,以应对IP流量冲击,实现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和网络运营。中国移动甚至把企业宣传口号从“移动通讯专家”更改为“移动信息专家”。
智能管道的核心在于流量管理。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为3.6亿,预计2013年达到6.48亿,电信业增长也全面从移动话音转向为宽带、移动数据和移动增值。从2009年开始,移动数据的流量就已经超过移动语音。因此,布局流量经营已成为全球运营商重拾话语权的重要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智能管道中的“智能”,关键在于除带宽和网速之外,能够具备提供基于服务和内容的附加价值的能力。
电信业内的共识是,运营商流量经营,关键在于实现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通过业务模式把用户需求转化为流量;第二个转化是通过盈利模式把流量转化为收入,也就是所谓的“流量变现”。
但是,进行数据运营之前,首先要解决一个瓶颈问题。根据全球最大的CDN服务商美国Akamai公司统计,2011年中国的平均网速全球排名第90,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与此同时,中国上网费用则位居各国前列,1M带宽的每月费用是韩国的29倍,而网速还不到后者的四十分之一。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调查显示,宽带普及率每增加1%,就业率就会随之上升0.2%至0.3%;而在宽带上每投入1美元,就能在全社会产生10美元的回报。
2012年1月,在无须用户申请的情况下,由系统默认执行,中国电信将512K、1M、2M三档带宽用户,将每档都免费提速到上一档,而在光纤入户的小区,可最高免费提升至20M。几乎在同一个月,中国联通也推出了与中国电信几乎一模一样的提速活动。
这一年,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总流量增长了2倍,中国联通全年数据流量同比也增长了92%,受制于宽带设施有限,中国移动取得了19%的增长。但是运营商们很快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流量增长了,但又占用了大量资源,造成网络负担加重,最终从用户处收来的流量费,却无法平衡成本。
由于电信行业的传统运营模式,特别是对电信级服务质量的追求,导致对后台的复杂技术和业务系统投入极高。比如,用户使用手机拨打电话,无论是移动还是联通,都对于语音有较高要求,远高于对微信、易信的语音传递要求。因此,传统运营商在面临来自互联网资产厂商竞争时,原先引以为豪的电信服务质量体系,反而成了沉重的成本包袱。
去电信化
仅搭建一个空洞无物的物理意义上的智能管道,依然难以增加用户黏性,扭转颓势,还必须实行真正的去电信化改革。
改革就是要培养类似微信、微博这样杀手级应用。由于三大运营商均为老国企,长久以来形成的机关作风、官本位思想与年轻员工个性化特点不匹配。在这样一种企业氛围下,难以想象能够培育出微信这样的产品。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如何去电信化?三巨头各有尝试。无论是中国移动一度大获成功的音乐下载的“基地模式”,还是中国电信的“孵化模式”,均已尝试多年。
此外,基础运营商还非常看好移动游戏前景。中国电信游戏基地总经理张鹏在今年1月8日表示,中国电信预计在2月将推出基于4G网络环境的游戏产品及游戏平台。
运营业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与中移动相比,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对待互联网企业方面更为开放。最为明显的迹象是,微信与广东联通在2013年7月合作的“微信沃卡”业务表现强劲,开通一个月来已抢到近百万用户,预计该试点业务很快将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国电信与网易成立合资公司,推出了“易信”,以免费为卖点。产品发布当天,易信就获得了近100万注册用户,2014年初,易信用户破千万。
飞象网首席执行官项立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管道是运营商的基础,所谓去电信化不应该真的去抛弃管道功能,而把应当包括业务管理体系、业务支撑体系、业务管理能力、客户端里能力等内容进行整合。
事实上,也没有一家运营商真的会放弃管道。目前,三巨头的“去电信化”的提法,事实上是两手抓,既维持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的优势地位,同时与腾讯、阿里巴巴抢夺移动互联网业务。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市场与产业室主任史炜表示,目前的通信信息产业的监管模式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将快速趋于弱化,国有电信企业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中,必须放弃传统的“依赖政府对外部和新市场的管制,寻求固有利益保护”的垄断思维,企业的话语权和竞争地位,要靠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贡献和市场的推力来决定。
与“民”合作
在基础运营商“自我革命”之际,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发放,从一开始就被赋予打破电信垄断的意义。
世界上第一家虚拟运营商,由英国维珍集团与德国电信合资成立维珍移动在1999年8 月成立。从诞生之日起,这一运营模式就在打破通信业务垄断,促进消费者福利方面被寄予厚望。截至2012年中,全球共有超过700家虚拟移动运营商分布于各国,其中以西欧和亚太居多。
在中国,引入虚拟运营商,打破移动、联通、电信三巨头的垄断,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国务院连续发文推进民间资本进入电信等行业和领域,要求各行业出台具体的措施,表明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是大势所趋。移动转售业务开放是我国基础电信市场开放的实质动作,堪称破冰之举。
早在2012年6月27日,工信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民资进入的八大重点领域。其中的第一项,便是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
目前,除了中国移动仍有顾虑外,发牌当日,中国联通即开放了IT测试环境,启动了与转售企业的IT系统对接测试工作。中国电信也表示,已专门成立相关处室,负责打造开放的业务支撑系统,目前正与虚拟运营商商谈实施细则。
埃森哲研究总监郭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各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过程中,移动网络运营商对于虚拟运营商的态度, 都经历了从最初的抵制,到逐渐接受,进而互相合作的过程。
但是,对于竞争者,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何张开臂膀欢迎?当前,国内电信三巨头的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企业对企业,全面转为各自以运营商为中心的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运营商、设备供应商、虚拟运营商都在这条链条上。因此,虚拟运营商的到来对基础运营商,并不全然意味新一轮零和博弈的开始。
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多次重组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已经基本垄断中国大陆的电信服务,此时对民资开放这一市场,就注定了这11家民企一开始就是一个“补缺者”,而非挑战者的角色。事实上,第一批11家企业基本都是电信、联通原本就关系良好的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虚拟运营商利用自身的特殊渠道和资源,能有效、开发细分用户群体市场,同时虚拟运营商比基础运营商更能促进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发和推广。
已获取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京东集团副董事长赵国庆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将利用自身1.4亿的庞大用户基础,和作为中国手机产品最大零售商的优势,未来将打通京东的电信服务用户和京东的电商零售用户。京东的主体客户年龄层集中在23到45岁,消费能力较强。根据工信部的批文,京东可以在46个城市范围内与中国电信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在35个城市与中国联通合作开展虚拟运营商业务。
埃森哲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把握中国虚拟运营商市场的机遇:战略,运营与协作》称,国际经验表明,虚拟运营商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简单的批发零售关系逐步进入更广的合作领域发展。网络运营商通过购入虚拟运营商的股份,强化了双方之间的共同利益。而随着持股比例的不断上升,虚拟运营商的角色,也逐渐从一个零售商转变为网络运营商在特定细分市场的子品牌,这也可能成为中国虚拟运营商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
运营商自我革命
为了避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彻底沦为管道,转型成了当前电信运营商最迫切的任务。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巨头,转型虽然策略各异,但思路大致相同:即加强对内容和应用开发,提高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不过,受制于体制和创新能力,在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新贵的夹击下,运营商的优势并不明显,成功转型仍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