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游戏促幼儿学习品质发展
2024-06-25肖倩
肖倩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已经在学前教育领域达成共识[1]152。假装游戏行为是幼儿在18~24个月时开始出现的游戏形式,幼儿4岁后发展成熟,6岁左右逐渐减少至消退。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发现,假装游戏对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59。《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都强调了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3]1因此,假装游戏如何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相应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假装游戏
1. 假装游戏的内涵及特点
假装游戏是指游戏者根据想象的情境有意识地做出模仿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游戏形式[4]。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幼儿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三大类,其中象征性游戏就是假装游戏。皮亚杰认为,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逐渐发展出使用符号的能力,能够开始进行假装游戏,并且将生活世界中获得的新经验反复表现在假装游戏中[5]。假装游戏包含不同的游戏类型。皮亚杰认为,假装游戏包括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有学者认为,假装游戏包括三种:客体替代,又称为“以物代物”;假装属性归因;虚构客体[2]59。
假装游戏的特点包括替代性或假定性、普遍性和文化差异性[1]152,其中替代性或假定性是假装游戏的本质特征。幼儿通过假定物品,或者用实物替代模拟的方式,将在实际生活中习得的经验在假装游戏中反复练习,以实现内在知识图示与外部生活经验之间的内化及顺应过程。
2. 假装游戏的重要价值
假装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促进作用[1]152。假装游戏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有研究者通过观察幼儿假装游戏的过程发现,幼儿自发进行的假装游戏越多,其创造力水平也就越高[6]。龚扬认为,假装游戏能显著预测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为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空间,通过同伴共同假装游戏还能体现幼儿的团队创造力[2]60。乐星宇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幼儿假装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幼儿能够“去中心化”,发展同理心;第二,假装游戏帮助幼儿理解和整合他人的观点,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通过游戏,幼儿能广泛获取知识内容,还能积累丰富的语言运用经验[7]。这些积极影响,都能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有机对接。因此,假装游戏不仅是幼儿在前运算阶段最为重要的行为表现,更是让幼儿“去中心化”、培养和发展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幼儿在学习中体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儿童主动、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风格等非智力因素集合,而非各类知识、技能[3]2。
关于学习品质的具体内涵与行为表现,国内外研究者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比与整合,学习品质可以分成好奇心与主动性,参与性与坚持性,创造力、发明与想象力,推理与问题解决,反思与解释等五大领域(见表1)[8]。
这五大领域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学习者的学习倾向与学习素养。在幼儿时期,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倾向、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将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受益终身。
三、假装游戏案例分析及指导策略
1. 户外假装游戏案例
案例1
在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软质长泡沫,幼儿非常感兴趣,并三五成群地用软质长泡沫围成圈。八月想从红色的软质长泡沫中进入圈内,被小美阻止,并展开了以下对话。
小美:你不能从这边进来,这里是墙壁,那里(指着圈中唯一的蓝色泡沫)才是门。
八月:好的。
八月走到蓝色泡沫旁边,将蓝色泡沫一端移开,走入圈内,再重新闭合,模仿开门和关门的动作。
小美:欢迎你来我家做客,这是给你准备的好吃的。
小美从中间的地上捡起一个圆形弹力球拍,上面摆放着沙包,端到八月面前。
八月:真好吃!
这时,乐乐拿着一个布袋,模仿八月的样子,走到蓝色泡沫旁边,将蓝色泡沫一端移开,走入圈内,然后对小美和八月说:看!我带来好多好吃的,一会儿我们可以做个大餐!
乐乐打开布袋,布袋里面空空如也。
小美假装从布袋中往外拿东西:真不错!有苹果、梨子、香蕉。好啦,你再去买点吧。
案例2
在另一个角落,两名男生站在软质长泡沫中间,除了围成一个大圈,还用相对较短的连接泡沫围城一个个小圈,一名男生站在小圈内指挥着其他幼儿。
德里:我想要蓝色的长条来隔开睡觉的地方,现在钢铁侠没有睡觉的地方。
天天:现在没有这种了,我们找找其他东西吧。
德里:那怎么办?(有些苦恼)能不能找他们借点儿?
天天:我去问问。
问了一遍,大家都不愿意借。
天天拿回来一截短泡沫。
天天:用这个代替那种长的吧(比画起来),从这里到那里,都是卧室,卧室会很大。
德里:可以,那这里放一张大大的床,(指着另一个空间)这里摆满了钢铁侠的铠甲。
2. 案例分析
(1)假装游戏具有假装性和普遍性
两个案例中,幼儿的行为都体现出客体替代、假装属性归因和虚构客体,体现了假装游戏的特点。
客体替代,即幼儿通过假装某物品替代其他物品。案例1和案例2中,幼儿用长泡沫替代“门”和“墙”;案例1中,幼儿用沙包替代“美味佳肴”款待客人。
假装属性归因主要是假装某客体具备当时本未行使的功能。案例1中,幼儿拿出布袋,假装里面装满的食物,体现了假装属性归因。其余环节中,假装属性归因体现得并不是很充分和明显。
虚构客体是幼儿假装本不存在的物品或场景。案例2中,在规划房间的时候,幼儿假设了不同空间里存放的东西,如床、盔甲等。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的假装游戏并非一定按照分类展现,更多的是综合性的体验。同时,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幼儿视角下,会有不同的属性和作用,帮助幼儿解释生活、解释世界,并解决实际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
(2)假装游戏反映了幼儿内心的需要
两个案例中,幼儿都通过假装游戏反映出了日常生活经验的迁移以及内心的需要。
第一,社会交往的需要。
幼儿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幼儿通过模仿家长在家接待客人的情境内化交友这一知识命题。这也说明,幼儿对于良好稳定的同伴关系的发展需要,幼儿希望能够在生活中与幼儿园里的好朋友聚会、玩乐,初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幼儿在假装游戏的过程中,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假装游戏其实就是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游戏过程。案例2中,幼儿在面对物资短缺的时候,第一时间尝试与其他幼儿沟通解决问题。虽然吸引了部分幼儿的兴趣,但是,此次“交流”还是以失败告终。最终,幼儿通过交流,又快速想到了新的办法,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重新搭建房间。
第三,创造性发展的需要。
两个案例都体现了幼儿自身想象力的发展需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每一件物品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比如,沙包可以假想成美食,跳跳马可以假想成孩子,这些都是幼儿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体现。
第四,解释生活世界的需要。
幼儿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在生活中体验,以及与周围环境有益互动的过程,幼儿通过感知世界、思考世界、解释世界,不断内化生活经验。
3. 指导策略
(1)尊重幼儿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拥有发现幼儿假装游戏背后发展需要的能力,并提供鹰架支持。幼儿有一百种语言,假装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内心深处对于认知、情绪、意志的发展需要。例如,幼儿希望通过假装父母送孩子入园、接孩子离园的场景,体验家长的情绪情感,也凸显了幼儿自身的分离焦虑和自我情绪管理。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更多地要尊重幼儿发展的需要,不仅要看到幼儿发展的需要,更要让幼儿感觉自己的内心语言被看到。
(2)追随幼儿发展的兴趣
教师要追随幼儿发展的兴趣,并提供丰富的材料。在户外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户外活动材料,如长条泡沫最初应用于幼儿钻爬区,教师挥舞长条泡沫,为幼儿设置障碍,提升幼儿钻爬区的难度。在幼儿的假装游戏中,长条泡沫可以是“墙”,可以是“门”,也可以是“浇水壶”,还可以是“长颈鹿”。简单的材料,幼儿会充分探索出一百种玩法。教师要减少对主导权的争夺,减少为幼儿设定材料、分配小组、制订规则,而是让幼儿自主、自由地根据游戏情境,选择户外玩具材料,选择假装游戏的材料,并在假装游戏过程中,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得宝贵经验。
(3)重视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教师应重视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同伴关系会成为幼儿假装游戏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幼儿希望好朋友能来家里做客,因此,想象了好朋友来探访的游戏。幼儿想要搭建钢铁侠的卧室,因此,与同伴协商如何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同伴关系在假装游戏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引导、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交,促进幼儿认知灵活性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也能通过同伴间的互动,不断增加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认知和情绪体验。
幼儿假装游戏是幼儿前运算阶段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幼儿认知、体验、互动的有益尝试。本文通过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幼儿假装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去中心化”,培养同理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幼儿通过与同伴共同开展假装游戏,还能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促进社会性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由幼儿园扩展到家庭和社会,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让幼儿能够进一步丰富不同场景中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晨馨,和秀梅.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文学教育(下),2020(12).
[2] 龚扬.假装游戏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系[J].智力,2020(5).
[3] 鄢超云,魏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18).
[4] 王可,郭会萍.儿童假装游戏理论与相关研究[J].心理研究,2009,2(5):40-43.
[5] Leslie. Pretence and representation: The origins of “theory of mind”[J]. Psychological Review,1987(94):412-426.
[6] Ginsburg K R. The importance of play in promoting healthy child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trong parent-child bonds[J]. Pediatrics, 2007(1).
[7] 乐星宇.游戏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研究述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1):27-32.
[8] 马君艳.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中“学习品质”领域的内容分析及启示[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本文系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社会情感视阈下的幼儿教师提升计划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DGH2023037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