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探索
2024-06-25齐忠飞王敏慧欧阳小芸
齐忠飞 王敏慧 欧阳小芸
[摘 要]“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推行“1+3”校本作业,能有效地提质增效,杜绝题海战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达成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文章在作业设计的前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提出作业的设计策略,即基于“双基”设计常规性作业,基于能力提升设计发展性作业,基于素养培养设计拓展性作业,并对作业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双减”;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8-0060-04
一、引言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作业作为占据学生大量课余时间的学习任务,对诊断学生学业质量、改进教学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至关重要。对当下的作业设计进行改革,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新课标颁布后的难点所在,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1]。新课标要求作业应凸显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强调高质量基础性作业的建构,重视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因此,能体现教师教学理念的校本作业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抓手。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确保作业的高效高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校本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是符合当前形势的重要举措。
福州市亭江中学目前正在开展主题为“‘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化学‘1+3校本作业研究”的课题研究。“1+3”校本作业中的“1”指的是常规性作业,涵盖课标所要求的化学用语、概念、规律等内容。“3”指的是发展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即阅读类作业,包括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等,让学生全面把握材料内容,体会和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思想与方法。拓展性作业即实验作业,需要学生通过学校实验或者家庭小实验、小制作等完成的作业。综合性作业包括家庭探究性作业、参观学习作业、社会调查作业等。下面以“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学习内容为例来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
二、作业设计的前置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是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三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相关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接下来,学生要学习化学式,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应的作业设计也应该体现承上启下的作用,达到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编写的题目中至少要有对氧气相关内容的考查,重点是对燃烧与灭火相关知识的检测。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学习热情较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难,但是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本课内容与生产生活有较多联系,学生对相关内容并不陌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在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多做文章。
(三)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本节内容的学业要求上提出,要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及化学家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的创造性贡献;能利用化学反应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常见现象;能运用变量控制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等实验探究方案;能利用化学反应及绿色环保理念设计实验方案;能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化学变化的简单问题[2]。这些要求决定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依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渗透化学学科知识、学科核心观念以及学科思维与方法。
三、作业设计策略及例析
(一)基于“双基”设计常规性作业
常规性作业多是对课堂知识的回忆与重现,对一些简单知识、技能的直接应用。常规性作业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促进家校合作等多重作用。
[题1]认真阅读课本第80至81页,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完成表(略)中的观察、分析与推断,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 、
。
考考你:这三个条件是同时具备还是只要具备其中的一个呢?由此可知若要灭火,有哪些方法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回归课本,掌握“双基”,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该题属于较易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题2]《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因船难漂流到一个海岛上,而后在海岛上生活的故事。
如果你是鲁滨逊,为生火取暖和吃到熟食,你需要做哪些准备?首先要找到干草,它的作用是(联系燃烧条件) 。
【设计说明】让学生掌握“双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属于较易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题3]鲁滨逊生火吃到熟食后,用沙土掩埋的方式灭火,请你说说该方式的灭火原理: 。
【设计说明】让学生掌握“双基”,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属于容易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证据推理能力。
[题4]鲁滨逊在生火时发现岛上吹起了轻柔的东南风,于是他将灶口转向东南方向。你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他有强烈的方向感
B.能与空气充分接触
C.东南风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D. 东南风吹着很舒服
【设计说明】结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迁移能力。该题属于容易的跨学科原创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题5]鲁滨逊在生火的过程中领悟到“火要虚”这个诀窍。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使温度升高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设计说明】结合实际,延伸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信息迁移能力以及踏实学习、踏实做人的品质。该题属于中等难度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题6]我们到郊外野炊时,负责烧饭的同学引燃枯枝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产生了很多浓烟,火却不旺,原因是什么?
【设计说明】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境中获取有效信息,巩固燃烧的条件和方法,把握核心知识点,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该题属于中等难度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
[题7]小明从鲁滨逊野外生存的故事联想到以下成语,与燃烧和灭火有关的是()。
A.煽风点火 B.抱薪救火 C.釜底抽薪
D.卧薪尝胆 E.杯水车薪 F.草木皆兵
G.火上浇油
【设计说明】结合语文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信息迁移能力。该题属于较难的跨学科原创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和创新意识。
(二)基于能力提升设计发展性作业
发展性作业是指能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的任务或活动。发展性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题8] 小明同学看完《鲁滨逊漂流记》后,萌发了探究燃烧条件的想法,他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
(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2)图1甲中水的作用是:① ;
② 。
[实验结论]
(3)对比图1甲中 (填“a”“b”或“c”)两处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条件。
[实验拓展]
(4)小红同学认为图1甲实验有一些缺陷,该同学设计了图1乙所示的实验。图1乙中气球的作用是
(5)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图1乙的一个密闭试管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1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白磷燃烧需要氧气
②白磷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③白磷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已经没有氧气
④白磷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氮气体积分数为78%
【设计说明】通过实验探究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综合运用化学以及跨学科(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该题属于较难的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基于素养培养设计拓展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是指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自愿进行的额外学习任务。此类作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延伸课堂学习、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而言,拓展性作业可以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拓展性作业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使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更易于实施。
[题9]以小组为单位,准备4支小蜡烛(用生日蜡烛效果较好),点燃后分别放在两端开口的大可乐瓶和一端开口的倒扣的大可乐瓶中(如图2)。图2甲和图2乙中哪根蜡烛先熄灭,为什么?
【设计说明】让学生利用生活物品动手做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以团队协作为主,考查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能力。该题属于较难的跨学科改编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四、作业质量效果评估
根据“双减”政策,化学学科作业评定以书面作业为主,同时与少量实践探究类作业相结合。本课作业基于“1+3”模式,充分依托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选编和改编。教师根据新课标对化学学科的要求,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炼本节概念,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整合,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校本作业。题目设计以课本知识为主,同时贴近生活实际,以实际问题情境为载体,创设情境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作业题型多样,整体难度不高,题目数量适中,大部分学生能在15分钟内完成并得到优秀评价,真正做到减负提质。拓展性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作业以团队协作为主,由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大概需要10分钟。
五、小结
(一)知识涵盖全面,重点关注学生能力
本课作业设计多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1+3”模式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使题目具有一定的梯度,同时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形式多样,难度适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形式多样、难度适宜的作业,让学生学会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经过阅读、思考、讨论、总结、实践等过程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相互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体现创新性,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精心设计创新性作业,逐步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由常规性作业的知识考查到发展性作业的化学思维模型的建立,再到拓展性作业的小组合作实验,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光皓.落实“双减”工作 坚守“七彩”初心[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9):22-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