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2024-06-24何诗璇舒永久

村委主任 2024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民

何诗璇 舒永久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市场形势以及国内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形势,从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注重农业发展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这几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文章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有利于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以形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强调要建设农业强国。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步必然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必然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时代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是构建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也不能照抄西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必然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三农”发展的历史逻辑,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和发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模式。“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2]这就表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然要遵循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农民能否和全体人民共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首先,应保障农民的主要权益。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超过70%的耕地由小规模生产的农户经营[3]。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如果农民农村未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会实现;没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难以建成。其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必定要盘活农村资产要素。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缩小农民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促进粮食增收、农民致富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最后,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性目标。广大农村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阵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

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秉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无一例外,坚持服务于农民。广大农民群众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一是保证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绝对的粮食安全,依靠自主力量确保人民吃饭不出问题[4]。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国家只有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大局,才具有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以农民为主力,必须依靠农民的力量。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以促进农村增收为主要目标之一,始终以维护农民群体利益为出发点,实现农业提质与农民增收同频共振。总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定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同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是新时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处。

注重农业发展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过去只注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出现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问题,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已经造成温室效应,气候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紧密,自然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过量使用农药等化学用品的现象,农业塑料薄膜随意丢弃,使得土壤、水资源和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同时也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的迫害。在专注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要保障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切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注重农业利用自然资源的适度性和可持续性,要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首先,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坚实保障。加大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的研发力度,提高农机的利用率,使其同时适用于不同地区,适合于多种农作物的耕种与收成,研发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将会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次,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5]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6]研发培育优良的品种,提升粮食产量。最后,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据《2022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报告的统计数据,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竞争力稳居全球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论文总发文量、高被引论文量和Ql期刊论文量均排名第一,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保持全球第一。但是,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农业科技的应用率、贡献率并不高[7]。需注重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不能一味地专注于研发,如何使技术成果有效地转化是目前首先应该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打通农业技术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同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把科研论文写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切实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案。

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打造现代农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8]。农业科技的创新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的,农业科技的水平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首先,应加大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依靠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种子是基础,需大力推动现代种业振兴,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平台,聚焦生物技术攻关,积极研发并推广优种。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落实配套政策,为转化科研成果提供保障。其次,发展农业机械智能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研发新型农业机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率,丰富农业生产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支持更多现代农业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项目开发。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校企联动,高等学校为企业培育输送专业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加快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必须适用于我国农业土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耕种方式,切不可盲目研发,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好地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种。在农业机械的推广方面,大胆创新,通过政府的优惠补助政策,联合新农合等实施惠民购买农机政策,并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售后服务,从而提升农业机械化率。

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养,助推农业现代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并且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先导条件,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二者相互支撑。首先,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研究。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注重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对农民实施农业科技教育,切实地教会农民掌握科学的种养知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经营等内容,更好地助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其次,发挥农科院校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农科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农业方面的人才,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型人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大多数农科院校的毕业生会优先选择留在城市,学校教育的培养方案应更倾向为农村培养人才,鼓励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把自己置身于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最后,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帮扶力度。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对象。积极组织各类农业学习培训班,引进先进技术与观念,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解读,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现代农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8]人才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业专业人才就业时选择留在城市。缺少人才是农村发展受限的一大重要原因之一,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对于青年人来说是大有作为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首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加大对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农机人才,无法正确地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设备普及率不高影响农业生产效能的提升。加大农机人才培养力度,引进优秀的农机人才,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使得农机人员能熟练掌握机械的实际操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机械化人才保障。其次,健全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农业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主阵地,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培育新时代实用性“三农”人才。最后,孵化现代乡村产业创业团队,促进农创交流。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加入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培育新农夫、新农工、新创客等现代乡村产业人才,吸引更多优质青年人才回乡创业,给乡村发展提供更多创新发展的新方式。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科学技术、人才短缺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应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现代农业,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俊,石定国.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处理好几对关系[J].党政干部论坛,2023(03):22-23.

[2]于法稳,林珊.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新型生态农业:内涵特征、体系阐释及实践向度[J].生态经济,2023,39(01):36-42.

[3]罗必良.中国农业现代化:时代背景、目标定位与策略选择[J].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2(01):65-78.

[4]杨志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理论内涵与未来进路[J].经济学家,2021,(12):117-124..

[5]中国军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 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EB/OL].(2018-09-29)[2024-03-29].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18-09/29/content_216863.htm.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孙迪亮.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三维审视[J].齐鲁学刊,2023,No.294(03):42-55.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项目: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背景下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现代化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MRR2023019);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项目“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为2021YBM08)。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