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究
2024-06-24马建文
马建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倡导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提升策略
数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精力都放到知识灌输上,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使一些学生对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转变观念,探索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克服思维定式,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一、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价值
(一)完善逻辑思维,提升数学水平
有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不清晰,他们认为只要数学成绩高,就是达到目标了,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时候则手足无措.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加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固有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打开他们的视野,提升数学水平.当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头脑中会迅速搜集学过的数学知识,完善逻辑思维,搭建知识框架,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数感,还可以享受数学解题的快乐.
(二)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习习惯
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真切的认识,形成反思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数学教师应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平时解题时出现的错题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用红笔做出标记,这样每次复习的时候都能够快速找到重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题目,学生就能够通过反思及时找到正确的思路,少走弯路.同时,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从理解一个数学解题方法到掌握一类数学解题方法,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强化学习动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数学问题的多种解法,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且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另外,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可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贴近生活实际,激发数学兴趣
1.设置生活情境,丰富学生情感
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选,也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丰富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善于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习热情.比如,讲“百分数”时,教师巧设情境:“同学们,我们在超市中购买橙汁的时候,是应该购买橙汁含量为95%的,还是购买橙汁含量为70%的?”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继续引入:“像95%,7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百分数,通过百分数就能看出哪瓶橙汁纯,你们说百分数是不是特别厉害?那么,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百分数呢?”有的学生会说:“衣服标签上布料的成分是用百分数表示的.”有的学生会说:“酒瓶上的酒精度是用百分数表示的.”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的百分数训练题,从学生身边的百分数着手,引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用百分数的能力.
2.巧用生活案例,发展探索意识
在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思维来考虑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巧用生活案例,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身心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比如讲“克和千克”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洗衣粉、大瓶的饮料、食盐、苹果等,让学生用手去掂一掂,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树立学习信心,构成质量观念.接下来,数学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告诉学生可以用秤去称量物品的重量.然后让学生回家以后用家里的秤去秤量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发展探索意识,感知数学就在身边.生活案例的使用要切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学习知识,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从案例中总结数学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此外,生活案例还要常教常新,及时更新和调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建立起长远的学习规划.
(二)借助问题引领,鼓励学生探究
1.设置问题悬念,挖掘学生潜质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引领学生思想的风向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借助问题,设置悬念,挖掘学生潜质,为深度学习提供极佳的机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突破重点与难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小学数学“负数”时,学生们了解了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数学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除了温度和海拔可以用负数表示,还有什么可以用负数表示?”小学生开动脑筋,有的说水位,有的说经营亏损,还有的说产量减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整个课堂焕发生机.接下来,数学教师继续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猜猜,哪个国家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同学们的猜想五花八门,最后由教师公布答案: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通过引入数学史,一方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2.鼓励学生质疑,增添学习乐趣
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既能够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也可以增强课堂互动的乐趣.只有学生懂得了质疑,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才会提升,思维的闸门才会打开,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考虑到每一名学生,想方设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质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比如,讲“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由于学生对于除法的掌握并不扎实,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提出疑问,然后大家畅所欲言,消除疑问后再继续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问:“在除法运算中,为什么首先要用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的学生问:“当余数不够除时,是不是添上0继续除?”有的学生问:“遇到被除数中间是0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其实,学生的疑问恰好就是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解释,并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究,减少学生的困扰.
(三)转变教学重心,强化思维训练
1.引入变式习题,启迪学生智慧
长期受到题海战术的影响,学生会感到身心疲惫,出现“就题论题”的思想,难以获得较大的发展.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变式训练,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第一阶段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进行感知学习.教师向学生讲解解题方式,使其能够匹配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引导.还要向学生渗透变式思想,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从“低效率、重负担”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第二阶段以学生自行练习为主,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变式设问、变位思考、命题变换等方向入手,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融合单元任务,品味数学魅力
单元教学的优势明显,可以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汇总起来,建立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等掌握更加牢固,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数学教师可以打破教材限制,将教材中不同单元的知识或者不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融合到一起,设计全新的数学单元,让数学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让学生在无穷的知识中领略数学的魅力.教师在布置单元任务的时候应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认识新知、解决新知.
(四)重视动手实践,促进知识内化
1.设计小组合作,创新实践活动
有些数学知识相对复杂,在解决过程中存在困难,如果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可能会遇到阻碍.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设计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参与,发挥集体的智慧,成功解决数学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在分组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水平,让每个小组的成员组成大概相同,这样便于后续的学习,使小组成员都能发挥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作时,教师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通过实践去检验小组的合作情况,这样可以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比如学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这个结论十分抽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在实际解题过程中难以融会贯通.所以,教师开展小组合作,给每个小组发放长度不同的小棒,让学生自由组合三角形,然后画出能组合成三角形的图形,并且标注上小棒的长度.还要画出不能组合成三角形的图形,也标注上小棒的长度.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顺理成章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2.制作数学学具,凸显学生个性
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制作数学学具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学生使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学具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凸显自己的个性.所以,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制作学具,并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拓宽其数学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素质.比如刚刚接触时钟时,很多学生都感到迷茫,容易混淆时钟的刻度,结果导致读取时间错误.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时钟,在硬纸板上画出一个钟面,然后用一些常见的材料制作时针、分针、秒针,并让学生自主研究运转规律.这样的做法使学生感到很新奇,无论是制作,还是讨论,都能够保持高昂的态度,轻而易举地学会看整点、半点.
(五)优化交流互动,提升评价水平
1.深入评价反思,加强情感渗透
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容易忽视评价反思,也就是说无论学生形成的能力如何,教师都不会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容易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数学情感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评价反思,采用系统性的评价,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感受,通过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潜移默化中锻炼数学能力.首先,教师应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态度、数学情感等,落实三维目标,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不失时机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评价,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完成评价,不仅新颖独特,还充满乐趣.现在很多操作系统都具有评价功能,通过学生预习情况、做题情况等,分析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以及擅长的数学模块,从而提供科学的评价报告,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再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者取得的收获,在集思广益中发散思维,逐渐培养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2.展示学习成果,发展数学素养
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让他们一边展示,一边成长,使学生乐在其中,产生动力继续学习.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当他们在展示中获得大家的好评,他们就会非常兴奋,解放个性,提升主体参与意识.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其他人的展示中获得启发,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比如,开展“细‘数收获,‘学以致用”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时,很多学生都在活动中大显身手,有的学生运用数学中“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示拍摄的房间图片,发现数学的实用性;有的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去绘制多种多样的乘法口诀表,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有的学生利用对称轴知识,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制作出形式多样的剪纸.通过展示,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懂得用数学方法改善生活质量.数学教师要定期开展类似的展示活动,以展示的方式去评价学生,使学生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结 语
总之,提高数学问题解题能力既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活动,既能满足学生对数学的期待,科学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充分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自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惠志锋.“双减”下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3(23):198-200.
[2]戴彩虹.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1):167-169.
[3]彭金连.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J]新课程,2023(7):145-147.
[4]曾安红.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