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视域下岭南童谣合唱的乡村美育路径

2024-06-24黄凌燕

当代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合唱教学

黄凌燕

[摘 要]本研究探讨了学科融合视角下岭南童谣合唱在乡村美育路径中的应用和实践。岭南童谣是广东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本研究旨在挖掘童谣在教育中的价值,将童谣合唱融入乡村美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审美能力。研究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结合音乐、文学、历史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一套童谣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还加强了他们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实践证明,岭南童谣合唱作为乡村美育的路径,不仅有效地传承了地方文化,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本研究为乡村美育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视角和实践模式,对于地方文化传承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科融合;岭南童谣;乡村美育;合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041-03

美育在塑造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岭南童谣,作为中国广东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有效地将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进乡村美育的课程,不仅是教育创新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岭南童谣合唱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乡村美育中的应用路径,旨在揭示学科融合如何增强教育的文化深度与学术广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和跨学科能力,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期望能激发更多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深入思考。

一、岭南童谣的文化底蕴与教育价值

岭南童谣,作为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岭南童谣记录了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广东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所瞩目,其中尤以儿歌童谣令人陶醉。岭南童谣还有一些特点,例如通常使用广东方言演唱,这也是岭南童谣与其他地区童谣的区别之一。岭南童谣的歌词内容反映了广东地区的生活和文化特点,包括催眠曲、顺口溜、绕口令、游戏歌、连锁调、问答歌等类别。例如,《落雨大》《鸡公仔》等童谣的歌词体现了广东地区民间生活的气息。因此,岭南童谣不仅是儿童的游戏歌曲,它还反映了岭南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俗、哲学思想及道德规范。

在内容上,许多方言童谣是地方民俗风情的写照,是社区民众表达情感和所见所闻的重要方式,更多地反映了当地普通百姓的社会意识,反映了时代变迁和民生民俗,是传统社区文化的精髓。岭南童谣具有语言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重价值。语言学方面,岭南童谣使用广东方言创作,展现了丰富的方言词汇和语法结构,对于方言保护和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方面,岭南童谣以其独特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育学方面,岭南童谣是传递知识和社会规范的媒介,通过儿童的视角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着对自然界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对道德规范的教化;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视角方面,岭南童谣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音乐能力及记忆力。

岭南童谣在乡村美育中的运用,是一种创新的文化教育途径。它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的特点,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整合进课程,不仅传承了地方文化,还丰富了学生的合唱形式。通过学习岭南童谣,学生能了解和感悟岭南文化的深层内涵,培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合唱教学策略

在学科融合视角下,合唱教学策略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边界,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跨学科整合,特别是将合唱艺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

合唱教学策略应侧重于跨学科内容的整合。岭南童谣合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音乐、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的元素。例如,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童谣的合唱技巧,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歌词中的文学修辞和表达技巧,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童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色。

应用项目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学习和探索岭南童谣。在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如创作一部以岭南童谣合唱为主体的颂唱校园剧,或者策划一场以岭南童谣为主题的班级合唱展演。项目式学习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合唱教学策略还应注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将学生置于富有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中。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亲身体验童谣中描述的场景和故事,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岭南传统村落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演绎童谣,增强体验性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差异化教学也是合唱教学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各异,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音乐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编配自己的合唱声部;而对于文学能力突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撰写关于岭南童谣的乐评或故事。

合唱教学策略还需要重视评价机制的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的掌握,而在学科融合的教学中,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理解、应用和创造能力。例如,通过对学生童谣合唱的演唱质量、作品的创新性、舞台展现的多样性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从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深度理解和创新实践。

三、岭南童谣合唱在乡村美育中的应用

(一)多元素融合的课程设置

岭南童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有效地将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进合唱美育的课程,不仅是教育创新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乡村美育的背景下,岭南童谣合唱的应用需要切实、多元素融合的课程设置策略和方法。

从课程设计角度出发,可将岭南童谣合唱纳入乡村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开发者深入了解童谣的文化内涵,挖掘其在音乐、语言、历史、社会等多个学科中的教学潜力,并将这些元素编织进课程大纲。例如,设计一个以岭南童谣为核心的综合艺术课程,不仅教授歌谣的演唱技巧,还包括对岭南文化背景的探讨和分析。例如,以“小小课桌”这种主题班会课形式融入岭南童谣合唱教学,增添了班级合唱的编排可能性,也丰富了主题班会的氛围感;以“遨游乐粤”这样具有地理、语文、美术学科元素融入岭南童谣合唱教学,学生每学习一首传统童谣,都能与当地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相对应。当学生排演广府童谣《落雨大》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分享广州老西关的风土人情;当学生排演客家童谣《落水天》时,通过多学科的元素感受粤北地区独特的气候和秀美的风光;当学生排演潮汕童谣《天顶一粒星》时,通过文学朗诵或潮汕民俗主题的画作赏析等,加深对合唱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青少年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中小学教师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最坚实的群体,只有在政策层面上不断解决中小学传统文化师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中提供有力支持。要在乡村地区推广岭南童谣合唱,充分发挥熟悉本地文化且具有跨学科教学能力的乡村教师特点,实现乡村美育多元素路径探索,呈现岭南童谣的多样性及其在美育中的应用价值。

(二)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创设

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唱学习环境也是实践路径的一部分。学校应提供充满岭南文化气息的合唱教学场所,例如,学校设立了3个特色教室,除了常用的音乐课堂设备,可增加岭南传统打击乐器、岭南风格的排练道具等,用于岭南童谣合唱的教学和练习。学校设置了1个展览角,展示与岭南童谣合唱相关的文化作品,可以是岭南民间童谣表演的照片墙、可以是岭南童谣中儿童游戏歌的泥塑剪纸等美术作品、可以是有历史底蕴的岭南建筑元素等。学校还可以每学年与地方传统艺术家合作2次,进行岭南童谣合唱的指导和演出。这种环境能激发学生对岭南童谣合唱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

1.教学方法的创新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演示、互动软件等,可以使合唱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采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2.社区的充分参与

社区参与是实践路径的又一关键环节。学校应与当地社区密切合作,将岭南童谣合唱活动延伸到校园之外。例如,通过社区中心举办童谣合唱比赛,或者在地方节庆活动中表演,既能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舞台。

3.评估与反馈制度的制定

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此外,通过展示学生的合唱作品,如音乐会或录音,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索岭南文化的热情。

总之,岭南童谣合唱在乡村美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一项有效的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教育资本,对于当代乡村美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四、岭南童谣合唱在乡村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建立当地岭南童谣档案库,发挥当地文化的特色性

在乡村合唱教育的实践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岭南童谣的教学活动为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创新开辟了空间。

在文化传承方面,乡村合唱教育应致力于保存和弘扬岭南童谣这一无形文化遗产。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岭南童谣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确保这些代代口传相授的童谣在教学中得到准确而完整的传播。例如,岭南童谣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府童谣,在粤广府地区皆有传统的童谣流传,并因地区差异和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韵味的广府童谣。学校可以建立当地广府童谣的档案库,收集和整理童谣的各种版本,记录童谣的历史演变和地理分布,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日常合唱教学和研究的基础。

(二)岭南童谣融入乡村合唱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乡村合唱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通过学习传统的岭南童谣,学生不仅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还能体会到自己是文化传承链条中的一环。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维护和传播所在地文化的热情。

以粤西阳江地区为例,其属于广府文化与高凉文化的交汇处。除了能熟唱广府地区流传广泛的粤语童谣,如《落雨大》《月光光》等,还有自己本土传统广府童谣,如《月亮光光照竹坡》《打掌仔》《点褒褒》等。将这些传统的童谣改编或者创编成合唱作品,并在演唱难度上适应粤西合唱教育薄弱的乡村学校,用于日常合唱训练和音乐实践。让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与此同时,乡村学校可根据音乐师资薄弱、师资跨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岭南童谣的合唱化教育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如历史、地理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三)乡村以合唱教育为载体,实现岭南童谣多元化创新

在岭南童谣的文化创新方面,乡村合唱教育应鼓励学生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演变的。因此,教育者应激励学生基于对童谣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创作新的童谣或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童谣中,如结合现代音乐风格重新编排童谣旋律,或者开展跨媒体的童谣创作活动,如童谣主题的绘画、舞蹈、戏剧等。

此外,科技的运用也是岭南童谣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媒介都应成为宣传民族文化的有力工具。教育者可以利用数字媒体、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来传播和展示岭南童谣,以及学生基于这些童谣创作的作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还可以激发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化创作的兴趣。在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乡村合唱教育也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传授了岭南童谣的音乐内涵和合唱演唱的技巧,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参与岭南童谣的学习和创作,学生能在实践中发展这些能力,从而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的现代公民。

结 语

通过将岭南童谣合唱教学融入乡村美育,展现了一个学科融合的新视角,提高了将地方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可能性。在实践中,这一路径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岭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将岭南童谣合唱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证明了其在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为乡村美育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持,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孙家国.论现代文化语境下粤方言童谣及其合唱作品创作现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2):108-117.

[2]冯玲丽.追寻“隐匿”道德——学科融合童谣教学实施道德教育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18):23-26.

[3]李艳,聂国梅.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5):117-119;131.

[4]周珺黛,王涛.乡村美育融合课堂实践探究[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9):21-22.

[5]刘凌,王立刚.中小学传统文化师资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4):27-31.

[6]向莉.新时代乡村美育融合发展的思考[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9):19-20.

[7]李小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21):132-134.

[8]王勇.“拥抱”乡村美育计划:探索新时代美育公益新路径[N].公益时报,2023-07-11(010).

[9]万珊珊.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及其发展探究[J].当代音乐,2019(8):91-95.

(责任编辑:冯津瑜)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合唱教学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音乐合唱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巧用课前10分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