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6-23李杨任佳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李杨 任佳丽

摘 要:“双高计划”的出台不仅从制度层面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更从实践层面不断激励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增强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重视并发挥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能帮助高职院校准确定位,更利于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可以从更强调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更紧跟行业动态的专业设置,以及更注重过程的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46

1998年12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由此拉开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序幕,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其中高职(专科)为1489所,比上年增加3所,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规模的发展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期待。同年12月,“双高计划”首批建设单位正式出台,这一举动不仅再次明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对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人才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能,不仅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高职规模发展的有力保障,“双高计划”的引领,不仅凸显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优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多维度的要求。“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须反思和优化。

1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时代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方式,肩负着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模式事关学生个人、高职院校和社会等多方面不同群体的相关利益。人才培养模式是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为实现其而选择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的组合形式。其中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关键,与之配套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是重要基础和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辐射效应。

1.1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

当前我国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的时期,创新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输送与之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代物流、电商网购等各类新兴行业亟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的人才类型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作为优化我国人才结构的重要方式,可以直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供给,缓和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成为我国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主要途径,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1.2 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

竞争现象普遍存在,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对于占据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半体量的高职教育而言,竞争依然是围绕着优质生源、充裕经费、良好社会声誉这些稀缺资源展开的。那么高职院校竞争力指的就是获得这些稀缺资源的能力,而这种竞争力反过来又在倒逼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促使高职院校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强竞争力的良性循环。当前的“双高计划”某种意义上就是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大考,那么竞争力如何构建的问题就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所以高质量的发展就是在强调高职院校的育人功效及其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因为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人的培养,同时也在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毕业生的素质是最容易被甄别的,甄别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选择、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等,也侧面反映了院校的竞争力。所以人才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应当被识别和加以培育。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整合,而非各种资源的简单相加,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竞争意识被唤醒,形成有特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法,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1.3 构建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氛围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相似,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受到社会实际需求的影响,也会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某种程度也在革新教育理念,引领新的教育风尚。无论是培养目标的确立,或是培养方法的革新,这些都将丰富和充实高校育人的内涵,尤其是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学习目标与方式,更是对扎根中国大地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理念的身体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直接推动着高职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建设,推动着高素质技术技能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更多愿意接受教育的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机会,也在全社会不断提升高职育人的良好社会声誉。

2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双高计划”意在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当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却存在模糊的问题,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传统的高职院校大多沿袭“后高中”的培养目标,重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实践课程的设置缺失,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缺位,使得部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较弱,综合素质较低;第二,未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作准确的区别,丧失了高职教育的独特性,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2.2 人才培养内容陈旧同质

“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服务发展水平,这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在新知识的产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当下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困境:第一,学科内容陈旧,很多早已被淘汰的技术技能并未及时删除,与此同时部分新知识也未及时更新,一定程度造成了学生与社会的脱节;第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部分高职院校脱离自身的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无法保证教育资源的使用效果。

2.3 人才评价方式单一固化

“双高计划”将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平台,饱含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期待,当下高职院校在人才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单一和固化。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培养内容的陈旧同质等因素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评价方式上也是采用较为单一的方式,只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书面测试,并作为最终评价结果,这样看似低成本的评价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要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作为昂贵的代价。且这种以最终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结果的另一个消极影响就是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部分学生甚至存在“走捷径”的不良心态,干扰了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态,因此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屡次出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保障了高职教育的高速高质发展,“双高计划”更是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推向了新的历史方位。然而反观当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性、专业建设的同质化等问题,诚然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弱,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有待优化。

3.1 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强调能力本位

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也是人才培养的操作依据以及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突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和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期待:产业急需、技艺高超。当前的“双高计划”更是将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摆在了高职院校面前,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要求——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职业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成为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突出特征。选择高职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呈现很明显的就业期待,包括就业的地域、就业的行业以及服务的程度,这些要求最终指向高职人才应具备与之匹配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强调能力本位,也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我国自古以来不乏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背后折射出的是历史悠久的工匠精神。当前的高职教育被赋予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边缘和角落,高职似乎是一种没得选的选择。现在应扭转这种陈旧落后的理念,高职院校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能力为本位,致力于培养德艺双馨的高技能人才。

3.2 专业建设更加强调行业动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对接行业的需求,应有特色,突出表现为专业的建设。专业建设的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专业设置,也包括教学模式和教材设计等内容。但是当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教材设计滞后性等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细化到微观的教学环节中,所以高职院校要具备极高的行业敏锐度,捕捉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将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与行业动态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双向联动。

第一,设置特色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开设服务于行业的专业。千篇一律的专业设置只会“泯然众人”,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本区域内的企业,从而发现专业设置的新领域,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提高高职院校自身对学生的入学吸引力和学习满意度。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选择体现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存在一定倾向的重理论轻能力,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存在轻实践的问题。高职教育的生源范围较广,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职业经历和就业需求,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掌握,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在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中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形成完善的教材动态调整机制,提高高职教材的质量。

3.3 质量评价更加注重过程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评价既是从教育目标出发,也是对教育目标的回归。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双重检验。质量评价不仅是判断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有效途径。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质量评价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评价也不应是单一的结果导向,评价的标准、程序等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过程性,从而使得评价结构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探索改善的新路径,这不仅是为了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为了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通过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内容,及时革新人才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实现“双高计划”对高职教育的正确引领。

参考文献

[1]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7.html.

[2]祁占勇,任雪园.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J].教育研究,2018,(3):75.

[3]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07114.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