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增值评价模式构建

2024-06-23侯德娟龚高抒豪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2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一体化

侯德娟 龚高抒豪

摘 要: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基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和4个评价一体化的理念,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模式的实施路径。主要有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评价目标、提炼学科大概念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多元协作、数字化赋能评价过程、改进评价方法技术以及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最后,结合一线教学生态对构建的增值评价模式进行实践应用。

关键词:一体化;实施路径;增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41

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取得显著成效。但高校思政课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感性认识多,理性认识少;守土意识较强,统筹意识较弱,跨学段衔接探索仍然不够;注重结果评价,评价方式单一;教评关系不紧密、学教关系不匹配、学评关系不准确等需要持续改进。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瓶颈,基于一体化视域构建增值评价模式以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首先,采用“以学定教”评价理念,以思政课获得感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具体表征;其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突出评价内容关键,提炼学科大概念,构建学业质量标准,形成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增值评价为突破口,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线,将高校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立德树人实践相贯通,基于大数据整合,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细刻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长发展的画像。

1 构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增值评价模式的一体化视域阐释

1.1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视角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更高层面的统摄,从纵横两个向度综合把握。从横向一体化来看,包括十大“育人”在内的工作体系,划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依托课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依托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主责主业;其他学科类课程是以课程思政的方式立德树人,是重要力量;日常思政主要通过课余文化活动育人,是主阵地。

从纵向一体化来看,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一方面是在中小学基础上进行深化发展,另一方面又有学段侧重。前者体现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责任担当的一致性。后者则表现在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养成良好品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塑造完善人格;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树立良好志向;大学阶段重在建立政治信仰,增强使命担当。高校思政课的侧重点在于价值引领,应以课堂作为主阵地,辅之以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使大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评一体化视角

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协调配合,以评价统整教与学,判断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第五代教育评价以育人为本位,智能为特征,服务为取向,实现了从“因评价而育人”向“因育人而评价”转换,从“单一主体单维度”向“多元主体多维度”转变,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向“立体评价”升级。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准绳落实学科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指向学生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达成,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评价三者之间相互统一。教学目标以关注大概念为核心实现知识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内容则落实大概念形成、运用、迁移,评价则以质量标准为纲来评价大概念获得所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三者具有一致性、匹配性。

1.3 增值评价为突破口协同推进4个评价一体化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增值评价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对协变量进行控制,通过“基础水平”和“结果”的差异,对同一被评价者的发展状态进行纵向比较。国外采用的增值模型以多层线性模式为主,根据其参照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自我作为参照,如自我残差模型;另一类是以他人作为参照,比如成长百分等级模型。增值评价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评价方式,其自身也充满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探索增值评价与过程评价方式的衔接与融合,形成教育评价合力。由于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复杂性,以增值评价为突破口,将4个评价有机结合以满足评价的需要。

2 构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增值评价模式的实施路径探赜

将一体化理念深度融通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数字化赋能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等要素出发构建增值评价模式。

2.1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目标一体化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思政课育人目标,根据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思政课获得感为主线,设计各学段衔接的评价目标,包括主观获得感和客观获得感。客观获得感又包括过程性获得感和结果性获得感。

过程性获得感包括逐步递进的6个层面,即课前学习投入度、课堂表现积极性、课后学习自主度、日常行为自律性、拓展提高主动性、实践联动自觉性。结果性获得感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衔接出发,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核心素养内涵,萃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由政治认同、科学思维、法治观念、道德人格和责任担当等要素构成,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目标。各个核心素养内部则由起始的知识性获得、高阶的思想性获得和顶层的价值性获得3个层面构成。

2.2 提炼学科大概念贯通课程内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是主题主线“聚焦点”,贯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思政课内容体系。将评价内容融入评价目标,从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学段水平、学段联系、质量描述、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出发构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评价依据。

2.3 评价主体多元协作

根据评价对象和目标,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不同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展示作品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获得感发展变化的相关信息,建立家校合作、校际教研、师生协商、社会监督的评价共同体,形成客观全面的激励性评价结果,形成育人合力。

2.4 数字化赋能评价过程,改进评价方法技术

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的质性和量化数据,通过增值评价理论和技术实现数据挖掘分析,使用分项等级制加评语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对学生个体思想成长发展进行细致刻画,采用电子档案袋技术记载追踪学生获得感动态发展变化过程。

2.5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

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作用,借助集体备课、项目研究和同题异构实践等形式,以高校思政课为主阵地,建立大中小学学生工作部门、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师的跨学科、跨学段以及跨校区、跨学区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好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动力;通过一体化建设示范加强对共同体建设的引领和督导。

3 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增值评价模式的实践应用

结合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的一线教学生态课堂对构建的增值评价模式进行实践应用,提升理论的生态效度。

3.1 评价目标培根强基“重衔接”

“纲要”评价目标包括过程性获得感和结果性获得感,是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通过集体备课、项目研究和同题异构实践等形式来拟定并进行专家咨询所确定的。前者表现为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激发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的参与和自主的实践探索。后者则根据“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课程设置了三级进阶目标,包括起始的知识性目标、高阶的能力性目标和顶层的价值性目标。以价值性目标为统摄和核心,以知识性目标为基础,以能力性目标为关键,三者紧密衔接,层层递进,以实现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目标。其中价值性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在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3.2 评价内容主题主线“聚焦点”

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突显主流本质,以章为单元,以专题为组织形式,以问题为突破口,以大概念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例如第一章内容,以“民族复兴为什么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突破口,设置专题“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提炼5大概念,分别为“伟大”“衰落”“磨难”“抗争”和“觉醒”,形成3大问题链,即“从伟大到衰落: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近代中国遭受了哪些磨难”“抗争与觉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3.3 评价指标上以学定教“接地气”

过程性获得感从课堂表现主动性、日常行为自律性、积极参与实践活动3个指标来表征。具体学习行为表现为(1)课堂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以课堂纪律表现、课堂互动讨论频次等方面来追踪记录相关数据;(2)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按照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纪班规,采用自陈量表进行综合性评价;(3)积极参与班级、校、省和全国性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包括一些参赛类活动。

知识性获得感达成度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来实现。线上知识性获得感达成度主要从各个章节预设封闭式问题答题的准确性、测试题完成情况两个指标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掌握学情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线下获得感主要通过单元、期中和期末测试选择题和简单题等题型作答情况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拟定评分标准对学生达到的成就水平进行测评。思想性获得感根据线上开放式问题讨论和论述题分析思路来评价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以及期末测试的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拟定评分标准思想和价值性层面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价,以及根据课程或实践作业、小组活动作品完成效果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倾向。价值性获得感则根据线上辩论来分析学生的价值判断立场、观点和信念。

3.4 评价主体多元,数字赋能评价协同“促成长”

围绕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基于微助教和智慧教室等数字化教学平台,收集并整理过程评价数据、结果评价数据和综合评价数据。评价数据来源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种渠道,发挥家校合作、校际教研、师生协商、社会监督全员合力,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评价数据包括3个方面,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课堂纪律表现、课堂互动讨论频次等方面来追踪记录相关数据;单元、章节、中期随堂测试数据;线上开放式问题讨论和论述题分析数据。结果评价数据包括学生课程学习满意度评价、课程作业评价、实践作品评价、期末考试等数据。综合性评价数据是即时记录学生的日常思政和课堂思政表现,包括参与课堂建设、好人好事、文明荣誉称号、自主拓展学习在线课程、阅读红色经典著作或参与党史学习教育竞赛、思政课拓展实践活动等。增值评价采用成长百分等级模型,以大一新生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起点,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业水平相似的学生群体,通过整合学生多次测验数据,计算每个学生在学业伙伴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以此来衡量学生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的动态进步程度。评价结果采用分项等级制加评语的方式呈现,使用电子档案袋技术记载,贯通大学四年的思政课学习过程,动态追踪学生成长变化过程。

3.5 评价结果促教学水平“提升”

评价结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和反思不足提供即时反馈,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第一,党建引领“促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实践走访武汉革命景点、教育部社会实践研修、集体备课和教学理论研究等方式提升自己水平。第二,数字赋能“拓空间”。搭建数字化网络课程平台,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前与课后,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性,通过提供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方便快捷的点答、讨论、互评、问答等多样的互动形式优化传统的教学互动。第三,教学互动“重体验”。通过朗诵红色诗词、传唱红色歌曲、参访武汉革命景点、讲述家乡革命故事、参观线上博物馆、创编历史剧、拍摄微电影、课堂分享展示、课后读名人传记、观赏历史纪录片,打造沉浸式学习情境。第四,课程联动“聚合力”。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联动,通过探访红色圣地,坚定理想信念等课外实践活动,打通校园和社会,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与大型通识选修课联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共享师资力量,拓宽学习深度。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19125.

[2]崔允漷等.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04):1522.

[3]Kurtz M.D. Valueadded and student growth percentile models: What drives differences in estimated classroom effects?[J].Statistics and Public Policy,2018,5(1):18.

[4]郭元祥,王秋妮.增值评价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前景展望[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07):3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一体化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