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研究
2024-06-23张旭
张旭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工匠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同时也是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中,创新育人理念,强化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至关重要。文章旨在分析工匠精神在新时期人才培养中的价值,说明工匠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工匠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通过教育融合实现工匠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创新的有效路径,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工匠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德育
当前,我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工匠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通过工匠精神渗透教育,对强化民族文化传承,促进人才培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培养新时期具有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在教育中不断创新理念和对策,深入把握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通过工匠精神渗透教学,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创新培养和发展。
一、工匠精神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民族文化资源是地域特色与价值的体现,涵盖了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及由此延伸出的工匠精神。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它们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还能在提升新时期人才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加文化积淀。通过学习工匠精神和地方文化,学生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艺术修养,进而增强文化自信。这些要素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传统工艺和技艺是人才教育的重要素材。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和工匠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崇高的精神品质指导行为,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推动智能制造强国建设
传统工匠在手工艺制作中展现出的高度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而且对未来就业中的职业素养提升至关重要。在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是推动产业优化、加快制造业升级的有力措施。同时,这种精神的培养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建设发展中,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及专注力的培养,有助于高校学生成长为智能生产的能工巧匠,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能制造强国迈进。
(三)融合工匠精神,传承地区文化发展
大学生作为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民族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为天然的教育素材提供了深厚土壤,通过工匠精神与地区文化的深度融合,学生在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民族地区多样且丰富的文化形式为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思政教育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并体现生活化教学特色。例如,腾冲市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所展示的传统造纸工艺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并了解造纸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这种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技术的兴趣和研究热情,还对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匠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一)忽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存在对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许多教育机构和培训师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没有考虑到文化对学生心理世界、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深刻影响。这种趋势在艺术精神和民族文化遗产的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无法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内容和价值。与此同时,教育机构和培训师往往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缺乏一致性和系统性,因为没有认识到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遗产的教育常常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没有在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地位。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限制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民族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不足
将民族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种整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挑战。推进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民族文化结合的过程,并不是将它们与课程教学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做到有机融合。许多课程只是简单地提及工匠精神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而没有深入探讨,导致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之教学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教学工具和平台。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学科的教学平台来支撑,但目前该领域的建设还相对滞后。这种融合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还限制了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
在培养民族文化人才方面也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目前,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活动和体验式学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学生很难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强化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与此同时,教育的内容也存在单一性问题。许多教育机构和培训师过于注重传授技能和灌输民族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习惯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不利于人才的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
三、工匠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将工匠精神、民族文化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激发学习热情
在高校的德育体系中,思政课程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性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纯理论的教学往往难以持续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以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为主导,对德育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通过引入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营销案例,高校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单独设立以爱岗敬业精神为主题的课程内容,确保德育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尽管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将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入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为此,高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通过工艺作品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深入浅出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这样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养,还能使他们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产生共鸣和体验感,从而在职场中面对挑战时能够不断激发自己的专业发展动力。
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应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教学体系之中。通过结合相关专业的实际案例和工艺作品,高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专业学习充满热情,对未来岗位工作充满期待。这种以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态度,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
(二)强化爱岗敬业宣传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发扬民族文化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积极开展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爱岗敬业、友善待人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这些活动,高校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坚守岗位、勇于担当,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在宣传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通过播放歌曲、学习模范事迹、讲述故事、诵读经典、分享感悟等方式,高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爱岗敬业精神的熏陶和洗礼。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德育工作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如李萌等优秀人物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听身边人讲述自己的工作日常和感悟体会,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爱岗敬业精神的伟大力量,从而激发自己内心的热情和动力。这种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榜样的教育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将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和爱岗敬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文化实践,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推动工匠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为了践行这一使命,高校必须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文化育人实践,打破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以文化为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高校应精心策划并组织以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和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可以举办文体活动周等传统盛事,这类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和创新意识,全面展示他们的青春风采。同时,组织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冬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传统技艺传承人,使他们在多样化的文化实践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挖掘其内涵和价值,自觉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还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邀请民族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也可以邀请历史名人、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各界人士来校演讲、交流,为学生提供与优秀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此外,高校还应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戏剧表演、电影放映、短视频制作、展览展示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形式和内容。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享受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熏陶的同时强化专业教育,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文化和思想的双重洗礼。
四、结语
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都是重要的育人资源,具有极强的教育和传承价值。本文对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说明了目前工匠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将工匠精神、民族文化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激发学习热情;强化爱岗敬业宣传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以及要加强文化实践,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希望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 陶文辉,白洁. 民族文化助力内蒙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寻[J]. 现代职业教育,2023(36):14-17.
[2] 李强. 班墨匠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兼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03):46-52.
[3] 黄一旸.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初探[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01):52-55.
[4] 白洁. 民族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01):83-85.
[5] 蒋柯可,熊正贤. 武陵山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基于工匠精神的视角[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2):72-80.
[6] 郭墨涵,李玉龙,牛晓艳,等. 依托省级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与研究[J]. 大众文艺,2022(13):151-153.
[7] 郭闯. 高职院校基于民族化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创新实践:以“动画概论”课程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3):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