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图式语言探析
2024-06-23王建红
摘 要: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的《步辇图》主题明确,设色典雅,构图错落,体现出皇家审美趣味,成为唐代著名画作,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重点落足在《步辇图》构图中的图式语言,分析其图式的简化、图式的动态以及图式中的空间表现,探索此画面下蕴含的形式美感以及所传达出的独特的中国式审美表达。
关键词:《步辇图》;图式语言;空间表现
《步辇图》(图1)描绘的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的历史场景,见证了汉藏民族的坚固情意。这幅作品构图有术、疏密有致,一张一弛、和谐有序,用色华而不俗,既在色彩中体现了喜庆的场面,又用色彩的服饰体现出不同人物的身份特征。从绘画技术来看,线条流畅而坚韧,人物神情描绘栩栩如生,体现了阎立本成熟的画工。现存的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唐朝其他画家所画,还是宋人的摹本,有待考证。然而,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图式语言却体现出唐代画家在空间布局上的独具匠心,反映出唐代的绘画审美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图式的简化
《步辇图》在画面中安排了十三个人物形象,属于人物众多的场景,然而并不给人以杂乱感,反而给人丰富又简洁的审美感觉。那么,既然人物与表现丰富,又何来简洁的感觉?这在审美方面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在视觉上,其实简化并不代表一个式样中包含着很少数目的成分,比如一个具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规则的正方形,就比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给人的视觉感受更简单一些。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不仅长度上相等,而且离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它只有两个方向,即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整个图式看上去高度对称,没有变化,所以看上去简单。而不规则三角形每条边的长短、角度的大小都不相等,互不对称,看着也就相对丰富一些。回到《步辇图》可以看出,整个绘画中的力的方向相对统一,三种主要的力量,分别是垂直、水平横向和斜式的力。如站立人物呈现垂直方向的力。水平方向的力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坐着的唐太宗、步辇和华盖水平方向的力。除了水平、垂直方向的力外,还有一个力就是两个扇面交叉形成的倾斜方向上的力。而正是由于这两个倾斜方向上的力形成的三角形,把画面右边众多的人物收拢在一个单纯的金字塔形里。另外,这个三角形不但等边长,而且其垂直轴线恰与主体唐太宗暗中切合,所以不光有概括简化的作用,而且还加强了右边的稳定性。在这三种力中,水平方向的力和倾斜方向的力占了次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垂直方向的力。因此整体而言,画面中所有人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力,故虽然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但画面各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在构图上实现统一,而使繁杂的画面场景简洁有序地排列组合在一起,让人感觉画面简化而又有节奏和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巧妙运用了遮蔽,以处理空间中不同的力的朝向和分量。
如唐太宗是主角(图2),为何要将两位宫女置于他步辇的前面,而且还挡住了主角的某些局部。这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即遮蔽的处理可以简化图像。
一方面,第一位宫女站在步辇前面遮挡了唐太宗,但我们看到她遮蔽的不是其他局部,恰恰是端坐着的唐太宗双腿盘着、呈横向水平方向的部分。这样,唐太宗虽然上半身与腿部成90度的直角,但是由于水平方向的横向力被“遮蔽”,只留下了垂直的上半身和脚,从而削减了横向的力度,加强了垂直方向的力。这样一来,唐太宗和其他人物一样,身体都呈垂直方向,而不显孤立和突兀,达到了简化画面的目的。
另一方面,前面的两位宫女起到了遮蔽横向水平方向的步辇的作用。虽然步辇在此图中也起到了横向贯穿联系众宫女和唐太宗的作用,但是如果它被完全抛在外面,不仅画面会显得生硬,而且会扩大横向力量,形成破坏画面整个态势的不利因素。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两位离观众最近的宫女以及唐太宗前面和后面的宫女的遮挡,使本来笨重的步辇隐于人群之间,原有的四条木腿也由于遮挡而只剩下一条半。这样一来,露出的步辇就成了唐太宗与宫女之间的空间,既在物理空间上具有合理性,又给画面以喘息的余地。因此,通过宫女们对步辇的遮蔽打破了水平方向的力,强化了垂直方向的力的趋势。在画面右上角,画家通过扇面将华盖遮去一半,以减弱横向的力而加强纵向的力。那么,之所以前面两个宫女不会影响主体,是由于离观众最近的那位宫女是背朝观众的,而另一位呈侧面低头的姿态,所以不会太吸引观众的眼球。此外,让两位宫女站在前面,有助于形成以唐太宗为中心而辐射成的圆形,从力感上加强了团结的氛围,故众宫女以唐太宗为中心,围绕在他四周,实则加强了主体地位的身份和分量。综上,画家通过合理处理各种力的主次与平衡关系,进而达到简化目的。
二、作品蕴含的动势
一件由多种视觉元素所构成的作品,通常会显现出多层次的动静关系。形态关系的动势既可通过线条、锐角等形态特征的指向性显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形态关系中不同位置、不同敏感程度的知觉强点的引向性,以概念形态的虚线使人感知。
《步辇图》看似静止的画面,却蕴含着一种整体的动势。首先,《步辇图》中一动一静,左边的大臣呈现静态,而右边的行走的宫女呈现动态,使画面简约而不呆板,富有动势。其次,画面中左右两部分处于不同角度的空间关系,即大臣与唐太宗在物理关系上并非完全处于一条直线上,而是有一定夹角关系,也就形成了倾斜势。从视知觉角度来看,倾斜势会产生渐强或渐弱的改变,与一个平行于正面的静止物体不同,由于存在夹角,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张力。现在不妨在三度的空间中解读《步辇图》的俯视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动势的潜在力量。
以唐太宗为视点依据,则三个臣子偏离他们在焦点透视状态下所处的位置,即偏离以我们面对画面的角度,而处于接近水平轴45度的位置,形成了两个锐角。在深度距离上发生的这种倾斜,相对于定点的主体唐太宗,就会显示出一种内在张力,充满了要恢复正常状态位置的潜在力量。
另外,相关理论认为,正方形与圆形缺乏运动的动力,而椭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其重力就沿着力线的主轴向特定的目标运动。同时,根据相关理论,椭圆是由两个圆重叠而产生,其两个圆心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我们的视觉心理就会产生连接着两个圆心的倾向,这种视觉心理能助长造型上的动势。《步辇图》中,右边的六个抬步辇的宫女就绕步辇围成了一个椭圆形,无论从三度俯视角度还是平面投影角度(宫女的头围成的形状)都形成一个椭圆形。而左边的三个人物则形成了长方形,三度俯视角度相对于观众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平面投影角度是横着的近似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比长方形更具动感,加上右边宫女的遮叠交错,具有了各个个体恢复本身整体性的内在动势倾向。还有就是两把扇面形成的三角形,观众视线随着宽端往窄端的方向移动,也就是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上方。从三维空间来讲,其运动感就从基底往尖端发动,产生如箭头般的动感效果。这样一来,《步辇图》中的动势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倚势待发。
三、图式中的空间表现
中国画有独特的空间表现,在传统山水画中分为高远、深远、平远,来代表空间层次感的变化。在《步辇图》中,可看到二维平面形式与三维立体空间的有效组合。
一个完整的画面由三维的立体空间形式和二维的平面形式共同合成。换言之,画面中同一个元素担当着三维和二维式样的双重角色。且在一幅画面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下面就《步辇图》以图表的形式分析合成统一画面的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图3)。
首先来分析画面右部的空间布局。将画面右部分切换成俯视角度来看,九个宫女成三度排列。根据她们在A(唐太宗)周围所处的不同位置而形成的不同的几何形,大体可由里到外分为三层:B、C、D、E四个宫女分别抬着步辇的两侧,其连线形成一个正方形,其离A最近,形成了最内部的第一个方阵;她们四人加上G、F(前后两个抬步辇的宫女)即六个宫女,组成了第二层椭圆形阵容;而H、 I 、J三人执着烘托A(唐太宗)的仪仗器具,形成了处于队伍最外围并与椭圆形相切的直角三角形的阵容。那么,A点(唐太宗)处于BCDE正方形对角线的焦点,即A是正方形的中心;且在F、G两位宫女的连线中点上,故又是椭圆形的中心;同时,A还处在IH连线的中点上,即直角三角形HIJ的斜边中点。就这样,从空间排布上,宫女们把唐太宗紧密地层层包围在中间,确保了他的核心地位。
再来分析一下左部的情况(图4)。左部大臣由K、L、M三个人物组成,从三维的俯视角度看,L在K斜后方,而M在L的正后方,形成了一个折形线,也可以说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从平面视角来看,画面被明确分为两组,分别是左边的大臣与右边唐太宗部分。左边的大臣形成三条互相平行的竖线,他们没有空间前后,只有左右平面顺序,并且他们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营造出一种庄严感。右边以唐太宗为界限把宫女分为左右两组,每组通过重叠交织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空间关系被平面化压缩与表现,形成丰富且有力的团块。这也正暗合了中国画追求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感。在平面之中,画家通过前后遮挡关系巧妙地显露出空间的布局关系,给人看似平面却有空间的视觉效果,体现中国画中正、含蓄、婉约之美。
四、结语
从艺术角度来说,形式最能够体现人类视知觉的直观反应。笔者抛开传统解读中国画的方法,如笔法、墨法、色法,而是切入到艺术本体的形式语言,通过对《步辇图》构图中图式语言的简化、动态以及空间表现进行解读,试图从视知觉角度分析其构图形式美感,探析中国画图式语言的特色与魅力。可以看出,《步辇图》体现了画家阎立本在构图和表现方面的巧妙用心,在多个人物的组合中处理穿插、制衡的关系,使得看似简约的画面既有丰富性,又有表现性,并体现了中国画含蓄、简约、耐看的形式之美。笔者一管之见,以期启发今人对图式语言带来的审美感受做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延军.阎立本《步辇图》赏析[J].今秋,2011(18):27-28.
[2]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王建红,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美术师。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