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何”来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

2024-06-22任路伟王英刘晓敏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15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名师高职院校

任路伟 王英 刘晓敏

作者简介

任路伟(1987- ),男,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石家庄,050024);刘晓敏(1988- ),女,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通讯作者

王英(1965- ),男,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保定,071000)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2JDSZK013),主持人:赵宝新;2022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师沟通机制研究”(2205359),主持人:任路伟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高质量培养是促进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名师(名匠)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历史节点,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然要义、弘扬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灵魂归宿、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诉求以及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旨归。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发展历程漫长,尤其在培养对象、培养需求、培养模式以及培养体系四个层面的发展转向,为名师(名匠)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基于“上下联动”“刚柔相济”“纵横交错”“内外结合”四个维度构建名师(名匠)培养体系,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牵引力、保障力、源动力以及支撑力,推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5-0039-08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职院校教师的质量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高质量培养是促进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2023年7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计划,面向高职院校“培养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1],并于同年9月公布了210名名师(名匠)培养对象以及21个名师(名匠)培养基地名单。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核心指向,亦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在,更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步伐。

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并非疏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标准,而是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础上,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一次全新尝试;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共同决定的。作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育的前提基础,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面临着新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使命。探索如何培养年轻高职教师成长为名师(名匠),以及如何实现名师(名匠)高端化培养的实践理路,从而优化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体系,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已然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奋力攻克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为何而行”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阐明名师(名匠)培养对于学生、教师、教育、国家四个层面的价值逻辑,有助于回答“培养什么人”“谁来培养人”“发展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以及“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基本问题。

(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然要义

第一层逻辑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的基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提供了根本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当前,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造就一支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工匠之师队伍与之匹配。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3]。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体制构建的强力之基,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新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发挥其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显性优势。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4],也才会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先决条件。

(二)弘扬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灵魂归宿

第二层逻辑回答的是“谁来培养人”的基本问题。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强调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5],并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以及实践要求,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是指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家群体在长期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和整体风貌[6]。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经由双师型教师、卓越教师再到名师(名匠)之间的话语流变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内生动力的梯次进阶,也是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时代彰显。名师(名匠)的培养统摄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师德师风、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的进取向度。

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既聚焦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又立足高等教育的高教性,融合职业性与高教性的跨域特征,并坚持“以质为先、卓越发展”的内涵建设,遵循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引领,造就一批新时代德技兼具的名师(名匠),从而奋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职责。

(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诉求

第三层逻辑回答的是“发展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2022年4月新修订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7]。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及职业教育的历史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提供了强引擎。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便难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以名师(名匠)培养为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是助力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名师(名匠)培养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场域内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皆有助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力、吸引力和服务力。

同时,2023年7月,教育部提出“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职教师资”[8]的目标。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有助于积极构建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全球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旨归

第四层逻辑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9]。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融合与协同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已经由追求规模发展到以质图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更是高职院校名师(名匠)献身教育强国建设的职责使然,以其个体微观的职业教育实践聚合成宏观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作为基础依托,高职院校名师(名匠)正是在这一培养理念下的先导践行,名师(名匠)个体也只有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找寻价值自觉和现实存在。高职院校名师(名匠)要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10],以践行教育强国建设为现实考量,积极投身于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伟大事业中。

二、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从何而来”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历程。名师名匠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进程中的一个历史节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本文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通过梳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历史脉络,逐步归纳出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的发展特征。

(一)1978-1995年:高职教师培养处于萌芽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由此我国职业教育也迎来了稳定健康发展期。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11],此时的职教师资仅仅指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不涉及高职院校。同时还提出了可采取聘任兼职教师的方式,保障专业师资来源稳定,力求通过改革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建设。1986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进行了规定,并提出了要逐步提高的计划。1989年1月,劳动部进一步提出通过培养后备师资、培训在职教师等方面,“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12],以解决职业技术培训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窘况,逐步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1991年10月,国务院提出“本着培养和培训、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地解决职业技术教育技能教师的来源问题”[13],并通过逐步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服务体系,逐步实行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力求建立起高水平的职业教师队伍以促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

(二)1996-2011年:高职教师培养逐步实现制度化

在此阶段,高职院校规模逐步扩张,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走向均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不断拓展培养形式、丰富培养内容、提升培养质量、健全培养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双师型”教师向名师(名匠)培养目标进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14],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年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15]。同年12月,教育部提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6]。1999年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等20所学校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1年教育部又批准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6个单位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逐步走向“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和“企业培训单位”联合培养的规范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

2002年8月,国务院提出“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17],并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提出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等具体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18],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更加具体化。

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双师”素养欠缺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05年10月,国务院提出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19]等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教育部开展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聘请国外高水平职业教育专家授课,专门针对高职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推进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同年10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优化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区域布局和专业覆盖面,为进一步促进职教师资高质量培养奠定了基础。

2011年9月,教育部提出“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0],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年11月,教育部实施了“2011—201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通过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项目、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等,以适应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立高层次教师系统培养制度”“健全和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优化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布局结构”[21]等系列措施,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自此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走向制度化。

(三)2012-2020年:高职教师培养注重内涵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由规模量变向内涵质变的转变突破。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注重内涵建设,围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强化教师素养结构、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布局等。名师(名匠)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前期发展基础上逐渐提上日程。

2014年5月,国务院提出“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继续“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2];还首次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将“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列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素养之一。2015年7月,教育部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培养造就一批具备“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23],首次提出了“名师”培养目标。

2016年5月,教育部等七部门提出“企业依法应当接纳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实践”[24],并详细制定了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形式以及实践要求,拓展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形式。2017年9月,教育部又提出教师应具备“信息化意识与能力、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5]等,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26]等多项举措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年9月,教育部强调要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27]。随后教育部确定了首批12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单位,并遴选了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102家企业作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大力支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实现了从教师个体培养到教师团队建设的升级,并通过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工作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

(四)2021年至今:高职教师培养追求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掀开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和合理。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也以追求高质量为重点,名师(名匠)培养的正式提出和实施体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新高度和新目标。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28],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29]。将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上升到立法层面,保障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高质量培养。教育部于2021年8月实施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并于2022年5月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开始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推动职教教师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启动实施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育计划。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强调“双师型”教师要“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30]。随后,教育部公布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首批170所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承担名师(名匠)培养计划等国家级培训任务,优化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布局。2023年7月,教育部提出“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职教师资”[31],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向国际化。与此同时,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培养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32]。同年9月,教育部确定了高职院校首批名师(名匠)培养对象以及培养基地名单,至此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进入正轨。

三、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因何而成”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在培养对象、培养需求、培养模式以及培养体系等方面具有清晰的发展方向,为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提供了人才基础、社会基础、素养基础以及平台基础,推动名师(名匠)培养更加具有持续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一)培养对象:由个体范畴转向团队建设

长期以来,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滞后与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欠缺双重枷锁的束缚,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侧重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并未形成团队式、集群式培养模式。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从个体专业发展向团队协同发展转变的重要举措[33]。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多措并举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突破进展,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团队培养模式,力求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引发引领示范和聚集增值效应。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主要呈现出结构化、个性化特征,为名师(名匠)培养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一,注重结构化。“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4]。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传帮带”与“动态流动”主导并行实现合理且有序的结构化趋向。首先,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院校特色发展”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格局。国家级团队、省级团队与校级团队之间通过加强“传帮带”效应,促进各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链式联动。其次,高职院校强化了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和相互兼职,积极构建“动态流动”的协作共同体。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行业的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端技能人才,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充实了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和数量。

第二,兼顾个性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个体在团队建设中的自我成长,尤其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同时兼顾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激发了教师个体在团队建设中的内生动力。教师团队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彰显教师个体的个性化特色才能丰富教师团队的匹配度、层次感和智力结构,促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模块走出自我囿闭的困厄,以利于形成名师(名匠)教学创新团队。

(二)培养模式:由通用性转向多样化

职业教育教师认定标准的模糊不清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内容泛化与培养深度不足的弊病,新世纪以来,这种形势得到了大力扭转和改善,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深度两方面变化尤为明显,为名师(名匠)培养奠定了素养基础。

第一,丰富培养内容,优化教师素养结构。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是从中职学校教师培养起步逐渐过渡而来的,教师素养结构亦由“双师型”向“复合型”转变。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向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教师素养逐渐涵括了思想政治素质、师德素养、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责任与能力、信息化素养、数字化素养等多方面内容,教师素养结构呈现出多样性、专业化、复合型特征。

第二,强化培养深度,提升教师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针对教师队伍培养的政策和文件,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1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2022年)、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计划(2023)等系列举措,有力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向精细化、精准化走深走实,以及名师(名匠)培养向高端化、特色化多维发展。

(三)培养体系:由扁平化转向立体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起步晚、层次低、基础弱、需求强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体系嬗变主要体现在组织架构的布局优化以及分层分类的复合交叉,构建起立体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体系,为名师(名匠)培养奠定了平台基础。

第一,培养组织架构趋向完善,进入“高校和企业相联合”和“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规范化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早期主要依托高等师范院校、各类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培养中心、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专科学校、进修院校或培训中心等教育性质机构开展。期初虽然也积极创造条件尝试建立校外教师培训基地,但是效果甚微。为加快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质量,首批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1999年)、首批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2001年)、首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019年)、首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2年)、首批高等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培养基地(2023年)相继建立,持续优化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布局。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已经形成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协同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双渠道保障体系,有助于名师(名匠)培养工作开展。

第二,培养分层分类逐渐明晰,搭建了“个体分层+专业分类”的系统化培养框架。构建合理的分层分类教师培养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重要保障。在教师个体层面:以名师(名匠)培养为目标、以“三教”改革为途径,带动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教师从职业生涯开始的技能准备,到成为工作领域的“专家大师”[35]。在专业领域层面:以“双高计划”为引领,通过“1+X证书制度”改革、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实施等,打造了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工匠之师。以此实现了分层次、分专业配置优质资源,为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为名师(名匠)的成长提供职业发展规划。

四、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有何可为”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基于“上下联动”“刚柔相济”“纵横交错”“内外结合”四个维度构建名师(名匠)培养体系,破除“矮化”政策统筹、“固化”功能导向、“虚化”内涵建设、“弱化”主体驱动四类传统认知诟病,积极探索名师(名匠)培养实践理路,推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上下联动”: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牵引力

第一,国家层面要统筹政策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谁来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强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36]。为此,国家层面要持续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法规、方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继续出台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政策文件,完善名师(名匠)培养体系,使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学校层面要促进政策落地生效。高职院校既要从宏观层面解读政策话语,规范名师(名匠)培养管理工作;又要从微观层面抓好上级政策落实落细,结合本校发展特点制定相关名师(名匠)培养规定,积极构建国家、省、市、校一体化协同培养体系,做好与各级培养体系衔接。高职院校要以国家教师培养政策为导向,以“双高计划”为引领,以素质提升为逻辑起点,深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特色化、个性化、可操作性的校本位名师(名匠)培养方案和细则,及时准确反映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细化要求。高职院校名师(名匠)规定要避免抽象化、理论化、形式化,而要关切名师(名匠)培养具体现实需要,解决名师(名匠)在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刚柔相济”: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保障力

第一,健全培养培训制度,发挥刚性的制度保障作用。健全的制度是培养名师(名匠)的刚性约束和有力抓手。一是要加强培养培训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名师(名匠)培养的动力。合理的制度安排既是持续有效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激活高职院校教师潜在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37]。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公开课制度、讲课大赛制度、高层次教师系统培养制度、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等具体培养培训制度,提升名师(名匠)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二是要做好配套制度改革,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高职院校名师(名匠)仅靠单方面的培养培训制度保障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同时还要深化岗位竞聘机制、教师标准认定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人事改革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薪酬保障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协调各项制度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二,塑造教师职业精神,彰显柔性的精神引领价值。塑造内外兼修的职业精神是名师(名匠)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职业精神包括内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以及外在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形象。一是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注重名师(名匠)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行为的形塑。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专题讲座,实施师德师风教育专题方案和集中学习教育方案,辅助教师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成为高职学生的“好老师”和“引路人”。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坚持评奖评优正向激励与师德失范反向警示相结合,有效引导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行为。二是要弘扬教育家精神。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努力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先生”、名师(名匠)。高职院校名师(名匠)要躬耕教坛,以教育家为榜样,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求真向善,孜孜不倦追求科学和真理,承担起开拓进取、创立新知的时代重任;要自我审思,时刻鞭策自己慎思慎言慎行,自发自觉做到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三)“纵横交错”: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源动力

第一,“纵向贯通”实现名师(名匠)梯队培养。一是要建立成长记录档案。高职院校要促进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养各阶段连贯起来,以教师所在教研室为单位设置教师全过程成长档案系统,记录教师各阶段的成长片段,为研究制定具体的名师(名匠)培养方案提供价值参考。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搭建教师成长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师开启下一段成长期提供支架式培养,最终实现青年职业教师由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到名师(名匠)的梯次进步,推进名师(名匠)全过程成长历程的纵向贯通。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高职院校名师(名匠)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提高专业技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追求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愿景,积极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氛围,集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缩影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全局可持续发展。

第二,“横向融通”提升名师(名匠)综合素养。一是要实现素养多元化。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名匠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教师要立足职业发展,突出职教特点,不断丰富完善专业素养结构。高职院校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育人能力、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基本能力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数字素养,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38],促使名师(名匠)素养多元化发展。二是要强化团队建设。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立名师(名匠)工作室是教师个体快速成长的外源动力。首先,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团队建设中探索伴随式指导,破解教师因个体差异导致的发展困惑。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充分兼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团队成员结构,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效能,使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同向而行[39]。其次,成立名师(名匠)工作室。积极搭建名师工作室、名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名师(名匠)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优势,开展以“大国工匠之师”为主题的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学研修活动,引导教师从浅层松散的学习转化到深度关联的探究。

(四)“内外结合”: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支撑力

第一,唤醒内在驱动激发自主研习。高职院校教师个体成长是在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之间的互动联系中产生新的意义,进而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一是要提升自我学习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在从教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三教”改革为驱动,深刻认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内涵,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成就,自我成“名”,成为拥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二是要开展行动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培养观念,通过研究自己,实现自我培养,提升磨炼专业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要规避形式主义的泛滥和惰性思维的滋生,要鼓励教师开展“真学习”“真研究”“真实践”。

第二,借助外在资源提升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师资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效能,促进名师(名匠)的高质量培养。一是要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首先,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布局。高职院校要与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互惠双赢的发展格局,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其次,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内涵建设。针对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通过开发高水平项目和课程、打造特色品牌、开展科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改善实训条件等具体措施促进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内涵建设。二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首先,引进企业和行业的高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从企业和行业中聘请相关领域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优化高职院校教师人员结构,从而打造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实践突出、勇于创新的专兼职“双师双能型”名师(名匠)队伍[40]。其次,支持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向国际。高职院校要选派优秀教师到高水平大学进修和深造,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教学能力;继续巩固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确保教师每年完成至少1个月的企业实践;坚持“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助力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双师”素质;主动接轨世界高水平职业教育强国,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名师(名匠),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32]教育部.关于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通知[Z].教师厅[2023]3号,2023-07-17.

[2]周建松,陈正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新定位与新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22(8):97-102.

[3]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N].人民日报,2022-10-08(001).

[4]张炎.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改革论析[J].教育与职业,2023(8):71-76.

[5][10]习近平.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3-09-10(001).

[6]于维涛.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教师教育研究,2023(5):1-9.

[7]平和光,刘雨寒.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统筹的调适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22(33):13-18.

[8][31]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Z].教职成[2023]20号,2023-07-11.

[9]靳晓莹,王坤,张兵.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逻辑考量、道路羁绊与实践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3(21):21-27.

[1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15):467-477.

[12]劳动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Z].劳培字[1989]1号,1989-01-05.

[1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J].教育与职业,1991(12):2-5.

[14]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J].教育与职业,2013(16):112.

[15]国家教育委员会.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Z].教职厅[1998]1号,1998-02-16.

[16]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2):36-50.

[17]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2002-08-24.

[18]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4]12号,2004-09-14.

[19]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005-10-28.

[20]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09-29.

[2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Z].教职成[2011]16号,2011-12-24.

[2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2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5]6号,2015-07-29.

[24]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Z].教师[2016]3号,2016-05-13.

[2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7]4号,2017-09-05.

[26][3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7]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师[2019]6号,2019-09-02.

[28]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10-13(001).

[2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2-04-21(013).

[3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1):42-45.

[33]付达杰,唐琳.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构成、冲突与增值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6):26-31.

[35]朱孝平.职业教育的分型分类分级[N].中国教师报,2023-06-20(006).

[36]易凌云,卿素兰,高慧斌,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四[J].教育研究,2022(4):4-17.

[37][39]丁晨,刘达禹.联动与协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2):35-40.

[38]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Z].教科信函[2022]58号,2023-02-17.

[40]章萍.关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问题[J].职教发展研究,2023(3):59-66.

From “What” to Discuss the Cultivation of Famous Teachers and Craftsme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Ren Luwei, Wang Ying, Liu Xiaomin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is the key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era. As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the cultivation of famous teachers and craftsme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essence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the destination of propaga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with Chinese-style characteristics, the pursuit of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urport of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eacher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long, especially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of famous teachers and craftsmen based on its object, demand, mode and syste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amous teachers and craftsmen. Based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upper and lower linkage”, “tough and gentle”, “crisscrossing”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bin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uild a system of cultivating famous teachers and craftsmen to provide traction, assurance, power and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mous teachers and craftsmen; teaching staff

Author  Ren Luwei, PhD candidat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lecturer of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Shijiazhuang 050024); Liu Xiaomin, lecturer of Hebei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ing, professor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名师高职院校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