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演变与省际差异研究
2024-06-22安蓉张琦
安蓉 张琦
作者简介
安蓉(1969- ),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天津,300350);张琦(1999- ),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摘 要 以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探讨我国高职教育投入基本情况、省际差异变化趋势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高职财政投入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省际差异一直存在但总体呈波动缩小趋势;高职财政投入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东、中、西地区内部差异,其中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地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各省份生均预算内经费不均衡、在校生规模与产业结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财政投入不匹配的问题。基于此,我国应加大中央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总量,优化高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缩小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投入差距;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化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提升院校资源筹措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教育经费;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5-0032-07
一、问题提出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1]。同年10月,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从2017年起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2],第一次规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均财政拨款最低标准。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仍未与其事业发展规模相适应,2021年高职在校生数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5.5%,而高职财政经费投入仅占高等教育财政总经费的21.7%;且全国各省份之间的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21年北京市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为68314元,河南省仅为12298元,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这种不均衡的格局势必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基于此,探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演变与省际差异,对于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现状与发展趋势,促进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有学者从教育公平视角讨论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的区域差异[3][4],并研究了政府财政供给能力、政策取向、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和毕业生流动状况等因素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影响[5][6][7][8]。还有学者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高等教育经费差异[9],提出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及东中西地区间差异是经费差异的主要来源[10]。在高职教育财政研究方面,有学者通过比较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来说明高职财政经费不足的状况[11],运用基尼系数等指标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12][13],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发展规模和资源汲取水平较大的省际差异[14]。
总的来看,国内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整体领域,对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较少;另外,探讨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省际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2012-2021年31个省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数据,研究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与省际差异,同时探讨高职财政经费投入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涵盖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其中,高职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在校生数量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指标选取
在我国,目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高职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可以反映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对每个学生的资金投入水平[15],因此本文采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这一指标进行测算。
(三)区域划分
本文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现行的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划分标准。东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不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四)研究方法
为精确地反映2012-2021年间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演变及其省际差异,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进行测算。
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191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有学者开始将基尼系数运用在教育领域,后用于衡量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基尼系数的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利用基尼系数衡量财政经费省际差异的优点是不同年份之间可以比较,且包括了样本全部观测值,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地区间高职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差异。
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总结的教育基尼系数实用公式[16],表达式为:
基尼系数计算过程具体如下:首先将31个省份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按升序排列,再分别计算出各省份高职在校生人数占全国的比例(Pi)、高职预算内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例(Wi)和累计比例(Qi),最后计算基尼系数G。
2.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泰尔指数(Theil Index)是由泰尔(Theil)等人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衡量个人或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其具有良好的可分解性(基尼系数亦可分解但有冗余),整体差异可以被分解为组内和组间差异,并且可以进一步分析组内和组间差异对总差异形成的影响作用。泰尔指数的表达式为:
T= ( ln )
Tj= ( ln )
T=Tw+Tb=(××Tj)+(× ln )
上式中,T表示全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的总体差异泰尔指数,其大小处于0~1之间,泰尔指数越小,说明财政经费的总体差异越小,反之则说明总体差异越大。i表示省份,n表示省份数量,yi表示省份i的生均预算内经费,y-表示全国各省份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平均值。Tj表示地区j的总体差异泰尔指数,nj表示地区j的省份数量,yji表示地区j省份i的生均预算内经费,y-j 表示地区j的生均预算内经费均值。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总体差异泰尔指数被进一步分解为地区内差异泰尔指数Tw和地区间差异泰尔指数Tb。另外,定义Tw/T和Tb/T分别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yj/y)×(Tj/T)为各地区对地区内总体差异的贡献率,yj表示地区j内各省份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之和,y则表示全国生均预算内经费之和。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1.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存在地区差异
2012-2021年间高职教育财政经费总量呈现上升趋势,全国生均预算内经费从2012年的1.01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58万元,见图1。高职生均财政经费大小顺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财政经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呈现“中部塌陷”特征。2021年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为2.2万元,而中部地区仅为1.43万元。如果以生均预算内经费作为衡量高职院校财政水平的指标,那么2021年东部地区高职院校财政水平是中部地区的1.54倍。各地区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差异拉大了各地区高职院校财政水平的差距。
图1 分区域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情况
2.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发生变化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有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教育经费。十年间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持续发生变化,见图2。随着国家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最快,与其他的经费投入占比差距越来越大。2021年高职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081.4亿元,占高职教育总经费的68%,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而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等其他经费来源所占比例极小且具有不稳定性。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其他来源的经费投入占比极小,且财政经费与其他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持续扩大。
(二)省际差异变化趋势分析
1.极差
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极差呈波动增大趋势,说明其绝对差异总体上在扩大,见图3。从2012年的38746元增至2021年的56017元,2020年达到最大值84980元。这是由于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的最低值增幅较低,而最高值增幅较高。2012-2021年间,除2012年外,西藏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一直居于前三名,2020年达到全国最高值96617元,与最低值11637元差距非常大。可以看出,西藏高职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图3 2012-2021年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极差
2.基尼系数
利用基尼系数的实用计算公式,测算出2012-2021年我国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基尼系数,见图4。
图4 2012-2021年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基尼系数
总体来看,十年间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基尼系数呈先波动增长,然后不断缩小的变化趋势。具体来看,2012-2014年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基尼系数在波动中上升,在2014年达到峰值0.177,表明当时高职财政经费配置公平程度最低;2015-2021年生均预算内经费基尼系数逐年下降,在2021年达到最低值0.098,表明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分配越发公平。
3.泰尔指数
本文将31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差异,测算了全国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以及相关贡献率。由表1可知,总体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比较地区内与地区间泰尔指数可以发现,我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的地区内泰尔指数远大于地区间,表明东、中、西地区内部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的差异远远大于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从地区内部来看,东部地区泰尔指数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且东、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远高于中部地区,表明东、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财政经费的差异程度大于中部地区。从变化趋势上看,十年间总体泰尔指数、地区内和地区间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各地区内部和地区间的差异程度总体上在减小,但2020年总体泰尔指数达到最大值,表明该年比较特殊,高职财政经费的不均衡性程度较大。中部地区泰尔指数远低于其他地区且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东、西部内部的不均衡性远大于中部地区且这种差距在持续扩大。
如表2所示,将泰尔指数进行分解,进一步对高职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泰尔指数贡献值进行分析。比较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可以发现,高职财政经费投入的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内部的差异引起,十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内差异贡献率在81%~94%之间波动, 平均达87.01%;而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则很低,十年间贡献率平均仅为12.99%,对总体差异的影响不是很大。从具体各地区内部差异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整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6.91%、2.38%和27.69%,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率远超中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辽宁、河北等省份与其他发达省份差异较大,如2021年东部地区的北京市、海南省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达6.83万元、2.26万元,而辽宁省、河北省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仅为1.33万元、1.44万元。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主要是因为西藏、青海、宁夏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如2021年西部生均预算内经费平均为2.1万元,而西藏经费高达5.05万元。2020年总体泰尔指数达到最大值,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率达62.06%,这主要是因为西藏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高达9.66万元,其他省份与之差距非常大。在中部地区,财政经费配置差异相对较小,呈均衡状态。从时间趋势上来看,2014-2021年地区内差异贡献率呈扩大趋势,从81.92%增至88.8%,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区间差异贡献率的减小;中部地区差异贡献率极小且呈缩小趋势。
综上可见,高职教育财政经费的均衡程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两年由于特殊省份数据而有所波动。高职财政经费投入的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内部的差异引起,且地区内差异的贡献呈扩大趋势,而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不是很大。从各地区内部差异看,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程度远远大于中部地区且这种差距在持续扩大,即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不均衡性主要来源于东、西部地区的内部不均衡。
(三)省际差异发展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省际差异的发展现状,选取2021年各省数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各省份高职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水平不均衡
2021年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全国平均为1.58万元, 最高的五个省份是北京、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分别为6.83万元、5.05万元、3.75万元、2.30万元、2.26万元,最低的五个省份是河南、广西、湖南、辽宁、湖北, 分别为1.23万元、1.29万元、1.32万元、1.33万元、1.38万元。东部地区的辽宁、河北、福建和天津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8个省份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南、河南的支出水平为倒数后两位;西部地区广西、云南、陕西、重庆、贵州和甘肃6个省份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上可见,中国高职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并不均衡,总体呈“中部塌陷”局面,中部地区省份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相对较低,河南在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排名中连续三年垫底。北京在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排名中遥遥领先,由于中央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西藏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也处于领先位置。
2.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与产业结构发展不适应
从在校生规模来看,2021年河南省的高职在校生规模最高,达到了137.8万人;此外,广东和山东两省的高职在校生数量也超过100万人。而位于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宁夏和东部地区的北京,高职在校生规模则较低,不足10万人,可见,各省份高职在校生规模的差异较大。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差距较大,位于东部地区的省份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其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位居全国前两位, 分别达到了81.7%和73.3%;而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相对较低,如内蒙古和山西分别仅为43.5%和44.7%。第三产业的发达导致当地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扩大,然而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职在校生规模较低,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并不能满足区域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省份在校生规模较大,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对滞后,导致高职毕业生流动到人才需求量更大、就业机会更多、薪资水平更高的其他省份,造成教育财政外溢,损害地方财政投入的积极性。
图5 2021年各省在校生规模与产业结构情况
3.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不匹配
相较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而言,各省份在高职财政经费投入上的分化更为明显。为使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财政投入两项指标能够直接比较,本文对数据进行了Z值标准化处理。以2021年为例,以人均GDP代表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生均预算内经费代表教育财政投入,构建标准化(Z分数)处理后的二维图,见图6。其中,纵轴代表地方政府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水平,横轴代表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如图6所示,横、纵轴划分出四个象限,将31个省份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财政投入”地区,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和内蒙古,位于第一象限。其中,北京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远超其他省份,政府财政收入丰裕,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也随之增加;内蒙古为边疆地区,政府分担了很大部分的高职教育成本且高职教育规模不大。第二种类型为“低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财政投入”,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宁夏和海南,位于第二象限。这些省份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或边远地区,相较于其他省份,高职教育规模小且中央政府的财政倾斜与资助力度更大。第三种类型是“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财政投入”,主要包括甘肃、黑龙江、广西、贵州、河北、吉林、云南、河南、陕西、江西、安徽、四川、新疆、辽宁、山西和湖南,位于第三象限。这些省份主要是东部落后省份和中西部人口大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方财政收入较低,而高职教育规模又较大。第四种是“高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财政投入”,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福建、山东、重庆和湖北,位于第四象限。这些省份大都属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较高,但其高职教育财政投入却出现滞后,还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由此可见,我国各省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并没有完全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除了地方财政能力这一因素,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意愿和中央财政倾斜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省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产生影响。
图6 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标准化二维图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2012-2021年我国高职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的演变、省际差异变化趋势和发展现状,得到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就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而言,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总量在逐年增加,全国生均预算内经费从2012年的1.01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58万元,但东、中、西部地区财政经费存在差异,东部地区财政经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另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持续发生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最快,2021年为2081.4亿元,占高职教育经费的68%。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其他来源的经费投入占比极小,且财政经费与其他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持续扩大。
第二,从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省际差异的变化趋势来看,各省份高职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绝对水平逐年提高,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十年间我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配置公平程度有所提高,省际差异总体呈波动缩小趋势。高职财政经费投入的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内部的差异引起,且地区内差异的贡献呈扩大趋势,十年间贡献率平均达87.01%;从各地区内部差异看,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程度远远大于中部地区且这种差距在持续扩大,即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不均衡性主要来源于东、西部地区的内部不均衡,十年间东、西部差异贡献率平均为56.91%和27.69%,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从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省际差异的发展现状来看,2021年各省份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水平并不均衡,中部地区省份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相对较低,河南在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排名中连续三年垫底,北京和西藏在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排名中则遥遥领先。此外,本文探讨了在校生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意愿等因素对高职财政经费省际差异的影响。首先,我国各省份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与产业结构的差异都较大,且在校生规模并未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北京、上海等第三产业发达的省份高职在校生规模较低,难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省份在校生规模较大且产业构成较低,高职毕业生流动到人才需求量更大、就业机会更多、薪资水平更高的其他省份,造成当地教育财政外溢,损害地方财政投入的积极性。其次,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不匹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如河南、广西等中西部人口大省的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且高职在校生规模较大,因此教育生均财政经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藏、青海、宁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或边远地区,高职教育规模小且中央政府的财政倾斜与资助力度更大,因此教育生均财政经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由于非财政性经费较充足,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意愿并不高,因此其高职财政投入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的地区如北京和上海,其政府财政收入丰裕且在校生规模不高,生均财政经费也随之增加。
(二)对策建议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为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均衡性,促进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中央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总量,优化高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首先,发挥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作用,适当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高职生均拨款奖补,同时加大对其高职教育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尤其是高职教育相对滞后区域建立完善高职生均经费投入机制,在综合考虑学生数量、生均经费水平等指标的基础上强化对各地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的考核,促进高职教育公平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高职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机制,提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供给能力、高职教育规模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河南、安徽、贵州、甘肃等中西部省份生均经费不足且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资源配置中过度“马太效应”的出现。
第二,强化地方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缩小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投入差距。各省份生均财政经费不均衡,其中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对高职投入的支持力度是重要影响因素。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些东部省份要增强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意愿,主动分担更多的教育成本,使地方高职院校财政经费的增幅与地方财政收入相一致,缩小东部地区内部经费差异;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专项经费帮扶中西部生均投入不足的省份,缩小省际经费投入差距。各地方政府应依据各地高职院校发展规模、各专业学生培养成本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各项生均经费投入标准,基于绩效评价结果对高职院校实施动态财政拨款,完善高职生均经费投入体系。还应建立对地方政府高职经费投入和落实情况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三,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化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提升院校资源筹措能力。除了公共财政投入的支撑,高职院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构建与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距较大,高职院校应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关注当地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与高职毕业生潜在需求量,积极在发展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地方发展的联系,形成自身特色,合理调整在校生规模。一些产业构成高而在校生数量相对较少的省份亟须扩大高职教育规模,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而一些在校生规模已经较高的省份则要避免高职盲目扩招,应积极拓宽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招标、企业或社会团体捐赠等渠道,提高高职院校的经费筹措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2024-03-0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 06/22/content_8901.htm.
[2]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EB/OL].(2014-10-30)[2024-03-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27229.htm.
[3]鲍威,刘艳辉.公平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37-43.
[4]胡德鑫.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公平程度及政策选择研究——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2):92-97.
[5]鲍威,刘艳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1-7.
[6]岳昌君.1998-2011年间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7):42-47.
[7]宗晓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41-48.
[8]于伟,张鹏.我国高校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再分析——基于shapley值分解的方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2):97-107+190-191.
[9]范海燕,孟祥瑞.中国地方高校生均经费不均衡性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3):150-153.
[10]刘亮.中国地区间高等教育经费差异的因素分解[J].统计与决策,2007(11):94-96.
[11]杨家珍,沈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财政投入的差异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9):9-11.
[12][15]戴文静,周金城.基于基尼系数的高职教育生均经费地区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99-103.
[13]戴文静.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支出指标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3(1):113-117+124.
[14]杨钋,刘云波.省级统筹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3):59-83+190.
[16]龚红娥.基尼系数及其实际应用[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6):35-40.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between 2012 and 2021
An Rong, Zhang Qi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between 2012 and 2021,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vestment, the changing trend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financial invest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have always existed but generally fluctuated and narrowed.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financial investment mainly comes from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arious provinces, such as the imbalance in the budget of each province,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scale of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China should increase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financial investment suppor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optimize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mechanism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to develo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narrow the gap in the investment of per capita fund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capac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ancial input; education funds;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Author An R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Zhang Qi,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