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中子君唱段《风萧瑟》的音乐分析与情感表达
2024-06-22简楚雯陈莅菡
简楚雯 陈莅菡
摘要:歌剧《伤逝》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所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抒情歌剧,《风萧瑟》是该剧女主“子君”的咏叹调之一,作曲家将旋律与人物的心理描写紧密结合,使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与抒情性。本文从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与故事情节出发,结合《风萧瑟》的故事梗概、曲式结构、旋律以及钢琴伴奏等方面剖析歌曲中体现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如何通过气息、节奏和力度、音色与音量、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帮助演唱者更深入地理解与诠释子君这一角色形象。
关键词:风萧瑟 音乐分析 情感表达 演唱处理
一、歌剧《伤逝》创作背景
1981年,施光南先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创作了歌剧《伤逝》,该剧将原作剧情以“春、夏、秋、冬”为时序及六个相互连贯的场景为线索,刻画了“五四”时期,两个渴望爱情与自由的青年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枷锁,追求自由的爱情和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此外,作曲家成功地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剧中大量使用“说话式”的宣叙调和“歌唱式”的咏叹调,广泛采用独唱、重唱、对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推动剧情的发展。
《伤逝》剧情围绕着涓生、子君对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而展开①。全剧以涓生自述的角度,娓娓道来,讲述了涓生与子君勇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相恋并组建家庭,然而由于生活与现实的双重压迫,两人的爱情逐渐磨灭,涓生再在面对社会的压力、爱情的困境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时,向子君提出了分手,备受打击的子君痛苦不堪地离开了涓生,最后郁郁而终的故事。
二、《风萧瑟》的故事梗概与音乐分析
在歌剧《伤逝》中,作曲家将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融合,通过细腻的音乐创作技法,真实地刻画了子君在爱情中的悲欢离合,《风萧瑟》作为女主人公子君的一个独唱段落,被放置在“秋”的结构中,从头到尾贯穿着“悲凉”的意境,烘托了子君迷茫无助、痛苦无奈的情绪。
(一)故事梗概
《风萧瑟》是子君内心“彷徨”的开始,此时的子君由《一抹夕阳》中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转变为悲愤迷茫的妇女形象,在面对生活与现实的双重压迫时,只能独自在秋风瑟瑟、悲凉凄苦的境遇中宣泄自己的迷茫惶恐、痛苦无助。
(二)音乐分析
《风萧瑟》为复三部曲式结构,旋律与织体丰富,降G大调,3/4拍,全曲中速。
引子(1~13小节)以四三拍,以降G大调为主调,在中板速度下展开。作品开头,右手钢琴伴奏声部在高音上以八度弱音向下进行,渐渐地将观众引入到子君忧郁和迷茫的情感中。随后左手钢琴伴奏声部以上下行进行的分解和弦三连音, 营造了一种不安的情绪,为子君后续的崩溃、彷徨、呐喊做了铺垫。
首部(14~39小节)分为A和B两部分,构成了一个并列单二部曲式。A部分以缓慢的音乐情绪引入了曲子的第一主题,旋律围绕属音D展开环绕式进行,逐级上升,且长音和三连音相结合出现在高音区,钢琴部分采用引子的八度大跳音乐素材,和声简洁而流动,烘托秋风萧瑟的气氛与子君苦闷迷茫的内心。
B部分以4+4+6结构分为三个乐句,形成了非对称结构,与A部分形成明显对比,旋律以轻柔的起音开始,加入了跳跃的音程。钢琴伴奏以柱式和弦为主,而在情感高涨的部分,则采用颤音形式进行伴唱,“你突然袭来,暴风雨……”这是子君第一次向命运抱怨,随着演唱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与A段形成了鲜明对比,情感变得更为激烈。在第28~29小节和第32~33小节的旋律长音部分,钢琴部采用了复调手法,与人声旋律形成呼应,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当唱到“……在你怒吼中剥落。”这一句时,演唱速度逐渐放缓,回归原速,子君陷入挣扎与困惑之中。通过这些手法,呈现了一个愤慨而不甘,内心充满了无奈的子君形象。
中部(40~103小节)分为两个段落,旋律以规整的八分音符为主,通过对第一部分主题的变奏发展,形成了新的对比展开,巧妙地反映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此时的子君已不再抱怨,而更多地表达了对生活的困惑和迷茫。
再现部(103~117小节)以主调降G大调为基调。这一部分将情感推至高潮,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赋予了这首咏叹调更多戏剧张力。作品末尾采用缓慢的长音衔接,让音乐在子君挣扎、无奈、低沉的情感中落幕。
三、《风萧瑟》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处理
(一)气息的把握
呼吸在歌唱中是极为重要的,其重要性,有人称之谓“动力”或是“关键”。呼吸做好了,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②。由此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在《风萧瑟》的开头部分,通过描绘风萧落叶的景象,展现出子君对生活的无奈和迷茫。因此,在演唱时应同时利用胸部和腹部的呼吸肌肉来进行深呼吸,更有效地控制气息的流动,使之更加稳定和持久,并以较柔和的力度表达出子君的无助与困惑。
在26~33小节中,每句前都有半拍的休止,此时可以快速吸气,当演唱到“暴风雨”一词时,随着音程的升高,吸气要深而有力,横膈膜的力量也要随着音高的变化而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头腔共鸣,从而使声音达到一种高而不尖、响而不炸的效果。在“笑声”之前要迅速吸气,确保有足够的气息支持,然后将“淹”字“叹”下来,以“叹气感”突显子君的无奈。
在演唱49~52小节“风急浪险的漩涡”前,为了保证歌唱的连贯性,吸气要快而深,要合理的使用气息,演唱“漩涡”二字中间不换气。
在歌曲88~98小节,旋律前紧后松,因此在唱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长音时都需要在横膈肌的支撑下唱得饱满且流动。92小节开始,音的升高伴随着情绪更加激动,突显出子君面对窘境却无法抗衡的心理。唱98小节的“啊”时,旋律由高亢转为螺旋式下降,情绪由激动变为悲叹,表现出子君叹息命运的不公,叹息自己不幸的人生。最后,气息应当在103小节处的休止中暂停片刻,表现出子君的深切叹息。
(二)节奏和力度的把握
节奏是构建音乐结构和表达情感的基础音乐要素之一,通过改变节奏的快慢、强弱,可以有效地传递情感,增添歌曲表现力。在《风萧瑟》中,子君的情感变化较为丰富,歌曲在节奏和力度上的变化较多,因此,演唱者需要将节奏与歌词的意境相结合,将情感更加直观地传递给听众。
作品开头部分出现了长音和三连音的结合,表现出子君内心的不安,需注意在演唱三连音时,时值不可拉长,且每个音符在音量上应该保持基本一致,避免出现音量不均的情况。随后展开部分以弱起的十六分音符营造了一种紧凑的语气感,此时需精准把握节奏,切忌过于急促,并要突显fp和mp之间的力度对比,音量逐渐增强,突显子君的无助与绝望,表现出子君内心深处的强烈悲痛。
在展开段的末尾,三连音和二八节奏交织进行,这对演唱者来说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节奏控制能力,保持稳健的节拍感。同时,在演唱力度上需逐渐加强,将整曲推向高潮,激动地表现出子君对封建社会的抗拒与对生活的绝望。最后进行渐慢处理,但要注意这里的三连音在进行渐慢时要匀速演唱,不能因为渐慢而失去了旋律的连贯性。
(三)音色与音量的把握
咏叹调《风萧瑟》的音域跨度大,力度多变,因此,在演唱时必须根据情感的起伏来巧妙地调整音色和音量,以确保能够真实地反映子君的心理和情绪。
这首歌曲的开篇,“风萧瑟,叶飘落”贯穿了整首曲子悲凉的情感基调。此段音域较高,但音量保持在中等偏弱(mp),在高音部分的轻唱中,演唱者需依赖气息支撑,找到适宜的弱唱感觉,确保声音轻柔而不虚弱,音线流畅连贯,以表达出子君对人生的无助与哀伤。
在展开段的开头,需呈现急促的语气,音色偏向沉重和阴暗,以突显控诉之情;随后的第二部分,则转向轻柔的音色,更多地采用询问的语气,以展现出疑虑与思索之情。
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音域较高,旋律起伏较大,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充分利用头腔共鸣,音量不断渐强的同时保持音色明亮,以突显子君对人生和命运的抗争。
再现部分,情绪则需要由激烈转为平静,音量逐渐减弱,音色以柔和抒情为主,运用半声演唱来表现子君对生活与感情的思索。
(四)咬字与吐字的把握
歌剧《伤逝》中,主要运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所以在咬字吐字方面更应着重字头,清晰且急促,字腹引长且明亮饱满,字尾归韵。
如《风萧瑟》第一句中的“风萧瑟,叶飘落”中的“风”字,由于“风”为整首作品的首字,对整首歌曲的演唱成功与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注意使舌根保持松弛状态,将字尾自然地归韵到音节“eng”这个元音音节中,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够使“风”字的发音更为准确和清晰,也能为整首歌曲的演唱打下基础。
在演唱“来、彩、在、待、爱为、罪、悔”时,字头都要有力地推出字腹,并将气息往前送归韵,收音靠牙齿,声音避免太过于靠前。演唱“萧、飘、暴、笑、告”时归韵为“ao、iao”,字头要咬得有力,归韵靠向“o”,气息收回的时候将“o”落在唇边,收音要干净等等。
此外,在这首咏叹调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以“o、uo”收韵,例如:落、惑、果、索、过、错等,因此在演唱时则需要气息里收并保持,外口型保持撮状,口腔打开。
结语
《伤逝》作为一部抒情性极强的歌剧,对演唱者的歌唱技巧、情感表达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对咏叹调《风萧瑟》的曲式结构、伴奏织体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探讨了如何通过气息、节奏、力度、音色与音量以及咬字吐字等技巧,最大程度地还原并突显子君的情感转变,以期为演唱者在演绎和诠释子君人物形象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释:
①鲁迅:《伤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续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6.
③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刘琳.歌剧《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D].青岛大学,2020.
[2]郭瑞娜.民族歌剧咏叹调《风萧瑟》的演唱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22.
[3]王慧芳.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以三首作品为例[D].新疆艺术学院,2023.
[4]陶小卫.浅析歌曲《风萧瑟》演唱的情感处理[J].黄河之声,2013(22):24-25.
[5]严锦红.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J].艺术品鉴,2017(22):10-11.
[6]林子逸,刘畅瑞.浅析美声唱法的技巧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 ——以咏叹调《风萧瑟》为例[J].黄河之声,2022(09):121-123.
作者简介:简楚雯,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陈莅菡,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本文通讯作者
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女性主义视角下歌剧<伤逝>中“子君”音乐形象塑造》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XKT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