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三产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弹性、灵活性与重构

2024-06-21廖振威喻佩云李弯弯熊山妹海桓

供应链管理 2024年4期

廖振威 喻佩云 李弯弯 熊山妹 海桓

关键词:供应链弹性;第三产业供应链;供应链灵活性;供应链重构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4)04-0018-10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更是给第三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显现出其管理的不足。面对新的环境条件和市场变化,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应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影响因素。第三产业供应链面临的挑战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需求预测不准确、客户期望日益提高、技术的更新和改变、全球经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等。第三产业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因素有自然灾害、供应商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政策风险等。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显示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供应链的可重构性代表了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普遍需求,对于维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供应链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有效的供应链可重构性对消费者和供应商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有积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竞争力做出重大贡献。在过去研究中,已开始关注第三产业供应链管理的相关问题,如第三产业供应链安全保障策略、供应链长度与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等。然而,目前依然存在一定的研究缺口,例如,以实证的方式,探索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供应链管理效果,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文以我国第三产业为背景,对供应链弹性、灵活性和重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第三产业的探索性的供应链管理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有效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讨论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灵活性和供应链重构之间的三角关系。试图挖掘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逻辑关系,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为企业实现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理论模型

(一)理论基础

本项研究基础建立在动态能力理论之上,推崇企业适应变动环境、驱动创新以及重组内部流程的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中,这种动态能力具体化为供应链弹性(SCR)、供应链灵活性(SCF)以及供应链重构(SCC)。这三种能力捕捉了企业在应对市场波动和管理风险方面的表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供应链的动态性。同时,这种理解与动态能力理论中的动态适应,创新和重构能力相吻合。此外,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供应链的弹性、灵活性和重构能力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成功的核心元素。整体而言,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解供应链弹性、灵度和重构如何影响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模型构成

1.供应链弹性及其构成要素

供应链弹性是指供应链在保持其整体功能的同时适应、恢复和应对各种中断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供应链弹性是指组织、供应链对干扰和不确定性的反应,与企业绩效的改善有关。Al-Naimi等学者将供应链弹性概念化为企业的动态能力。本研究中使用的供应链弹性的定义植根于弹性作为系统内一种相互关联的安排的理念,它意味着在中断后恢复的能力,从而以成本效益高且及时的方式保持供应和/或市场地位的连续性。这包括SCR1:适应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变化;SCR2:为供应链中断提供快速响应;SCR3:为供应链做好准备,以应对中断带来的财务后果;SCR4:确保供应链在中断后能够过渡到一个新的、更理想的状态;SCR5:在中断期间保持对结构和功能的控制。通过培养供应链弹性,企业可以减轻中断和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并更好地适应动态的市场环境。

2.供应链灵活性及其构成要素

供应链灵活性定义为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高效、适应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和环境挑战的能力。这种灵活性允许组织将物品的采购从一个供应商切换到另一个供应商,更改供应商订单的数量,并使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将产品交付给客户(SCF1-3)。此外,供应链的灵活性确保了生产能力足以满足需求的增加,加班或临时工可以应对短期需求波动,而且由于设置成本相对较低,大多数供应商可以少量生产(SCF4-6)。通过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组织可以通过跨多个职能部门高效执行决策来降低供应链风险并提高整体绩效。

3.供应链重构及其构成要素

供应链重构是指组织应用主动和被动的系统资源和流程重组策略来管理供应链中的风险,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减轻风险,并在效率和弹性之间实现最佳平衡。本研究将供应链重构定义为企业调整和修改其资源、流程和结构以在动态市场环境中保持效率和有效性的过程。包括SCC1:根据动态环境调整资源和流程;SCC2:成功地重新配置供应链资源,以生产新的、有价值的资产;SCC3:有效地整合和组合现有资源,形成供应链内的新型组合;SCC4:进行资源重组,以更好地与供应链中的产品市场领域保持一致;SCC5:重组资源基础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

总之,供应链弹性是指在中断发生后从中断中恢复的能力,供应链重构是指在预期或响应变化时进行重组,而供应链灵活性是指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持续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能力。每个概念都提出了管理和加强供应链能力、应对不确定性和提高绩效的不同策略。概念和概念相对应的测量项目之间的区别的描述如上所述。因此,在本研究中,供应链弹性是通过集合(SCR1-SCR5)计算的,它代表了企业的供应链弹性。完整模型中的供应链灵活性是通过总和(SCF1-CF5)计算的,代表了第三产业企业的供应链灵活性。供应链重构是按集合(SCC1-SCC6)计算的,代表服务企业的供应链重构。

(三)研究假设

在确定了供应链三角模型的架构及其相关衡量因素的可测指标体系后,结合以往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在第三产业中,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重构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增强供应链弹性能够有效地推动供应链的重构,使其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假设二:在第三产业中,供应链灵活性对供应链重构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和灵活应对能力越强,其供应链重构的能力也越强。假设三:在第三产业中,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灵活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表明强大的供应链弹性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使之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综上所述,得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重构的三角模型

(四)变量及测量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为结构方程模型(SEM),遵循相关要求涉及调查问卷。变量分别为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灵活性、供应链重构。为确保信度与效度,首先,本研究的量表全部采用自国际权威文献,各维度的测量问题曾在国际期刊中多次引用,并结合本文目的,加以修改,据此搜集数据;其次,本研究的变量概念界定及测量方法均采自于国际上的权威文献;再次,研究团队将国际期刊的相关量表翻译成中文,并对专业人士进行访谈,在启动实地阶段之前,该调查由三位精通调查研究和供应链研究的教授进行了预测试,用以评估问卷措辞是否恰当,根据访谈结果对问卷进行反复校正和修订;最后,问卷正式定稿,向受被测试者派发问卷。

本研究数据系通过对我国第三产业中高层级管理层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这些中高层级管理人员被要求判断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问卷的具体问题时根据以往文献构建的相关项目总结的,为了衡量研究的结构,使用了一份结构化的问卷。结构项目改编自国际上已经使用过的量表,供应链弹性由5个指标项组成;供应链灵活性由5个索引项组成;供应链重构由6个索引项组成。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被测试的人员分别依据自身企业的供应链弹性、灵活性及供应链重构等各方面的客观表现,对问卷中的每个问题选择相应的答案选项。

(五)描述性统计

表1 样本特征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数据分析单元是组织。研究人群包括中国大陆各第三产业的中层及以上管理层。本研究使用在线调查收集数据。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使用微信和问卷星将问卷分享给中国第三产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本研究采取了预防措施(职位、受访者IP地址和回复时间),以避免同一受访者或同一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出多次回复。问卷样本被删除的原则如下:(a)受访者不是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b)受访者来自同一家公司,(c)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调查,(d)受访者选择或填写的行业非第三产业,(e)受访者的回答全部选择一类选项。例如,全部选强烈同意。参与这项调查完全是自愿的,这项研究收集了每个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书。本次调研总共收集了426份问卷,剔除行业不相关及无效问卷223份,得到了203名中国第三产业中高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完整有效数据,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所收集的数据符合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软件的最小推荐样本量。由于必须回答所有调查项目,因此数据集没有缺失值。根据统计分析方法(即结构方程建模)的要求对数据进行过滤,本研究只在数据文件中保留了与分析相关的变量,并删除了其他不相关的变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手动过滤。在上述测量的基础上,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此外,原始数据由三个研究变量组成,即供应链弹性作为自变量,供应链灵活性作为第一因变量,供应链重构作为因变量。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SCC:供应链重构;SCF:供应链灵活性;SCR:供应链弹性。

对样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表明,性别分布与中国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性别分布一致。性别分布显示64.5%为男性,35.5%为女性。大多数人(52.7%)年龄在26-35岁之间,其次是年龄在35-45岁之间的28.6%。年龄在46-55岁之间的人占13.3%,18-24岁以下、56-65岁或65岁以上的人更少。被调查者的最高年龄百分比为26-35岁(52.7%)。这种年龄特征很可能是由中级管理者引起的,一般而言,从本科毕业,需再经过几年后才成了第三产业的中级管理者,如教育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所示(例如,46.3%的受访者拥有学士学位)。关于企业类型和规模的分布。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行业占多数,占27.6%,其次是卫生和社会工作(14.8%)、批发和零售贸易(14.8%)。代表性最低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1%。33%的公司员工少于50人,其次是50-99人(19.7%)和300-1000人(13.8%)。规模较大的公司较少,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变量所有维度项目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综上,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较为可靠,具备科学性,可用于统计分析。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信度分析

本研究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研究中选取的变量(如表2所示)具有较高的信度。在测量模型中,供应链重构、供应链灵活性和供应链弹性的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均大于0.5,且指标可靠性也达到了阈值,这证明了数据的可靠性的同时,也印证了赋予的量表的准确性。

表3 测量模型评估结果

注:SCC:供应链重构;SCF:供应链灵活性;SCR:供应链弹性。

(二)效度分析

表4提供了供应链重构、供应链灵活性和供应链弹性之间的判别效度(Heterotrait-Monotrait Ratio,以下简称“HTMT”)。HTMT是一种检验潜在变量之间歧态有效性的指标。

在本研究获得数据中显示,供应链重构和供应链灵活性之间的HTMT值为0.874,供应链弹性和供应链重构的HTMT为0.914,供应链弹性和供应链灵活性的HTMT为0.823。这些均低于0.95的阈值,说明这三个潜在变量在统计学上是区别明显的。虽然这三个变量都与供应链相关,但它们所代表的具体概念是不同的。其中,供应链重构描述的是企业对供应链结构进行调整或改造的程度,供应链灵活性描述的是供应链在面对市场和环境变化时能够有效适应和应对的能力,供应链弹性则是供应链在遭遇破坏时恢复正常运营的能力。三者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是可以区分的。

综上,表4主要揭示了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灵活性和供应链重构三个潜在变量在统计数据上的区分度,从而验证了这三个概念在本研究中的独立性和互相区别。

表4 HTMT标准

注:SCC:供应链重构;SCF:供应链灵活性;SCR:供应链弹性。

(三)结构模型拟合

结构模型拟合度良好(如表5所示),各研究路径的方差通货膨胀系数(VIF)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研究变量的R2值介于0.542和0.760之间,这显示了模型的解释力较强,能好的解读变量间的关联。

表5 结构模型评估结果

注:SCC:供应链重构;SCF:供应链灵活性;SCR:供应链弹性。

此外,结构模型的结果需要对依赖结构进行大量的样本内预测。就关系而言,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灵活性是正关系(0.736),供应链灵活性与供应链重构是正关系,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重构也是正关系(0.585)。更具体地说,R2值在0.542和0.760之间,表明解释力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如图2所示)。所有指标和变量都通过了测量模型评估过程,并满足了所有经验法则。

图2 供应链重构三角模型的结果。注:SCR:供应链弹性;SCF:供应链灵活性;SCC:供应链重构。

(四)假设检验

根据提出的假设进行假设检验后,得出供应链弹性对于供应链灵活性及供应链重构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如表5所示),验证了假设一和假设三。同样,供应链灵活性对供应链重构也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从而验证了假设二。

综上,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与预期假设相吻合,且研究数据稳定可靠(如表2和表3所示)。因此,第三产业的供应链弹性、灵活性及重构在改善和优化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中国第三产业为背景,构建了一个供应链重构的三角动力模型,探索了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灵活性和供应链重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种不可预测中断面前,研究结果揭示了这三个供应链管理因素的紧密交织和互相影响关系,需要第三产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新思考。一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从第三产业的角度看,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重构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具有弹性的供应链更能有效地应对各种不可预测的干扰和挑战,包括市场波动、客户需求变化等。能在破坏后尽快恢复正常运营,为企业在中断之后重构供应链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在第三产业中,供应链灵活性对供应链重构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快速变化,灵活性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竞争优势。

另外,研究结果表明加强上述三个变量的一个方面可以间接改善其他方面。在第三产业中,供应链灵活性又显著的被供应链弹性影响,供应链弹性相对于供应链灵活性可能会对供应链重构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因此,在面对第三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时,管理者应该加强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灵活性以及供应链重构的三重管理;在供应链中断的实际发生之前,管理者应摈弃,只关注于单方面的供应链防御准备的策略;另外,管理者在面对企业供应链中断发生之前,应该着重考虑供应链弹性和灵活性的建构,且如果在二选一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供应链弹性的建构,特别是当供应链中断的征兆已经较为明显时及正在发生的过程之中。总体而言,供应链弹性和灵活性的增强有助于供应链的快速重构,从而有助于企业有效适应动荡的市场变化,并有效缓解干扰。

在具体运用上,企业首先应剖析自身的供应链弹性,透过内部资源和流程的优化,以调整和提高供应响应速度和恢复力量。随后,通过增强供应链灵活性,可以更高效地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市场动荡和环境挑战。基于强大的供应链弹性和灵活性,企业可以进行有效的供应链重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降低风险,并在效率和弹性之间实现最佳平衡。具体的实施策略可能会因行业、公司规模、目标市场和供应链特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供应链策略时,需要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供应链的弹性、供应链灵活性和供应链可重构性,从而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对第三产业中供应链重构模型的构建和理解探讨出了一条新的思路,但这一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数据多源于中国大陆的第三产业环境,这使得研究结果或许无法直接应用于其他地区或文化环境,因此其普适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研究构建的模型中,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灵活性和供应链重构这三个变量的关联性得以清晰展现,然而这三个变量中的每个具体的因素如何引发供应链管理效果的变化,其间的具体影响机制尚未得到详尽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希望可以针对以下五点建议进行深入探讨:①扩大调查样本和地域范围:适当增加数据样本的量和多样性,尝试获取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据,以提高研究模型的普适性和有效性。②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对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灵活性和供应链重构的各个具体构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详细解析这些因素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供应链管理,并试图揭示他们之间真正的作用机制。③结合新技术进行行业案例研究: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对于理解应用本模型的潜力和限制是十分有帮助的,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事件之后,新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④研究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实施和评估: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并建立评估效果的方法,从而对供应链管理提供更为实际的参考和对于本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⑤从长期角度进行研究:往往供应链的变革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产生影响,因此,从长期角度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出更为深刻的洞见。

参考文献:

[1] AL N M,FAISAL M N,SOBH R,et al.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reconfiguration:an empirical study in an emerging economy[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1,34(6):1722-1745.

[2] NIKOOKAR E,YANADORI Y.Forming post COVID Supply chains:does supply chain managers social network affect resil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22,52(7):538-566.

[3] BAG S,RAHINANM S.The role of capabilities in shaping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enhancing circular economy-target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21,28(1):162-178.

[4] AMBULKAR S,BLACKHURST J,GRAWE S.Firms resilience to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scal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5,33-34(1):111-122.

[5] WIELAND A,WALLENBURG M C.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al competencies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a relational 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2013,43(4):300-320.

[6] WONGCWY,LIRNTC,YANGC,et al.Supply chain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pays:an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0,226:107610.

[7]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1-23.

[8] PONOMAROV S Y,HOLCOMB M C.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20(1):124-143.

[9] SWAFFORD P M,GHOSH S,MURTHY N.The antecedents of supply chain agility of a firm:scale development and model testing[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24(2):170-188.

[10] NWODU C O,ALI S,PERVAI Z Z,et al.Cooptimization of supply chain reconfiguration and assembly process planning for factoryinabox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22,63:282-294.

[11] CHOWDHURY M M H,QUADDUS M.Supply chain resilience:conceptualiza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 using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7,188:185-204.

[12] GAMMELGAARD B,NOWICKA K.Next genera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impact of cloud computing[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23,28(2):123-135.

[13] GALBRAITH J R.Organization design: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ew[J].Interfaces,1974,4(3):28-36.

[14] RICE J,CANIATO F.Building a secure and resilient supply network[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3,7(5):22-30.

[15] DUBEY R,GUNASEKARAN A,CHILDE S J.Big data analytics capability in supply chain agility: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J].Management decision,2018,57(8):2092-2112.

[16] DANI S,KALAWSKY R,GHADGE A.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present and future sc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management,2012,23(3):313-339.

[17]王海军,谭洁,王天雨.供应链复原力与供应链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动态能力视角[J].管理评论,2018,30(11):223-232.

[18] PONOMAROV S Y,HOLCOMB M C.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20(1):124-143.

[19]刘伟华,张慧,袁超伦.我国生产性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和维护策略[J].供应链管理,2023,4(8):5-19.

[20]陈启斐.供应链长度与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J].科研管理,2023,44(5):122-130.

[21] ZHANG A B H,DUONG L,HARTLEY J L.Circula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bibliometric analysis-based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23,34(3):847-872.

Resilience, Flexibility, and Reconstruc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Chinas Tertiary Industry-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riangular Model

LIAO Zhen-wei1,YU Pei-yun1,2,LI Wan-wan1,3,XIONG Shan-mei4,HAI Hua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Bandar Baru Bangi,Negeri Selangor 43600 Malaysia;

2.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 511363;

3.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izhou,Zhejiang 318000;

4.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 330108)

Abstract: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SCR),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CF), and supply chain reconstruction (SCC) within Chinas tertiary indust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novel triangular structur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lucid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elements. Utiliz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research analyzes how these components synergistically contribute to effec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ased on surveys conducted among middle and high-level managers across various sector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mainland China. Findings indicat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f SCR and SCF on SCC, with SCRs enhancement also notably influencing SCF. These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SCR and SCF for enterprises to adapt to market volatility and mitigate disruptions effectively. This research offers valuable decision support for businesses, aiding them in developing stronger resilience, flexibility, and reconstruction capabilities amidst unpredictable market changes, thereby improv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and reducing risks.

Keywords:supply chain resilience; service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upply chain re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MKS18103),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35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