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低碳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4-06-20刘亚芬刘荣君
刘亚芬 刘荣君
基金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项目“农业产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团队低碳农业发展路径研究”(TDY202304)。
作者简介:刘亚芬(1990—)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
刘荣君(1985—)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的农业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占比较高,但其传统农业经济发展造成的碳排放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也限制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在简要论述低碳农业理论的基础上,对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创新区域农业发展路径,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词:内蒙古;乡村振兴;低碳;农业经济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21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2 文章标识码:A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优势资源逐渐由城镇向乡村倾斜,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质”和“量”的改变[1]。内蒙古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其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与此同时,种植业、畜牧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此背景下,低碳农业成为内蒙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推动区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 低碳农业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一种长远的、综合的、有策略性的发展模式,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农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得以真正落实。在此基础上,“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了以低碳农业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发展。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主动推动技术与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落实高效、低耗、可循环的低碳农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区域农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内蒙古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过程中,围绕“双碳”目标加快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
2.1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内蒙古农业增加值逐年增长,由2012年的1 453.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 653.7亿元,增速全国排名第一[2]。在此期间,内蒙古在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还积极推动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打造了包括中国光碳联盟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赛罕区农业基地、兴安盟扎赉特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在内的多个生态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其中,仅温室增施二氧化碳一项,就能够减少50%~60%的农业用药,每公顷消耗约44.78t,全自治区26.33万公顷设施农业可减少排放量约11 790 000t[3]。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指导下,内蒙古各乡村利用其特有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等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农业经济结构,为内蒙古低碳农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2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个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济总量稳中有升的局面,但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对“双碳”目标达成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2.1生产资源浪费严重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为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其中,水资源浪费问题最为突出。目前,内蒙古各旗并未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进度也较缓慢。
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了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但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未显著提升。生产资源浪费问题限制了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的进度,加快向资源节约型为代表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将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
2.2.2牧场质量显著下降
畜牧业作为内蒙古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2022年产值达1 876.3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70%,增速约为5.7%,同时,牛、羊、猪存栏量还在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内蒙古畜牧业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增加。反观低碳牧业下的生态农场、观光牧场等项目所达成的经济效益却并不明显,牧场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西乌珠穆沁旗为例,该旗拥有内蒙古所有类型的草原,截至2022年底,该旗属草原面积仅为202万公顷,而这一数据在2012年则为229.6万公顷,减少约为12%。在此阶段,西乌珠穆沁旗畜牧业产值由12亿元增长至35.35亿元,这也就意味着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造成区域牧场质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4]。
畜牧业存栏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低碳牧业、生态牧业模式下的牧场承载力并未随之提升,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可用生态空间进一步压缩。目前,内蒙古各旗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农牧民增收需求与低碳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2.3产业链条存在断点
乡村振兴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是一条以深化城乡协同为目标,充分发挥乡村在资源、空间、人力方面的优势,完善低碳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寻求覆盖范围更广、产品类型更丰富的低碳农业发展新路径。内蒙古低碳农业结构单一,该地以粮食、牛羊肉、奶乳、果蔬为主要产品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难以落实“双碳”目标。在产业链构成方面,受传统农业发展理念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低碳农业产业链节点缺失依然存在,低碳农业生产效率偏低,低碳农业附加值因产业链存在断点而难以提升,这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例如,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以生态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相关产品主要为牛羊肉,缺少高附加值的饲料加工、乳制品、生态文旅等产业,难以提升当地农产品附加值。在此情况下,文钟镇农牧民经济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农牧民在无法实现增收预期的情况下,参与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在加快发展低碳农业的背景下,类似文钟镇低碳产业链短、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将导致区域低碳农业发展需要付出较高成本,并且,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来看,单位农业生产总值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偏高,农业产业链在碳循环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路径
内蒙古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产业链不全等问题是当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攻关方向。围绕内蒙古农业现代化转型目标,为针对性解决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现提出以下几条解决路径。
3.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农业提效方案
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通过农业现代化手段在各旗、镇、村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5]。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内蒙古各旗、镇、村需要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梳理,划拨一定面积的永久基本农田,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实现集中连片生产,推动现代农田建设。
首先,空间优化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合理化利用土地空间,如采用立体种植、混合种植等方案,以提高农业产量,并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减少化肥、农药等相关成本投入。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会有效提升农业碳循环效率,这与低碳农业发展目标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有助于推动区域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的同时,还应保证科学的种植密度,避免超过农田承载力,以实现“碳平衡”为最终目标。
其次,节水提效方案。高标准农田的数字化灌溉系统能够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精准配置灌溉方案,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系统可以实时测量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并综合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从而实现精准灌溉。由于数字化灌溉系统成本较高,仅适用于大规模精细化的高标准农田,而小型高标准农田则可以采取滴管、喷灌等节水提效方案。
除以上方案外,还有清洁能源方案、温度控制方案等,这些方案能最大限度减少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乡村振兴战略为低碳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在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逐渐完备。
3.2创新多元化畜牧经济,发展低碳养殖模式
传统农牧业规模化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已经证明了该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发展乡村生态经济的具体要求,内蒙古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畜牧经济多元化发展,发展低碳养殖模式。
3.2.1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传统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是通过增加产能来提高农牧民收入,而生态空间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当原有“碳平衡”被打破时,畜牧业发展将陷入困境。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畜牧业应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利用生态养殖技术打造“绿色牧业”,合理控制畜牧业规模,并通过丰富生态畜牧业产品营销渠道等方式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以“质”换“量”的目标。
低碳养殖技术是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区域农牧业规模占比较大,低碳养殖模式的推广需要较长周期。因此,内蒙古应建立覆盖所有乡村的低碳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低碳养殖技术的推广及落地。
3.2.2探索“云”养殖技术
自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传统畜牧业为基础,农牧民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牛、羊等牲畜的线上认养,即“云”养殖模式。通过采用“云”养殖模式,能够实现订单式养殖,这样做不仅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能逐渐解决农牧业盲目发展导致的生态问题。
3.3延长农业碳循环路径,强化农业主体协同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链条,这也是“碳循环”视域下原有循环路径的重塑。内蒙古农业产业链较短、主体协同性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此情况下,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的方式构建更加密切的主体协同关系,从而提高碳循环效率,降低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量。
3.3.1打造农牧渔林协同发展体系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掌握农业生产中的碳循环路径,通过农牧渔林的生态协同作用,能够实现对碳排放的合理控制[6]。例如,传统农业所产生的秸秆、深加工后的废料等均可以加工为牛、羊等牲畜的饲料;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粪便除了风干后用作燃料外,还可以通过沤肥等工艺制成农作物、林业的优质肥料;渔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塘泥等是天然改良剂。由于主体协同能够丰富农业产业链的构成要素,在实现低碳农业的同时,也能强化农业产业链的韧性,抵御外部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
3.3.2完善区域农业产业链条
内蒙古农业产业链条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即规模化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要远高于传统农业、渔业和林业等,因此,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目标的农业产业链补全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快补全高附加值产业链节点。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低碳农业,首先需要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通过引入乳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等高附加值企业能够在补全产业连接点的同时,提高“碳循环”效率。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传统奶制品生产为例,当地通过打造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园,吸引了多家奶制品企业入驻,并汇集了相对分散的生产力量,实现了奶制品产值的倍增。
第二,推进低碳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低碳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以乡村农业资源为支撑,发展低成本、低污染、高回报的农业旅游经济。内蒙古农业资源特色明显且民族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这为该区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研学等项目创造了良好条件。例如,大石寨子镇以林果产业为依托,打造了“林果+旅游”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带动了乡村民宿、农家乐等发展,使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得以显著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产业链条的完善具有区域差异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旗、镇、乡的农业优势。同时,在完善区域农业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应科学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农业。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内蒙古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低碳理念下的农业现代化转型则强调了以生态为基础的创新发展模式。内蒙古应坚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落实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巴宥雅.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探寻[J].农业经济,2022(11):7-9.
[2]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16)[2023-12-19].https://www.nmg.gov.cn/tjsj/sjfb/tjsj/tjgb/202303/t20230316_2274533.html?dzb=true&wd=&eqid=c14db45f00033a9100000003648731d3.
[3]发展内蒙古富碳农业,促进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EB/OL].(2021-01-29)[2023-12-27].http://www.mongolnet.com.cn/shehui/r-2693.html.
[4]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N/OL].2022-09-13[2023-10-19].https://www.nmg.gov.cn/ztzl/xyesdjgxsd/dmbj/202209/t20220913_2131389.html?slb=true.
[5]于法稳,林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22(02):24-32.
[6]谢立勇,杨育蓉,赵洪亮,等.“双碳”战略背景下农业与农村减排技术路径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04):527-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