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2024-06-20侯峰
侯峰
作者简介:侯 峰(1976—),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摘要:滨州市通过加快和规范集群化发展,整合优势资源,规范集群发展;良性循环发展,推动差异生产;打造龙头项目,突出重点示范;生产提档升级,注重亩均产出;提倡科学管理,树立战略思维,培育发展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富有生机活力、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17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F276 文章标识码:A
滨州市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重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园区化、集聚化、产业化、集中化,培育发展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富有生机活力、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加快促进滨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 滨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滨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典型案例
滨州市博兴县兴福镇厨具产业拥有山东金佰特商用厨具有限公司、山东京都厨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控制部件,金佰特已经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商用厨具核心控制件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厨具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钢板批发市场的发展,钢板市场又催生了钢板产业的形成,通过不断地融合,最终形成原料、产品、市场互动发展,上下游衔接紧密、要素齐备的产业集群[1]。
滨州市无棣县网具加工产业落户高新区,是产业聚集发展的典型,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无棣县网具加工特色产业不断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由原来的“零、散、小”作坊式生产不断向企业化转变。已形成拔丝、织网、定型、封网、成网的渔具生产全产业链,在全国网具产业中独树一帜,同时还带动了网漂加工、劳动力装卸、物流、电子商务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渔网产业的效益。目前,无棣县拥有渔网加工企业100余家,从业人数2万余人,拥有各类机器4 400余台/套,拉丝生产线92条,PA生产线共41条,PE生产线51条。2022年,无棣县成网(包括拖网、网箱、流刺网等)产值54.94亿元;浮球板、网绳、网机等配置制造业产值3.48亿元;物流、贸易等相关服务业年产值0.89亿元,其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非洲等15个国家和9个地区,全年网具产业总产值达68亿元,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1.2滨州市特色产业集群的机遇与挑战
1.2.1滨州市特色产业集群迎来的发展机遇
滨州市发展乡镇特色产业集群,立足产业基础,突出特色品质,体现出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具有良好产业基础。滨州市的特色产业多数分布在乡镇,由当地早期的乡镇企业和个体户繁衍发展而来,多以中小企业为基础,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产业扎根基层产业,根植当地特色。产业集群与当地特定的社会环境、资源、文化等因素紧密相扣,与当地市场深度契合,特色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基础雄厚。例如,博兴县兴福镇的厨具特色产业就是在当地历史悠久的铁皮制品传统工艺基础上形成的特色产业。三是产业聚集园区,效益明显。通过打造产业聚集园区,滨州市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产业聚集促进了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显著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这种聚集效应不仅促进了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地区经济的整体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1.2.2滨州市特色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
一是缺少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无棣县的渔网产业发展中缺乏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导致整个产业缺乏方向性和领导力,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整合。同时,该产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也稍显薄弱。由于缺乏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很多生产企业只能以代加工的方式生存,无法享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
二是技术创新和人才缺乏。无棣县的渔网产业还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没有市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质量检测机构,导致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步伐缓慢。此外,熟悉财务、销售、电商、外贸等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这直接影响了产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生产规模的扩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性策略,比如通过引进或培养龙头企业来引导产业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及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对关键人才的培训和引进[2]。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渔网产业克服现有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滨州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2.1突出优势资源整合,引领集群发展
2.1.1顶层设计
加强统筹规划,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按照“核心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布局,制定适宜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创新集群协同发展机制,推进要素资源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促进特色、错位、联动发展,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一是要全面客观反映创新创业环境、产业集聚程度、土地投资强度等具有专业指向性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二是要激发主体活力,建立健全乡镇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在客观、公正考核评价的基础上,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乡镇科学发展观、干部考核、企业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要压实责任,促使政府、党员领导干部、集群管理层和入驻企业经营者提高重视程度,真正做到全员认识到位、上下部署到位、联动沟通到位、政策落实到位[3]。
2.1.2强化支撑
强化扶持政策,发挥生产要素的保障作用。一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及山东省出台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现行扶持政策,加大对乡镇一级引导资金和政策驱动的投入力度,在体制机制、创新创业、特色发展、资源要素、激励政策等方面实现最大化,推动特色产业经济健康发展、转型发展。二要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提升行动方案,可以优先选择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市(县区)开展改革试点,选择特色产业基础好的乡镇作为集群化发展的示范镇。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程度分类施策,在强镇提质增效、在大镇加速突破、在软镇跨越发展;将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等理念贯穿乡镇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过程,更好发挥示范带动引领辐射作用。三要加大外界资本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统筹现有渠道资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专项基金、以奖代补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特色产业,吸引企业形成集聚效应。不断创新特色产业投入的融资方式,鼓励以众筹模式、“互联网+”投资扶持特色产业。
2.1.3链式发展
引导产业进入园区,发挥配套联动的互惠作用。乡镇特色产业集群要注重与高新区、经开区的产业配套联动,主动承接高新区提升改造剥离的企业,积极承载新兴中小企业,使得乡镇的基础产业和高新区主导产业相配套,中小企业和高新区骨干企业相配套。围绕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伸完善产业全链条,以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原则,现有园区以存量资源化为主,适度扩建,重点开发闲置厂房,规范租赁管理,引导现有企业转型、产业集聚;新建园区以增量优化为目标,从源头上把控,重点引进产业契合度高、纳税能力强,可成群、批量引进,推动快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4]。
2.2实施差异生产策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2.2.1产业集聚,发挥集群化的契合作用
产业集群化是乡镇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优势。坚持产业集群化,集群产业化目标,整合乡镇供地政策,破解土地瓶颈,实现集中使用,积极推动规划、国土、住建、招商等政策集聚,探索推进环保、安监等区域性评价,引导特色产业连片成带一体发展,集群化发展,鼓励引进专业的经理人团队,实现产业集聚、管理集中。鼓励企业抱团提升技术,共同挖掘市场,鼓励特色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融媒体加强宣传报道,特色产业集群和外界充分互动,吸引有特色的新企业不断加盟入驻集群,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2.2.2错位发展,发挥差异化的补位作用
突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发展实际和产业现状,立足全市产业发展“一盘棋”,企业落户政策“一条杠”,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分工,着眼于协作配合,互为补位、互有补充、互相支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努力实现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
2.3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强化示范带动
2.3.1以项目为抓手,发挥龙头项目的示范作用
项目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擎。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是滨州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必须以项目为抓手,做优做强主导产业。资金、土地、政策随着项目走,动员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想办法突破“卡脖子”问题,以更大力度招项目、建项目、抓项目。因此,在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产业集群都要培育若干带动性强、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积极优化项目评选体系,筛选出一批符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在集群中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优质项目,这是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
2.3.2以考核为手段,发挥指标评价的筛选作用
要想发掘招引优质的龙头带动项目,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考虑从规划符合性、服务创新性、实施紧迫性、方案合理性、实施有效性等维度作为切入点。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四新经济”“四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从项目的工艺技术、装备的先进性、技术的成熟性以及支撑基础等方面入手,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创新和提质增效带来变革。项目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实力,从而延长产业链,带动上下游,激发产业集群效益。从产品市场前景入手,填补乡镇特色产业集群链条断点,解决布局空白和薄弱环节的通病。从投资强度、内容与规模、经济收益是否符合“亩均效益”产出的综合指标评价方面,论证项目资源市场化配置效果和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保督察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充分考虑项目在集群落户后的资源代价、排放总量等因素。在项目前期就应当考虑投资方的资金实力、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项目的潜在风险等因素,确保项目能够开工落实并尽早融入集群产生带动作用[5]。
2.4优化产业提档升级,增强产出效益
2.4.1集约带动
围绕做强做大产业,化解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形成竞争力强、配套完善、成长速度快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完善集群内环境持续改善机制,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重点突出集群本身和集群内入驻企业“亩均效益”产出等体现要素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强度的设计考核。
2.4.2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引资促进机制,通过全员招聘、雇员制等市场化机制,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证照分离”等营商制度改革,对贡献大的项目降低投资运营成本。发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精准方式,瞄准高质量发展,聚焦特色产业,通过重点引进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达到改造特色产业升级的目的。借鉴江苏园区共建模式,探索乡镇特色产业集群联合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的新机制。
2.4.3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依托创新平台、创新主体达到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突出特色产业集群的研发功能,通过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和管理服务机制,推动更多集群入驻企业在研发创新上加大投入,在乡镇特色产业集群中挖掘和培育“独角兽”企业。
3 结束语
滨州市在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创新驱动和技术提升,同时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链内的协同和资源共享,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综上所述,滨州市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为滨州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苏小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滨州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45-46+53.
[2]李硕雅.新旧动能转换视角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滨州市为例[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9(05):27-28.
[3]李金华.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分布及其培育策略[J].改革,2020(03):98-110.
[4]田颖,田增瑞,韩阳,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立是否促进区域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9,37(05):817-825+844.
[5]李硕雅.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探析——以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新西部,2020(08):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