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研究

2024-06-20张雪菲

中国新通信 2024年6期
关键词:课外环境课程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高速发展,衍生出大量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学习模式。本文旨在研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推动公共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分析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学习模式的应用现状,并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关键字:互联网;公共课程;学习模式

在5G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高校学习模式的改革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进而全方位地改革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的生态系统,使得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思维的改革不断发展和更新。在此背景下,深入讨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依托互联网进行教育发展的模式。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设施。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接收,形成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将移动设备应用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学习模式中,将传统高校公共学习模式与移动互联网学习模式相结合,进而激发高校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学习地点与学习时间的限制,激发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兴趣。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存在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公共课程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全体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进行必修和选修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文化类公共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外语、数学等;其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思想道德修养等。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必修课,是全校大学生必须学习完成的课程。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新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将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公共课程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的全新的学习模式,旨在通过互联网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学生学习时长持续性的问题

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有所区别,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主体变为学生。与教师相比,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更快也更容易,因此,当学习模式发生改变时,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移动互联网终端实现自主学习的模式。但大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高校公共课程系统学习的规划和时间安排。另外,与传统课堂相比,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缺少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完全需要依靠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效果最佳,而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学习效果相对较差。起初,学生对新的学习模式充满好奇与新鲜感,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学生则陆续出现倦怠的表现。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学生可能也在利用手机终端进行网络游戏、观看短视频等其他活动。最终,这可能导致学生未能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作用,未能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影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效果。

(二)教师应用移动终端效果差异性的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对教师适应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的能力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可能在工作思想上未能正确认识到在移动互联教学模式下,高校公共课程的学习价值和优势。而一些年龄较大或对移动互联网设备应用不熟练的教师,缺乏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他们不愿意利用现有互联网平台中的高校公共课程相关教学资源,未能利用手机终端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在互联网模式下对学生产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反馈。但相对年轻的教师则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持积极态度,他们课前准备大量视频与文字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助力课程教学过程,减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性活动,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应该引导和帮助那些尚未完全掌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师,让他们体验移动互联网环境带来的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而更为积极主动地推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教学与学习模式。

(三)课外教学被忽略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中讲授的内容为课内教学。通常,教师能在课堂内按照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高效、认真地完成教学内容。然而,由于高校公共课程的学时限制,很多丰富的教学内容无法完全在课堂上展示。在缺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中,教师往往仅能在课程结束时将更多的教学资源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分享给学生,缺少动态视频的生动性,因此学生在课外教学展开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互联网环境下课外教学效果较差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方面,授课教师可能对课外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仅仅关注课堂教学内容而忽视了课外教学环节。此外,学生对课外教学的忽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仅仅依靠教师口头的作业布置,缺少对课外教学环节的督促与检查,是学生容易忽略高校公共课程课外教学的环境因素。外部因素方面,缺乏一个易于传播课外教学内容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教师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环境中的APP来发布高校公共课程课外教学资源,那么教学资源的种类将不仅限于传统的文字与图片,还可以包括网络视频与视频直播。这种方式可以突破传统课外教学资料的滞后性,因为网络视频的传播速度更快,从观看角度来说,比文章和图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网络直播具有实时性与互动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在直播中掌握信息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的形式与主播进行实时互动,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外教学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

(一)构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优势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甚至部分同学拥有多部手机,这为构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除了具备传统课程的基本属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还具有突破固定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在学习模式上打破了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限制。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公共课程,因为公共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少,课堂内很难做到内容的深入拓展。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进入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并且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公共课程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例如高校公共课程中的文化类课程属于基础公共课程,学生可以在前往食堂与宿舍的路上,以及等候公交车时可以进行课程观看。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将整块时间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复习。

(二)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

与传统课堂相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与自身的兴趣点,选择和调整公共课程的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有效扩展高校公共课程的课题教学内容。这样形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满足高校公共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与课程时长的基础上,学生选择学习方向与学习地点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三)构建交互式学习模式

传统课堂的交互模式经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交互模式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与局限性。教师提问是自上而下的询问形式,而学生在课堂内回答问题的时间和人数都是有限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交互式学习模式打破了阶级性与局限性。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中,提升了学生的交互权益。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和弹幕的形式在课堂上向课程教师提出建议或希望,比如希望教师重点讲解当前知识点或对当前内容进行提问。这样教师能够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疑问,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的疑问。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提问不会打扰教师正常授课,也不会影响教师的授课逻辑性与整体性。当代学生普遍有社恐属性,会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进行公开发言,特别是在课堂上。而利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交互性,可以弱化学生的社恐属性,并给教师选择回答时间的权利。如果需要进行公开解答,则教师可以调整教学进度,在教师认为恰当的时间进行解答,减少对正常教学环境的影响。而当教师遇到学生提出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时,则可根据教学时间进行灵活调整。这样能够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可以利用手机端的微信和QQ等软件实现双向沟通与互动,形成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闭环,构建师生交流的无障碍平台。

(四)构建即时高效的学习模式

由于高校公共课程的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时间与次数相对有限,因此在课后学生遇到问题与疑惑时,可以利用手机端的社交软件(如微信和QQ等)及时与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沟通与探讨,形成即时与高效的沟通模式。此种沟通模式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移动互联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树立价值导向

在高校公共课程中引入移动互联网学习模式具有诸多便利,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通过手机进行公共课程学习的优势与弊端。利用手机进行公共课程学习具有两面性,手机终端的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不良影响。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手机终端除了具备学习功能外,还兼具聊天、游戏等娱乐和休闲的功能,容易让学生在利用手机终端进行学习的同时进行娱乐活动。过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使学生对手机产生使用依赖,严重情况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甚至出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况。因此,在利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树立移动手机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习惯。

(二)丰富学习内容

互联网环境下具有国内外优秀的移动学习资源。在高校公共课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将丰富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移动终端的科技发展远超出作为通信工具的作用,而形成了具有综合性、交互性的移动设备。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互联网的资源多样性优势逐渐展现。例如,可以直接在课堂中播放和讲解中国大学慕课、腾讯课堂、人民网等互联网资源,真正地将互联网资源应用到高校公共课堂学习过程中。同时,可以制定多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库,通过多资源与多模块的形式,为学生制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资源库,真正做到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学习模式。

(三)构建便捷性移动学习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环境下手机终端的便捷性,减少学生因为学习地点与学习时间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并且建立合理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在移动平台上完成的学习时长、课程签到次数、作业完成情况、课题回答问题等情况进行量化评定,让学生能够通过相关量化数据掌握自身学习情况,实现学习情况的透明化,成绩评分的公平化。其优势是强化优秀学生积极参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以数据形式督促自控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此外,具有量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进行课程成绩评定。

四、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是信息化时代进程的必然趋势。作为全新的移动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其改变了传统高校公共课程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方法灵活、教师与学生交互性强、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并且在授课时间上充分满足了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模式的需求。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参与高校公共课程学习模式具有便捷、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作者单位:张雪菲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5-04-29.

[3]张兴旺,黄晓斌.数字图书馆跨媒体检索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14,35(3):37-39.

[4]赵靖岩,胡振波.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1):92-95.

[5]喻小继.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个性化教学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11):53-56.

猜你喜欢

课外环境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小满课外班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的“课外老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