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加强师范生职业道德培育的优化策略

2024-06-19康文婷

电脑迷 2024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辅导员

康文婷

【摘  要】 随着社会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环境的多元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需求和压力,同时也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对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坚持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制订科学的培养内容;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创建班级文化;结合现实与虚拟环境,保持合理的培养阈限等有效措施。以期达成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赢局面,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贡献力量之目标。

【关键词】 辅导员;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影响。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教师职业道德面临诸多挑战,预示着师范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亟待改革与创新。作为高校基层管理者及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与学生紧密相连,在师范生职业精神培育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目前学者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发挥在师范生职业精神培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课程与教学层面。因此,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拟从坚持导员导向、制订科学内容,采用虚实结合、维持合理阈限等方面管窥辅导员加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优化策略。以期开拓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赢的新局面。

一、坚持正确导向,制订科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地高校管理者已经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开设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教师必须认识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差异,同一专业的学生在不同时间段、遇到不同机遇与挑战时,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高校需要拓展师德课程的培养途径,为师德意识提供多维支撑。这需要基层管理者和辅导员因情况而异,灵活应对。

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其中一部分学生在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方面存在不足,可能沉迷于网络或在接受媒体舆论时缺乏判断力,容易受到误导。如果完全让大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受到知识水平和社交圈的限制,师范生在师德教育中可能收获甚微,还可能出现思想极端化倾向,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因此,辅导员在师范生师德培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管理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他们的专业要求不亚于学科课程的教师,并且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为实现这一目标,辅导员需要引导并精心策划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班级主题活动,这些班级活动的开展并非随心所欲,必须在辅导员的引导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师德内容,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连贯性和深远意义。班级主题活动包括以月份或年份为单位的大型项目,旨在解决学生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例如实施“养浩然正气,做最美教师”的个体发展计划。同时,还包括以周或天为周期的小型活动,例如主题为“主动沟通”的班会。这些班级活动中的“大项目”可以看作是学科课程中的教学单元,而每个“大项目”下的一系列“活动”则类似于单元中的多个课时。这种安排为辅导员在师范生师德教育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教育路径。然而,辅导员主导的班级活动计划与学科教学计划之间存在一个关键的区别。与学科教学计划通常遵循教材中预设的框架不同,班级活动在实施上更具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辅导员可以灵活调整或替换某些活动。例如,在初步推进“最美教师”建设工作时,辅导员应将焦点置于班级内部的具体问题上,并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积累经验和丰富资源,这样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参与策划、组织、实施、反馈和改进一系列“大项目”。实际上,班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往往能为辅导员提供更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二、同创班级文化,激发群体交往

有时候,生动的故事往往比空洞的道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换言之,道理不如故事,抽象的概念不如真实的经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在关注德育问题时,应该成为策划和实施师德活动的得力助手,确保这些问题在活动中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从而促进师范生的品德发展。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识别待发展的问题还是设计具体的活动,都应该紧密围绕师范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展开。如果缺乏丰富、深刻且真实的生活经历,这些问题将失去发展的意义,相关活动也将失去教育的意义,可能会变成形式化的说教和模仿,甚至可能产生反教育效果,导致学生的麻木接受和被动塑造。因此,辅导员要深度开发群体交往空间,激发群体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选择发展问题,才能充分考虑师范生的深层次成长体验,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尊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的获取方式日趋多元化,教育内容的更新亦不断加速。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也在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占据主体地位,学生是客体;但在信息化社会的浪潮下,学生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渐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因此,若辅导员在师范生师德教育工作中仍坚持“我说你听”“我说你做”的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亟待转变。辅导员作为师范生师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变革的必然性,并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需要强调的是,辅导员与中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有所不同,他们的工作往往面向一个专业的学生群体或一个年级的学生群体。如果辅导员局限于激发个别学生的力量,即便投入很大的精力,也难以应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应当站在更高的视角,以班级、年级乃至专业的层面来审视和开展工作。他们的工作重点不再是简单地针对个体,而是需要直接面向整个学生群体,通过激发群体内的互动与交流,推动师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李伟胜教授认为:“文化,是一群人共享的生活观念及其外显的标识,更是其日常化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这群人的交往方式。”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动员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教室与校园环境,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环境的布置,包括桌椅的摆放,都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工作。其次,培养团队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辅导员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交往状况,全面把握班级的文化生态,这包括以班干部为核心的正式群体以及以兴趣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体。通过评选先进典型,引导学生追求卓越。最后,重点关注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将他们纳入班级的整体发展框架中,组建学生合作小组,形成充满活力的小团队。这样的班级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能为师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采用虚实结合,维持合理阈限

虚实结合的教育方法,是指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现代的在线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辅导员既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师范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又能利用在线平台,为师范生提供更加广泛、便捷的学习资源和服务。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既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又能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覆盖面。

在网络环境中,辅导员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如“学习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为师范生搭建一个方便、即时的交流与学习空间,提供专题讨论的便利,以促进学生对师德建设的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发布有关优秀案例和实践经验,使师范生能够通过互动分析和讨论,深入领会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和要求。此外,网络开放课程为师范生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学习资源,有助于他们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在实体环境下,辅导员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座谈和研讨等形式,与师范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引导他们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形成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举例而言,通过组织辩论赛,师范生可以在激烈的讨论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沟通技巧;通过红色主题剧本杀,师范生自行编写剧本、角色扮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和道德观念;通过主题演讲和经典共读活动,有助于师范生提升自我表达和深度思考能力。同时,理论研讨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鼓励师范生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此外,组织师范生参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实习、志愿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在推进师德工作时,辅导员们必须警惕过度依赖各种现实虚拟平台引发学生的反感。课堂调查显示,师范生对思想政治活动的接受度尚待提升,这引发了辅导员的深思:为什么思想政治活动中所蕴含的正确道理未能赢得师范生的普遍喜爱?学生的反馈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即过度的强调与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广告在学习、工作、生活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当广告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公共场所时,虽然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但过度的曝光也可能引发人们的抵触和厌倦情绪。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样存在,可称之为“感觉阈限”,它是衡量感受性的重要指标,表示感觉器官所能感知到的刺激强度的临界点,当刺激强度超出或低于这一阈限时,效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推进师德工作时,辅导员应注重平衡,避免过度强调和重复,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喜爱度。以师范生的德育内容为例,师范生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德育学习任务,还需学习如何指导中小学的德育工作。

另外,大学教材与中小学教材或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高的内容重复率。这种重复若超出合理范围,可能因宣传强度过大而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宣传效果。尽管在某些特定情境,学者认为意识形态纷扰之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以形成主流声音显得尤为重要,但应避免将这种强化宣传作为常态。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既是学生学习生活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他们分享私人生活的场所。过度依赖这些平台进行宣传,可能会使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给人造成无处遁形的感觉。因此,在推进师范生师德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应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并需以审慎的态度把握实施的时机、力度和频率,确保维持在一个合理的阈值之内。

四、结语

作为高校基层管理者和思政教育的重要推动者,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日常互动,在师范生职业道德培育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基于对师范生教育现状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辅导员的视角出发,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一是要加强辅导员的引导作用,科学制定培养内容;二是要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塑造班级文化;三是要结合现实与虚拟环境,合理设置培养阈限。在实施这些策略时,辅导员应避免受到个人知识结构的限制,避免以真理传播者的身份自居,而将学生视为缺乏知识的群体,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悖。相反,辅导员应以谦虚、开放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寻真理和智慧。

同时,实施虚实结合的策略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确保线上线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平衡不同师范生之间的需求和差异、如何应对技术故障和网络安全问题等,这些都是辅导员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应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邵焕荣. 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调查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5):162-165.

[2] 毛乃佳,卢文倩. 师范专业大四女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研究:基于X师范大学的调查[J]. 当代教师教育,2011,4(04):72-77.

[3] 李伟胜. 班级管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4] 孙来斌,张留财. “科学灌输”三要素:受众参与、柔性方法、合理阈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4-8.

猜你喜欢

师范生辅导员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