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研学的融合

2024-06-19李艳跃

电脑迷 2024年4期
关键词:研学文明生态

李艳跃

【摘  要】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地理研学活动如同一座桥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地理学习活动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文章以乡土地理为背景,以“南调河研学”课程设计为例,通过研学地的选择、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任务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多个环节的设计,最终实现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地理研学;南调河研学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地理学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地理课程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初中地理(人教版)教学安排涵盖了“森林”“湿地”“海洋”等三大重要生态系统的学习,以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三大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学习,还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流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定义为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主旨,以产业协调发展为知识载体,关注当前需求与自然发展,并思考未来发展走向与人类权益的新型教育理念。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地理研学的融合

(一)基于生态文明教育设计地理研学活动,目标明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生态文明教育还是初中地理学科学习,学生通过生活和实践中的感受与参与更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地理研学活动就像一座桥梁,较好地连接了生态文明教育和地理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实现地理研学活动中的“学中研”和“研中学”呢?首先,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地理研学课程应同时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确保目标设定符合指导思想,为后续的任务设置、成果展示和评价方式等学习活动提供导向作用。

(二)通过地理研学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真实

在地理研学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借助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识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教师引领和跨学科学习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意识不再仅仅是口头上的“关心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通过生活实践感受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走近生活、了解环境,从而思考在实践中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初中生应该具备哪些环境友好的行为。

三、生态文明教育下的“南调河研学”课程设计

(一)研学地的选择

南调河位于湛江市坡头区旧城区结合部,是一条海叉河,全长5.4公里。由于历史原因,河道淤泥沉积,岸线破损不全,岸边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城市景观。为改善这一状况,湛江市坡头区委、区政府展开了对南调河的综合整治工作。通过修建滨海岸线,整治南调河黑臭水体,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旨在将南调河打造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坡头城区与乡村,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在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学生通过教室北面的窗户就能欣赏南调河水清景美的景观。然而,针对某班学生的简单调查发现,学生对南调河的了解非常有限(两个班共94人,只有16人知道南调河的名字,只有10人了解南调河的过去,只有14人偶尔去南调河散步)。尽管如此,学生却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南调河的信息,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南调河“呼唤着”在坡头长大的孩子们去了解它的历史,亲身体验它的现状,并积极参与到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中。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在学生完成了八年级上册关于中国的气候、河流的学习后组织学生进行研学。前期地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基本特征以及河流的价值等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

学生能力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常规课程学习和综合实践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自行分组、任务分配、资料查询,以及制作PPT等实践能力。

学生情感基础:学生喜欢亲近大自然的天性和对了解家乡的渴望,助推了学生在情感上想要了解南调河、研究南调河的意愿。

(三)课程目标

设计研学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同时认真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课程设计需兼顾安全性和地理性,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密切相关,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制订如下目标:

1. 能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南调河绿道体验”的调查问卷设计并完成调查,结合对河长的电话访问,了解居民眼中的南调河的历史状况和对南调河绿道的利用情况。(地理实践力)

2. 对南调河绿道进行实地考察,对沿岸土壤采样,设计土壤检测实验;观察和查询沿岸乔木树种等,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坡头区的植被和土壤特征并能说明原因。(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3. 对南调河绿道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拦河入海的水闸,并分析水闸的作用;观察并拍照河流沿岸的湿地、水鸟等;观察并记录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情况,探究南调河治理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感受家乡的变化,并尝试对南调河绿道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综合分析)

4. 对南调河的水质进行检查观察,捡拾水中和沿岸区域的白色垃圾,及时向对应河段的河长反馈问题,参与环境保护。(地理实践力)

5. 利用信息技术、美术、语文、生物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完成研学汇报展示活动。

6. 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对家乡的情感,增强家乡建设的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团队协作、调查研究、语言表达等能力,提高创造力,逐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形成勇于创新、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

(四)课程设计

1. 课程计划:如表1,“南调河研学”活动计划。

2. 活动方法:访问调查、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地理实验等。

3. 课程成果:研学课程的最终成果应包含“南调河的历史和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南调河周边土地利用示意图”“南调河主要植物名牌设计展”“南调河的整治对城乡的影响及南调河保护宣传单”“南调河自然环境介绍微课”“南调河的宣传视频”等。

(五)活动过程

以下展示“任务一:南调河的过去我调查”的任务单:

子活动1:研学动员,前期准备

【活动目标】了解基于政府文件关于研究点的介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电访内容设计,培养提出问题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此次研学的地点;补充部分课外知识,辅助研学开展;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学生活动】针对研学任务,设立组长、副组长、土壤考察员、植物考察员、水质考察员、土地利用考察员、摄影师、环保员(兼职安全员)等角色(根据班级人数增减人数)。小组将就“南调河历史和利用调查问卷”问题设计展开讨论,并准备访问河长的提问。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结合后续任务单继续分配任务。

【物资准备】遮阳伞、手机、相机、驱蚊水、笔、饮用水、少量糖果或巧克力、研学单、测量土壤酸碱度工具包(土壤采样工具、一次性水杯、土壤测试纸)。

子活动2:调查汇报,研讨内容

【活动目标】借助调查问卷和电话访问,了解坡头居民对南调河历史的认知以及对南调河现在的利用情况;学生依据调查汇报结果和南调河的介绍,提出自己想要实地考察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实地考察具体内容。

【教师活动】指导和班助各个小组完成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资料工作。

【学生活动1】每一个小组到本校的两个班做问卷调查的说明,获得两个班同学的支持。可以发放纸质问卷,也可以发放电子问卷(问卷星等);借助EXCEL表格统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并作出简单分析。

【学生活动2】网络查询南调河河长电话,通过电话访问河长,同时询问家长、亲戚和周边的邻居,收集过去的南调河的“样子”;

【收获与困惑】学生记录参与研学活动中的感受,包括收获和困惑。

(六)课程评价

1. 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学习评价反馈,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研学参与过程评价”主要针对每位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研学展示活动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研学成果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对活动方案的评价和反思

教师将针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研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研学任务单上学生的困惑、思考等情况,结合两个评价量表,对整体活动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必要的审视和调整。

四、课程设计亮点

(一)人地协调观

地理意识和对乡土的情感连接人们的传统文化遗产和地方的独特性。本课程以家乡河流南调河的变迁为背景,设计了“南调河的过去我调查、南调河的现在我感受、南调河的未来我参与”的三大主要活动,旨在结合乡土地理学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乡建设。通过探索家乡的发展变化,学生能深刻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从而在实践中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任务驱动实践

本课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配有具体任务,学生有自由度对任务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学生将任务作为指引,进行地理研学,个人和团队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尽可能提高活动的效率。

(三)跨学科学习

本次活动中,学生将参与整理调查问卷、介绍主要植物、制作南调河宣传片等任务,这些任务需要学生整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同时结合信息技术、生物、语文、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

(四)教学评一体化

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涵盖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个方面,旨在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并对研学方案进行评价。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结果之间的连接,提供有效的反馈,并促进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 (2022-03-25),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535.htm.

[2] 张妍. 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以“探广西林业现状,思生态发展之路”主题研学为例[J]. 广西教育,2023,(23):43-47.

[3] 李秀彬. 家园·旅途·远方[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5.

猜你喜欢

研学文明生态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