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视域下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机制研究

2024-06-19钱云

电脑迷 2024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

钱云

【摘  要】 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辅导员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各种职业压力,可能导致职业倦怠。文章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和形成,探讨了相关的应对机制,旨在有效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

【关键词】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辅导员;职业倦怠

一、“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概述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最初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提出,核心理念在于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了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动态适应关系,强调了职业的匹配性和符合度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该理论适用于解决在职人员的生涯困惑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核心要素包括个人与工作的匹配度,即个人是否具备必要的技能和满足工作要求,这一维度决定了组织满意度,即组织或单位对个人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个人的需求和期望也是适配度的关键因素,个人是否满足于所从事的职业,并能获得相应的支持系统,这一维度决定了个人满意度。通过调节个人需求、个人技能、支持系统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动态适应,个人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职业规划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帮助职场人士解决职业发展中的难题。因此,将该理论引入辅导员职业规划问题中,有助于辅导员客观、理性地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调整个人与工作动态关系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一)日常事务琐碎,缺乏职业成就感

辅导员在高等学校中担任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从工作职责来看,辅导员的任务十分繁重,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的方方面面,需要关注细节,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与指导。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外,辅导员还需要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处理各种工作上的联系和协调事宜,大量琐碎的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往往使他们陷入对日常事务的沉迷,难以将视线转向更重要的事务规划和个人长远发展。由于晋升途径不明确,缺乏清晰的长期规划,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高压工作下,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此外,辅导员的工作成果通常难以通过绩效考核等具体指标进行量化。当职业成就感无法得到满足时,也更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辅导员个人职业的发展。

(二)学生群体多样性,工作内容复杂性

高校学生来自各地,背景、家庭、经历各异,辅导员因此面临着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这是职业压力的根源。一般而言,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数量通常超过1∶200的比例,针对如此多样化的学生群体,辅导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他们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人际关系和心理状况等。由于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辅导员不能采用单一的工作方法,也不能陷入形式主义,需要因材施教、开拓创新,不断更新工作方法。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学生而言,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就业抉择困难以及有心理问题等情况的学生,辅导员更需要加强关注和帮助,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谈心谈话,持续关注他们的情况。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要求辅导员必须身兼多职和具备全面的工作能力,若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轻重缓急,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辅导员身心俱疲,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经常应对突发事件,容易产生心理焦虑

学校对辅导员提出了24小时待命的要求,特别是对有住校和值班任务的辅导员而言,他们需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回应学生需求,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各类心理问题,以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明确的界定,经常需要在半夜或凌晨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包括疾病送医、报警纠纷、电信诈骗、宿舍偷窃、夜不归宿、饮酒晚归和宿舍冲突等。这种工作压力使辅导员难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能导致焦虑、不安和疲劳,甚至是抑郁等心理状态。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之一,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大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出色的处置应变能力,才能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最终理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

(一)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辅导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缺乏成长性和成就感,长期下来很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这种状态表现为对工作的消极、厌倦和排斥的心态,一旦辅导员陷入职业倦怠,将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也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法实现自身在工作中的价值。这进一步削弱了在职业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加重了职业倦怠的程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如果辅导员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长期被动性的工作将导致辅导员的职业成长速度缓慢,进一步破坏其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二)影响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职业倦怠状态下从事学生工作往往表现为被动性和应付性,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采用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和模式难以应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生群体,导致在学生工作中不够深入、不够贴近、不够全面和不够细致。辅导员可能面对来自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和问题,但却未必具备充沛的精力和经验来妥善处理。作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辅导员需要同时满足学校的要求,当学生需求与学校要求相冲突时,往往会引发学生及家长的不理解、抱怨和误解,这也给辅导员带来了心理压力和职业挑战。处理学生问题时,涉及思想政治、人际关系、学业困难、就业挑战、班风学风建设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辅导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价值观。然而,辅导员在职业倦怠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无法满足工作要求,也无法彻底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根源性问题,因此可能导致学生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对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影响辅导员的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平衡

辅导员由于职业倦怠而产生的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长期处于高压和伏案的工作状态下,辅导员往往会出现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炎等职业病。同时,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头疼、失眠、情绪低落、免疫力低下、抑郁症和焦虑症等不良状态,对辅导员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辅导员需要长期住校值班和夜间紧急处理学生纠纷,尤其对已婚已育的辅导员而言,这可能导致无法兼顾家庭,进而引发家庭成员的不理解,甚至引发矛盾和争吵。长此以往,身心俱疲,影响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平衡,使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中。

四、“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机制

(一)梳理个人需求,调整职业发展定位

当人们在梳理个人在职业上的需求时,往往与职业价值观密切相关,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通常在选择一份职业时,可以将个人需求归纳为内在物质、内在精神、外在物质以及外在精神四大类型,涵盖了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各类要素。

内在物质方面,例如收入待遇、稳定性、未来发展、升迁机会、休闲时间、健康状况和未来生活保障等;内在精神方面包括成就感、兴趣一致性、压力大小和情绪状态等。外在物质方面,如陪伴家人、家庭经济利益、社会资源获取等;外在精神方面,如父母期望、家人支持、社会声望和地位等。

每个人对职业的期待和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辅导员在权衡不同类型需求时,应重新审视自身和外部世界,科学评估自己在职业上的期待和需求是否可以实现,以及应该通过哪种职业或方式得到满足。当然,没有一种职业可以完全满足所有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势必要对职业期待进行优先级排序,抓重点、放次要,优先满足非常重视的因素,然后再考虑其他的次要因素,这也有助于辅导员在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时避免出现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和脱离实际的情况。不同的职业需求最终指引着辅导员走向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如升任领导岗位、调往行政部门、继续扎根一线、转任教师岗、跳槽转行以及个人创业等。无论选择何种发展方向,都需要辅导员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多维度发展,多角度思考,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

(二)丰富工作技能,提升处理学生工作的效能

个体技能是职业胜任的关键所在,当职业倦怠出现时,需要考虑个体技能是否能支撑当前岗位职责的情况。例如,岗位要求可能过多,责任较大,而辅导员凭借有限的经验和履历无法完全胜任;很多涉及学生方面的工作烦琐复杂,时间紧、任务重,辅导员可能产生畏难心理,心理压力过大,无法解决一系列的工作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并有的放矢地提高个人技能。

在立足于本职工作的同时,辅导员应坚持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加速成长步伐,转变为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要求。同时,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执行力,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主动了解学生情况,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谈心谈话,帮助学生积极调整情绪和状态。特别是针对特殊困难学生,要主动关心、密切跟踪,阶段性帮扶,做好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同时要密切和家长保持联系,形成家校合力,助力学生更好地成才成长。

在个人身心健康方面,辅导员要提升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积极进行自我疏导。身体是工作的基础,应加强体育锻炼,多参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愉悦身心,保持健康体格,放松紧绷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好地应对心理焦虑。职业中的厌倦、疲惫和压力都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学会正确认识并勇于面对负面情绪,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寻找职业中的动力和激情。只有不断提升情绪管理、自我调节和健康管理的能力,才能确保有一个健康体魄和精神面貌来保障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持续。

(三)构建增强系统,完善人才队伍的建设体系

学校需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对辅导员成长的关注,建立良性、有序的晋升通道,为广大一线辅导员提供相关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要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建设高效便捷的网络工作平台,优化学生事务管理的方式方法。此外,要完善对辅导员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绩效考核机制,全面定量相关工作成果,并对承担住校值班等工作的辅导员给予一定激励。学校应重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发展,定期开展座谈会,倾听一线辅导员的工作难点和内心诉求,设立面向教师端的心理辅导机构,及时疏导辅导员等教师在工作中累积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此外,还可开展相关心理、安全、医护等方面的健康讲座及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通过构建全面的增强系统,提升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并正向激励辅导员自身的工作激情。

(四)明确工作要求,积极建立沟通渠道

当工作要求难以满足时,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提升个人能力、调整自我期望和降低职业预期等方式来适应工作,而调整工作要求的路径往往被忽视。实际上,调整工作要求并非难事,可以通过建立向上沟通的渠道来解决。面对不合理的工作任务或要求,辅导员应该主动提出问题,积极与领导沟通,说明利弊,并积极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工作方法,争取工作主动权。只有积极向上沟通,汲取他人经验,才能获得积极的反馈,在工作开展中积累优秀经验和做法,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结语

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辅导员应从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形成,需要认识到任何工作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并有效运用“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的理念和实践。通过梳理个人需求、丰富工作技能、构建增强系统和明确工作要求等多种方式,平衡好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学会将职业倦怠转化为不断前进和成长的动力,从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孟勇.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01):69-71.

[2] 丁敢真,廖梅杰.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以浙江师范大学辅导员调查为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02):112-116.

[3] 梅娇.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2007(03):473-476.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