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2024-06-19李兆吉
李兆吉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形成和价值观念确立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德育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品质的塑造,还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文章深入分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旨在找到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全面的道德素养。将传统德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探索符合当代小学生特点的德育教学方法,可以为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德育;实效性;立德树人;心理健康
小学阶段是知识传授和塑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其道德观念的引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德育教学的理念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小学德育教学的首要理念是“立德树人”,旨在通过德育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的道德素质。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涉及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如诚信、尊重、责任感等,同时也包括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塑造,如环保意识、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这样的德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德育教学应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即在德育教学中实现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德育不仅是传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要结合智育,通过情境教学、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理解道德的内涵。同时,体育和艺术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劳动教育更是重要的德育内容,通过参与劳动,学生能学会尊重劳动并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勤劳节俭的品质。
(三)引导与激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采取引导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力。德育教学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灌输和规则强调上,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建设。教师应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行为的价值,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追求。此外,德育教学还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这种富有激励性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二、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更容易通过具体的事例和亲身体验来理解道德教育。然而,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德育知识显得抽象且难以理解,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具体、直观的道德教育体验,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内容缺乏认同感,从而在德育课程中表现出被动、抵触甚至叛逆的态度。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影响德育教学的有效性,还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内化德育教学的内容,德育教学的目标因此难以实现。
(二)德育智育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和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德育的重要性,这种片面追求学术成就的趋势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忽视。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缺乏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学生德育缺乏家庭的支持。同时,在学校中,一些教师在德育中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生活与道德实践的结合,导致德育教学只是形式主义的应付,难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种德育与智育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新媒体负面信息的不良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在小学生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这一现象虽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影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判断能力有限,难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是非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新媒体平台上的负面信息和不良行为的引导。例如,一些学生模仿网络上的消费行为,给网络主播刷礼物,造成不合理的高额消费,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消费观念,还导致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价值的认知出现偏差。新媒体环境下的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德育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方法
(一)教师注意言谈举止,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在无形中树立了道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重要引导。因此,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德育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丰富教师的德育知识结构是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不断学习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道德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内容,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德育教育研讨会、专业培训、研究活动等,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道德教育能力。
其次,提高教师德育工作能力同样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德育元素的融入,通过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实践道德行为。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感共鸣能力,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处理学生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最后,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传播者,更应致力于自身品德的修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社会责任等方式,教师不仅能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还能在实践中积累教育经验,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二)强化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心理动向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启蒙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尚在成长中,因此教师在德育教学中需采取更为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应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和接受能力,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进行德育教学;对思维敏捷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其次,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通过设置具有道德冲突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判断,然后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还能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最后,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能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道德困惑,从而进行更为针对性地教学。
例如,教师在每周的德育课上,为学生选择一部与成长有关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还带有深刻的道德教育内涵。首先,在观影前,教师简要介绍电影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播放这部电影,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共鸣,思考电影中的道德抉择。观看电影结束后,教师应当组织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对电影中人物行为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电影中的道德问题,并与他们分享相关的真实案例,加深他们对道德观念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本次德育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享受电影的乐趣,还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家校合作,促进家校共育
首先,教师可以定期召开班级会议,以建立有效的教师和家长沟通渠道。这些会议不仅可以讨论德育的目标,还能分享德育的最新发展,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德育计划,积极参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与教师共同制订家庭德育计划。教师可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例如一起阅读道德故事、讨论其中的道德问题,或一起参加义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参与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其次,家访是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方法。通过定期进行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成长情况和家庭教育的特点。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教学。
最后,亲子活动能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学校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增强。通过这些活动,家庭可以更好地参与学校的德育,增强对德育的关注度,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道德素养。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实现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名为“道德小卫士”的项目,邀请家长参与项目的策划并听取家长的意见。接下来,教师与家长一起制订项目的详细计划,决定每个月选择一个道德主题,如诚实、友善、守承诺等,然后在课堂上和家庭中展开相关活动。学校提供教材和教案,家长则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道德教育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道德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家长则与孩子一起阅读相关的道德故事,讨论其中的道德问题,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道德原则。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道德素质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他们在不同道德方面的表现。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通过这个项目,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学到道德知识,还在家庭中得到家长的指导。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将封闭式德育工作转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参观社会机构、参与公益活动、访问社区等,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多样性,学生将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情况,构建起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的互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让他们与老年人交流并了解尊老爱幼的重要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更加深入。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体验,让他们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来培养道德情操。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亲自帮助他人,能深刻地影响他们的道德成长。
为了确保德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建立德育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和适当的奖惩机制,帮助学生形成自觉行动的习惯,使德育更加规范化。例如,教师可以与社区协商,确定参与社区清洁活动的日期和地点,并将活动信息传达给学生和家长。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并分享相关的道德故事或事例。活动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一同前往社区清洁活动的现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的内容,如尊重环境、珍惜资源、关心社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展示他们的成果,巩固所学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学生的成果展示活动,促进家校共育。
四、结语
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材施教、家校合作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都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以上方法,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实践道德原则,从而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钟泽彪. 浅析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7):77.
[2] 王朝霞. 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 课程教育研究,2020(04):78-79.
[3] 陈志合. 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探究[J]. 家长,2019(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