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如何更新再造

2024-06-19何爱国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与时俱进、开放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让中华民族有了文化主体和文化生命,成为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的载体,成为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对人类解决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中华文明更新再造,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赖于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创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4)03-0016-12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今天,我们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新环境,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两个结合”为指南,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理应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理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新再造。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并非对立,二者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密切结合的对象,只有做到这个密切结合才能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做好“第二个结合”的根本方法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追求、国家治理理念、主体精神担当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 [2]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是相通的,二者“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反对走个人本位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国家发展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理念,“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责任担当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观念、“敢于斗争”“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无疑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转化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能够让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理想、价值与形式,二者既高度契合,又互相成就,二者的会通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共同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现代性呈现,造就了一个新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性文化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文化主体、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基因与文明特性、文化传承与创新、文明多样性、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概念与文化理论作了深刻的阐述和科学的把握,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如儒家主张“天下为公”“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道家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墨家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相爱,交相利”“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等等,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一脉相承,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长期探索和积极实践,何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究竟应该如何结合才能相互成就?根本实践路径就是“守正创新”。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其次,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最大政治和时代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社会观、生态观、辩证法等可以契合融通的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国家和人民的现实需求仍然相对适合的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资鉴和启迪的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面,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和高度融合。

二、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与文化生命

文化主体,指的是文化的创造者持续创新而形成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文化主体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生命力所在,是文化自信的来源,是文化认同的依托,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基础。有了文化主体的存在,历史文化就能够得到自觉的反省淘洗和传承转化,历史文化才是真正割不断的。缺乏文化主体,民族没有凝聚性,国家没有认同性,文明没有灵魂,人民没有精神力量,“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上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绵延不绝的文化生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持续得以更新发展,从古到今对域外先进文化持续加以吸收,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体。有了中华文化主体,“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持续创造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主体构成,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学的猛烈冲击下受到严峻考验,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西学的合理成分,尤其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顽韧地延续下来,是因为主体性始终存在,这个主体性不是想象的,而是历史地形成的,是一个客观性的存在。诚如葛兆光所言,从文化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它作为“中国”这个“国家”的基础,是相对清晰和稳定的,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相对清晰的同一性,由此中国成为“实际的共同体”,而非“想象的共同体”[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主体,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其于文化基因传递、治国理政资鉴、道德修养培育、核心价值观滋养、精神文明构建、民族国家认同诸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现代的,亦是中国的,既具有世界现代文明的共性,是人类现代文明宝贵财富,又具有中华文明的个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的呈现,延续了中华文化主体性。

三、成为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

文化自信极为重要,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民族凝聚、社会团结、国家富强的精神力量来源,因为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与民族前途和命运、国家安全、民族精神独立自主和人民精神信仰向何处去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5]。文化自信是历史自信自觉的源泉,是文化自立自强的基础,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提条件。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缺乏文化自信,就会产生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就会犯“软骨病”,精神上立不起来,就不可能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发展就会缺乏精神动力,现代化就会迷失方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精神上独立自主,文化上自立自强,毫无疑问要牢固树立和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表现,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的历史辉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力量。中华文化是绵延不断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成为中国人潜移默化、日用而不觉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体。牢固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是牢固树立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也就是牢固树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信,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具备无比磅礴的精神力量。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严重不足,恰如孙中山所言,经过义和团运动之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因为信仰外国,所以把中国的旧东西都不要,事事都要仿效外国,只要听到说外国有的东西,我们便要去学,便要拿来实行[7]。近代中国人何以如此严重丧失了文化自信呢?钱穆认为,近代以来,我们祖国对外受尽了种种屈辱和压迫,对内又受尽了种种祸乱和灾难,才使大家对祖国的文化和历史,逐渐发生了怀疑而遂加忽视的[8]。这种文化自信的大规模丧失是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受到挫折的时期,追求现代化不成功而集体焦虑的一种表现,要等到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文化自信才会逐渐恢复,文化认同才会逐渐增强[9]。创新源于自信,文化创新源于文化自信,失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失去了对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文化创新,乃至一切领域、一切事情创新的自信,总觉得自己“万事不如人”,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很值得我们树立高度自信的。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无比强大的凝聚力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主体出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充实亦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底蕴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与时俱进的文化,主张在现实世界安身立命,通过改造现实世界来寻求生命意义,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性和根本精神。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总纲”“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态度”“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意涵是由《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提出的,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10]。楼宇烈则认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11]。姜义华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语怪、力、乱、神”,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延续。所以,中国人一直把人的现实生活、实际交往放在整个学术体系的核心位置[12]。无论是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是主张“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都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身显著特性和跨越时代的重要意义。

文化繁荣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更要落实在独特的民族文化事业、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文化强国建设要以“两个结合”为指南,大力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标识(如十三经、二十四史、十通、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中华文明优良风俗习惯传承(如礼乐文化、节庆文化、缅怀文化、服饰文化、乡土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里的精髓,把中国历史上、中华大地上、博物馆里、诗词古书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红色文化遗产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的精华挖掘出来,把它们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起来。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是真正落实文化自信自觉、建设文化强国的切实举措。

四、成为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缺乏民族认同,民族没有凝聚力,缺乏国家认同,国家没有向心力,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根基都在文化认同,因为文化是民族与国家的灵魂所在,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民族是文化之骨骼,二者同根同源,无可划分[8]。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都是靠长期文化实践而形成的,缺乏文化认同作根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则只是水中花、镜中月而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3]129。缺乏历史文化深层次认同的民族与国家,并不是真正巩固的民族与国家,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很容易分崩离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是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生命体,因而是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国家认同的基础、主体和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大一统”“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万世开太平”,具有强有力的统一性和包容性,是维系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国家长期统一的文化基础,是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发展的精神动力。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厚基础和丰富泉源,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中国的国家认同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就是站不住脚的。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精神认同的信仰之基和价值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中国人民长期磨合而形成的崇高的人文精神,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是中国人民精神认同的价值之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五、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化基因的载体

文化基因是文化生命体的内在组成,是文化主体性存在的证明,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依据,是历史的产物,无历史则无文化,故文化基因亦可称之为历史基因或历史文化基因。一个民族的历史,就等于一个人的记忆。人不能失掉记忆,等于一个民族不能失掉他们的历史。亡国先亡其历史,历史亡了,这个国家也快没有了。要破坏一个民族,先得破坏他们的历史。只要历史还在,纵在千辛万苦中,这个民族还能奋斗,还能复兴[8]。任何一个文化主体必有它的文化基因存在,只要这个文化主体生生不息,它的文化基因就必然代代相传,因为文化基因是内在于一个民族历史之中的,历史和文化基因也是割裂不断的,除非这个文化创造的主体即民族本身不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主体性创造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表现形式,根植于中华民族漫长的精神生活实践之中,创新于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民的伟大文化创造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长期延续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从未中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自强不息”“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始终发挥着深层次影响,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辉煌,造就了光耀千古的汉唐盛世,打造了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了伟大的原创性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迅猛冲击,遭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灭顶之灾,但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始终存在,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之后,最终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进而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何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来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则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滋养,具有跨越时代的不朽价值。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修养的基础、生命意义的来源、文化认同的共识、民族凝聚的力量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14]71。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来源,肯定不是简单地移植外来的价值观,更不是随便想象几个抽象的名词,而是“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4]75。今天我们的价值观仍然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形或无形的影响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些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转化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罗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如“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些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13]215-216,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特别指出其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论述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六、成为中华文明同世界各种文明平等互鉴的主体

文明是人类生活的样式,是人类社会自我“人文化成”的产物,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伟大创造。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主体性创造的产物,故文明必然是变动不居的、多姿多彩的,传统文明是丰富多样的,现代文明也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既不存在单一的文明,也不存在普世的文明,有史以来文明的多元共存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各种文明必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学会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一切文明主体都应该是平等的,各种文明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互学互鉴,坚决反对文明单一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反对否定文明客观存在的历史文化虚无主义。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原生性的、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构成,是中华民族“可大可久”的文明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涵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创造和文明创新,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包含在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反对孤立封闭,不断吸收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加以消化和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体系,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不守旧,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的文化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儒学发挥主导作用,但并不独尊,而是儒墨相融、儒道互补、儒表法里、儒释相通、三教合流、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创造的产物,其创新性日新月异、持续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自我创新的真实写照。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距今五千多年以前,我国已开启中华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古国”时代。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16]。中华文化先后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文化、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考据学)、晚清公羊学与新公羊学等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先后吸收西方各种文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最后在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之中,更新再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上历史事实足证中华文明是世界五大原生性的第一代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明[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深刻洞见,有助于启发整个人类文明解决面临的深刻的世界性难题,有助于启发我们自己解决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一些战略问题和现实困境,有助于为发展中国家探求新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来作为解决世界难题、解决治国理政难题、解决道德建设难题的重要启示,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树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现代价值,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其世界意义在于“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17],这些论述为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路径。

七、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和文化主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进而推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华文化主体性进行传承再造,有助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从而深入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人民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力量源泉,有助于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依据,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人类解决全球性难题提供中国智慧,有助于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更新再造,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南,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要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重要指引,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对古今中外的文化文明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和创新发展。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国外文化研究的学科壁垒,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契合之处,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进行全面认识、整体理解和深入阐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特点。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冰冷的历史、无生机的文物、僵化的教条和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作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和文化主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治国理政、人文化成、公平正义、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思维与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繁荣文化、活跃经济、推动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4]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

[7]孙中山.三民主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8]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9]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0]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1]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2]姜义华.中华文明三论:中华文明的经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4]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5]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

[16]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成都:天地出版社,2023.

[1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How to Update and Rebuild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Value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HE Aiguo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ontinuity and constant innovation. It is not only progressive and adaptable to changing time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openness and innovation. These qualities make it invaluab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ignificant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new era.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ot only aids in the loc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but also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and lifeblood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people'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vehicle through which the cultural genes of the Chinese are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the spiritual force that fosters a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Chinese various ethnic groups. Moreover, it is the central compon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t facilitates exchanges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 worldwide, offering insights that may assist in addressing global issues. To update and rebuild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Marxism with the exceptional a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should be coupled with the active assimilation of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other civilizations. Ultimately, the focus should be on the preservation, adapt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earch on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ng Marxism with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邓   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后现代转向与全球现代化理论的反思”,项目编号:22JJD770025。

作者简介:何爱国(1970—),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