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关系
2024-06-19张青卫田淑淑
张青卫 田淑淑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自主探索形成的,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的“创新版”。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来把握其丰富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在发展中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性的问题,更是实践性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只是简单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是继承与创新的集合体;中国式现代化以物的现代化为手段,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体现了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而且有利于增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信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唯物辩证法;一般规律;人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4)03-0039-13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为了走向现代化,世界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自主探索形成的,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的“创新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作了全面系统论述,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指南。当前,对于以哲学的思维,特别是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其科学内涵,更能够坚定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从名称和内涵上都凸显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是其普遍性的一面;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就是其特殊性的一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在发展中既考虑了普遍的发展规律,又充分发挥了本国独特的特点,从而在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中取得了巨大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
不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世界其他模式的现代化都绕不开“现代化”这个核心词。中国式现代化只是世界现代化模式中的一种,其最终追求仍然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俨然具有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按照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世界现代化的发展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西方现代化是在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从而实现生产力巨大解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其现代化过程展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球化的过程,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在这两对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发展的。为了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我们不仅注重提高生产效率,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构优化。同时,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找到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等特征都是现代化的典型特征,离开这些就不能叫现代化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是接轨的,必然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工业化”始终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指标。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把握住了工业化这个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从零到有”,独立自主地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继而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智能化发展和科技创新为依托,推动了新型工业化的成功转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生活的重要标识。我国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化的进展,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发展,至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迈出重大步伐。同时,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在有效发挥政府管理职能,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必须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带动经济的发展。我国充分肯定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做到了协调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必然包括对民主和法治的追求,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能够稳步推进的重要法宝,是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继承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成就,也会面临世界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公平问题、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我国以不同形态不同程度地展现出来,都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尽管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但其发展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2]。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来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普遍性的同时,各个国家的现代化也各有其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5个“中国特色”均基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因素。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一开始就有着双重使命:它既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致力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在摆脱屈辱寻求自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使命。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经历了从经济落后到逐步繁荣再到腾飞发展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未来团结奋斗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全人类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自利性、排他性和掠夺性。中国式现代化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全世界的合作共赢,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4]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生成逻辑。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史可谓是同一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一部中国近代救亡图强的复兴史,也是一部中国被迫走向世界、艰难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是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党的主导和人民主体的统一。党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在立足于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有比较有鉴别地吸收他国先进经验,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从价值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秉承着人民至上的原则。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现代化的中心目的,坚持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5]。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独特的基本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广泛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独特创造,形成了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独特做法,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10条“独特经验”①。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经验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的独特国情、历史状况和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6]。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这个统一不仅仅是二者处于一个共同体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二者能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时,应该综合考虑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不能仅局限于其中一方面,要在两者的统一中去把握它。普遍的一般总是寓于特殊的个别之中,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时,我们不能脱离其特殊性来看其普遍性,特殊性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称为“中国式”的深刻原因。如果不在特殊性中考察其普遍性,那我们所理解和把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而是现代化的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在“中国式”而不是在“现代化”,强调的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如果我们离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而单纯地讲普遍性,那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同时,我们要讲的特殊一定是普遍中的特殊,普遍性才是个体事物的根据和基础,根本和实体[7]。现代化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民族,它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概念,有一个世界性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是拿本国现在的水平同过去的水平相比,而是同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8]。所以,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先了解和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在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中,不跟随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在世界历史中实现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不保持和弘扬自身的民族特色,不寻求自身的特殊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普遍性,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也是没有希望的。
二、从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既涉及理论构建又具有高度实践性的问题。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践行。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成功;空有理论而不进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永远只能是一个设想。所以,必须从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理论作指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中国式现代化的胜利,从本质上讲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更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0]。但马克思主义并非教条,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1]118。指导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是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虽然现代化思想开始于西方,但是中国在长期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逐步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理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理论有过探索,但总体上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现代化理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2],后来又提出了“国防现代化”。经过周恩来等其他领导人的补充阐发和完善,形成党的“四个现代化”思想。邓小平在“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与“四个现代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思想,还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1]163。此外,邓小平还提出“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江泽民在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并就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进行了阐述,特别强调“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13]。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历任中央领导人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概念,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并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中国特色、根本要求、重大原则和发展战略进行了集中系统的论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拓展必须在实践中进行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4]。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理论总结,更需要在实践中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百年奋斗,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建设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之中,它的形成经历了4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奠定了现代化的根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现代化打下了物质和制度基础。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第四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措施,推进变革性实践,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0],而是在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创新版。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是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15]。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靠的就是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伟大的奋斗精神是刻在每个中华儿女基因里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全体中华儿女一步步奋斗出来的。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实践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任何离开群众力量的运动都终将走向失败,纵观近代以来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凡是脱离群众的实践,皆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与全国人民携手前行,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业是党在伟大奋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也一定在新的伟大奋斗实践中创造新的更大伟业。
(三)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和成功的历程,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理论的归宿是实践,学习理论、创造理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探索,更是实践探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最终落脚点还是实践。如果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那中国式现代化就会成为“书斋中的文字”,不能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手段。同时,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只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才能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真理性。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够有效推进。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埋头苦干说的是实践性,抬头看路说的就是方向性,只有科学的理论能够给道路指明方向,只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如若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只重视实践性探索而不重视理论性总结,那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要走更多弯路,甚至会迷失方向,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大篇幅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时必须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以先进的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又需要以实践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是我们进一步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三、在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范式,它不是对传统文明原封不动的挪用,也不是对过去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和创新的集合体。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没有继承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这二者缺少了哪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都难以为继。
(一)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先前的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脱离世界文明大道凭空出现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16],是在对先前优秀文明成果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尤其离不开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借鉴”。马克思曾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后生外发”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最初就是从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开始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无论是学习西方器物、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继承”。在实现现代化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得比我们早得多,在经济建设、政治制度、科技教育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和市场,也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以及管理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显然有着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17]3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就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党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民本”“均富”“小康”“天下为公”的理念,力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中庸”“中和”理念贯穿其中,注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深受“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的影响,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本质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秉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民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点,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理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启发我们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让我们明白必须在开放中走向现代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理念指导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要注重发展与生态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回归人类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和本质。
(二)中国式现代化在继承基础上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
虽然说继承是基础,但是只继承不创新还是不能促使新事物的出现。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需要开拓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只是简单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6]。十多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深化认识,完善战略规划,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上的巨大突破、理论上的不断创新。
我们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发展理念和战略方针,给我国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根本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创新上的一大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强调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明确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的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还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回答了“怎么干”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的“六对重大关系”,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战略上的不断完善也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5]。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还“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5],吸引广大优秀人才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5],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此外,根据新时代的具体情况,在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两步走”的新战略安排,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更加清晰确切的时间表。
十多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并带来了社会长期稳定,成功地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到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秉承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之前各方面机制体制的弊端,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继承和创新的集合体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16],但要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能离开“继承”单独讲“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中实现的创新,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它是继承和创新的集合体。中国式现代化的继承性,不是原封不动和全盘照收,“继承”实质上就是对事物进行有选择性的保留和发扬,继承的过程就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有选择地吸收并且加以利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性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创新”需要放弃旧有的观念,重新审视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但同样也需要有所扬弃,保留有价值的部分,充分利用历史经验来推进创新,以达到更好的成效。
“继承”和“创新”二者连在一起才构成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决不能将其分裂开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看到其继承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创新的一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以前优秀文明的继承,如果完全抛弃之前的文明,那一切都要重新来过,这并不是创新,而是重复。“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17]325,创新是继承的出路,如果只继承而不去创新,那么现代化建设就只能是复制和模仿,永远不会有质变的出现。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活力,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
四、从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物”与“人”是现代化发展中的两个核心要素,谈现代化必然绕不开这对关系。实现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中必须追求的两个目标,二者统一于现代化发展之中。物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人的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的目的和动力。没有物的现代化作为基础,人的现代化根本无法实现;不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现代化的发展也必然会陷入僵局。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展必然要以物的现代化为基础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中国也需要依托物的现代化来推进现代化进程。物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人的现代化而言的,这里所讲的“物”不单单是指物质,它是指除了人以外的所有东西。物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首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自近代以来,我国就一直在为实现物的现代化而不懈探索,先从器物到制度,最后再到思想文化。但是,由于道路选择的错误,那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最终是失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四化”,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从国民经济“一穷二白”跃身为具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工业大国,从落后的传统农业发展到具有高水平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科技实力薄弱发展成为科技大国,现在正在稳步迈向科技强国;政治上致力于加强人民民主,奋力推进法治建设,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社会领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得以全面贯彻,“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5];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5],正是有了这些坚实的“物”的基础,现代化建设才能持续推进。
物的现代化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的基础,离开“物”而谈“人”只能是抽象的。“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8]527,只有大力发展物的现代化才能让人们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在现代化建设中如果只重视物的现代化而忽视人的现代化,就会导致现代化建设的失衡和偏离,现代化的发展就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困境。这一困境在西方现代化发展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与西方现代化不同,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物的现代化是必要的手段,人的现代化才是最终目的。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现代化是指由现代化大生产而产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隐性现代化是指人由传统走向现代,即人的现代化。只有把显性的物的现代化转化为隐性的物的现代化,才是真正实现现代化,因为现代化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自身的现代化最为重要[19]。人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国家的推进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人,只有现代化的人才具备现代性的思维与能力,才能推动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离开现代化的人来谈现代化的国家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来说,人的现代化既是目的,也是动力。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以来,“人的现代化”就始终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追求。在实现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实现用“科技现代化”来解放人的目标,并倡导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机制;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还明确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江泽民则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0]。西方现代化依靠的是资本,追求的是利润,物的增殖背后是人的贬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统一于人的发展之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力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稳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通过这三者之间的有机循环来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三)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最核心的差异点就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在西方的现代化中人是服务于物的,而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物是服务于人的,西方现代化是“见物不见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5]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二者融为一体,物的现代化发展中体现和促进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发展中包含和体现着物的现代化。所以在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将物与人融合起来看,不能只见物,也不能只见人,要做到“物中见人、人中见物”。
物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必要手段。在现实世界中,“‘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21],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靠的不是单纯的精神上的呼吁,更多的是靠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提升,靠物的现代化的实现。“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8]538。所以,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必须通过物的现代化这一手段才能实现。同时,人的现代化又推动着物的现代化更好地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物与人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良性的互动关系。物的现代化促进了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进一步推动了物的现代化的发展。物是由人来创造的,想要有更高质量的物,必须得先有更高素质的人,现代化的人拥有更高的劳动能力,能够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物。物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表面的、最直观的表现,而人的现代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核心。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更精准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总之,通过对上述四重关系的分析,我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优势有了更加清晰、系统的把握,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掌握中国式现代化这把利器,才能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尽管当前我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着的命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5]。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必须不断深入,也必将逐渐深入。在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定自信、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夺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做到在“更好发展自身”的同时“造福世界”[22]。
注释:
①张青卫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独特经验与世界意义》一文中把这些成功做法概括为10条“独特经验”,并指出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统揽下一体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贡献,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资格称得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5.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1.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6.
[7]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9]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11.
[1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6]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李强.从社会学角度看现代化的中国道路[J].社会学研究,2017(6).
[20]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
[22]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N].人民日报,2021-08-12.
Grasp The Four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Modernization
ZHANG Qingwei,TIAN Shushu
Abstract: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formed by Chinese people through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rawing on advance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t is not a "copy of foreign modernization", but an "innovative version" in China.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its rich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 according to materialist dialectics: First, Chinese modernization not only follows the universal law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but is also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China, thus realizing the organic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in the developmen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a theoretical issue, but also a practical one. Seco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embodies the double dimens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ird, the suc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a simple inheritance,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realizes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Four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tak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ings as the means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as the purpose, which embodies the value goal of the comprehensive enrichment of thing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 systematic grasp of these four relation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ll not only help us fully and deeply understand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but also enhance our confidence in moving forward on the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materialist dialectics; general rule; human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邓 喆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201920。
作者简介:张青卫(1972—),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负责人。
田淑淑(1988—)女,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