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纳与再生

2024-06-19严仕华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女学学堂图案

严仕华

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以1904年颁行的《癸卯学制》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学制颁行之前,传统工艺仍沿袭“师徒制”传承形式;学制颁布之后,传统师徒传承制开始逐渐被具有学校性质的工艺教育模式所替代。作为中国近现代发展新美术教育的率先之地,上海创办了多种具有学校性质的新型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它们为近现代上海工艺美术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工、养、教”结合的教会工艺教育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加强西学文化在华的传播影响,结合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教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当时许多在华教会人士倡导开办工艺教育。如美国传教士浦洛克在《论工艺教育》一文中称:“吾意中国欲谋国家之富强,欲谋之充裕,舍工艺教育无由。工艺之发达,即在从提倡学校之手工起,此言阒无一人反对之者,德国今日通商势力之发达,盖由昔日在学校内注重之起点也。”。

在中国设立的所有教会工艺传习所中,以上海徐家汇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最为著名。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课程众多,概括了工艺、美术、艺术的几大重点科目,至1917年时,工艺院中的学徒近700人,近现代上海许多艺术家、工艺大师都有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学习的经历,包括周湘、张充仁、徐咏青、徐宝庆等艺术大家。

土山湾孤儿院在向孤儿传播天主教宗教教理的同时,也教授孤儿各种手工技艺,“衣之,食之,教以工艺美术”,以培养孤儿的谋生能力。在教学目的上,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始终侧重于技能的养成,重视工艺技能的培训,并聘用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教学;教学方法上始终侧重于“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能更为扎实掌握各类工艺技法。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在不同时期,内设的工场部门种类和规模都有所不同,前后共开设过画馆、木工部、印书馆、雕塑、彩绘玻璃、照相馆等十几个工场,其中最具职业技术教育特征的是土山湾画馆、木工部和印书馆。例如木工学习的三个阶段是依次学习“框”“祭台”“棺材”成品的制作。各个工场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培养学徒的实际操作能力,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出品的产品,技艺精湛并且能根据客户要求制作各种流行款式,因此格外受到欢迎,不仅在中国本土畅售,而且还远销日本,印度以及欧美各国,为孤儿院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为代表的近代上海教会工艺教育历经百年,所采取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符合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即对受教育者在接受一定基础知识教育之后,再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建立初期“养而不教”只作为性质单一的孤儿院及传习所,到日后教学体系完备的“养而兼教”的孤儿工艺院,并开创了独特的“工场”教学,建立了适合自身生存运营的模式,形成了一套“工、养、教”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及职业教育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二、女性自立自觉意识下的女子工艺教育

19世纪末,西方思想文化和教育制度开始传入中国,我国女子思想观念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女性开始走出家庭,打破男尊女卑的社会思想,学习最先进的科技文化,自强自立。1898年由上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又名经氏女学、中国女学堂),标志着中国新式女子教育的诞生。学校以兴女学、开民智、图国强为宗旨。作为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中国女学堂虽存续时间不长但影响颇大,自此国内兴办女学风气大开。苏州、广东等地都陆续开设女学堂。

1912年,民国政府发布教育令提倡女子教育,女学迎来蓬勃生机。部分女校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适当转型,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创办于1905年的松筠女校,1914年改为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学校提倡女子固有之美术,添设刺绣专修科,培养刺绣专门人才。学校提出学刺绣者要能自出心裁、别开生面地进行创作,要为美术工艺界放异彩。1903年由杨白民等人创办的城东女学,偏重传授实用技能。1916年,城东女学提倡女子职业教育,开设缝纫班,学制两年。为宣传女学思想,学校还创办了刊物《女学生杂志》。

随着女子教育思想的不断传播,更多的女子学校除开设普通科外,专设女工科、手工科,拉开了近代上海女子工艺职业教育的序幕。1912年,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创办女子平权二等学堂,招收16至30岁女子入学,所设课程除普通科外还设女工科,女工科设刺绣和多种手工技术科,学校每年举办学技会,演习技艺达40余项,社会影响广泛。1921年,陈澄溪等人开办女子工艺学校,分高等、速成两科,高等科学习期限为3学期,学习缝衣、制绢、刺绣、织物;速成科学习期限为3个月,报名者达300多人。1922年,张默君在北四川路开办的神州女学,特以刺绣作为一专门科,招生传授刺绣技能。

近代上海女子工艺教育主要存在于女子学堂与女子工艺学校中。初始女子学堂办学宗旨多为培养贤妻良母,以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为主,手工课程为辅。民国初年,随着各种法规政策的颁布,女子接受教育的思想逐渐被大众认可,女学教育逐渐普及。“女学之兴即女子职业教育之先声,有常识而后有专职,有专职然后能自立,然后能立人。”近代上海女子工艺学校的兴起,其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已明显区别于早期的女子学堂。传统女子学堂及女工工艺传习所课程设置以传统手工艺为主,教学内容多为传统刺绣、编织、抽纱、花边等,目的是将传统女工技艺得以保存和传承;女子工艺学校则更侧重于职业培训和生存技能的培养,更加关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及教育理念。虽然在教学模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这两类女子教育机构的诞生都体现了近代女性自立自觉意识的崛起,以及女性在近代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三、“兴实利,救国族”理念下的实业学堂工艺教育

清末到民国初年,中国农工商业逐渐衰落,人民生活困苦,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兴学育才为当今急务,而教育宜讲求实学。整个社会救国思潮涌动,其中发展经济、振兴实业,以实业救国的思潮传播广泛。1902年9月罗振玉在《教育世界》发表《论中国亟宜兴实业教育》一文。文中指出:“当今首先宜重普通教育,以尽国家之义务,以进国民之知识,而其次则为实业教育,诚以先富后教圣哲明训,国力所系,不外农商”。罗振玉认为发展实业教育有四个办法:开实业专门学堂;于小学校增实业科;奖励实业学会;各省设立土产工业调查局与陈列所。随着一系列振兴工艺的教育法规相继出台,为近代实业学堂工艺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政策支持。

1918年秋由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校以“敬业乐群”为主旨,以养成健全人格及社会有职业之良好公民为目的,实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讲究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创校之初学制以三年为主,灵活多样,课程设置专业性强。设有铁工科、木工科、珐琅工科等近二十种学科。该校还设机械工场、木工部珐琅工场和中央木工教室、职工教育馆等。1925年,学制增为五年制,前两年注重实习,后三年注重理论与实验。中华职业学校早期创校十多年间,所设学科大都应当时社会需要而设,部分学科各举办两三届后即停办;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亦随时代发展变化而调整,以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兴实利救国族”的理念下,近代上海创办的各级实业学堂,不仅开设了众多工艺课程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包含图画图案、工艺原料、技法技艺),而且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皆开设有多个工艺工场,形式上类似于现在设计学院的“工作室”,学生在“工场”实践操作中学习掌握运用各种工具设备。工艺工场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性强,富有浓郁的集体学习氛围。教师在“工场”向学生们进行现场演示,实行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师生都可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大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工场实习,都已具备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在毕业时有了更广泛的择业选择,多服务于工界、商界、教育界,学生业界口碑良好。

近代实业学堂教育宗旨紧密围绕国家振兴工业的方略,培养不同层次的工业与工艺专业人才。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实业学堂重在培养工业管理与教育人才,初等实业学堂与艺徒学堂主要培养有工业技术的良善之匠。近代上海实业学堂的工艺学堂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后逐渐为其他职业类学校所学习借鉴,对于上海本地乃至全国的工艺学堂都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兼收并蓄,开创新风的工艺图案教育

20世纪前期的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以工业生产为背景,从社会生活的切实需要出发,建立了一种比较适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工艺教育格式。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转型变革期,艺术对于工商业的重要价值再次被重视起来。著名美术教育家颜文梁在他的两篇论文即《艺术教育今后之趋向》和《从生产教育推想到实用美术之必要》中反复提出重视实用美术的教育思想。著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在1936年发表的《重视工艺图案的时代》一文中写道:“我国现在正在谋生产之道,振兴工业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端,我们的工业品目下虽然还不希望争胜于世界市场,但是所谓‘提倡国货亦不可不先注意于工艺图案”。

创办于1912年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是近代上海最先开设工艺美术教育科系的美术院校。1919年,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在《美术》杂志(第二期)上撰文称:“今为吾国真正发达美术计,宜设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各省亦宜设省立美术专门学校,在下者亦应组织研究美术之会社,并多设工艺学校,注意于图案之研究。”192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增设工艺图案科,以培养工艺美术实用人才为宗旨,实行选学制、学分制,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学生实习操作能力的培养,设置的百余门课程中,图案实习课占比40%。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个性,教师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意识。

上海美专工艺图案科的成功教学事例,很快便传播影响至全国各大美校,继而掀起了近代上海乃至全国工艺图案教育的高潮。1919年由吴梦非等人发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该校是上海最早成立的专科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方面,除一般性绘画课程外还开设平面图案、立体图案、工艺图案等;手工教授纸细工、竹工、木工、金工等。1926年,俞寄凡、汪亚尘等人在上海联合创办了“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校于1930年增设工艺美术系,重点开展图案教育等课程,培养了众多图案设计专家。

以上海美专为代表的近代上海工艺图案教育,呈现出了体系化的教学格局,学校学制明确、专业设置正规合理,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都表现出了鲜明的进取性,与传统手工传习所的工艺教育迥然不同。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因材施教,打破传统师徒相授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结合学生兴趣开展专业实习训练,兼顾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同阶段教育采取不同的考核制度,学生需达到一定的标准方能进入高等部学习,因此工艺图案科的学生专业技能都掌握得非常扎实稳固,毕业生很快便成了业界工艺图案设计的佼佼者。

结语

近代上海工艺美术教育呈现了以系统、开放的具有学校性质的工艺教育模式为主,传统师徒传承制为辅的多元并存的教育格局,为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体制的确立铺垫了道路。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女子工艺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代表的新型工艺美术教育机构,以“工、养、教”相结合、“兴实利,救国族”的教育宗旨,吸收接纳了“集中性学习”“工场教学”的西方教学模式,吐故纳新践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形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切合学生实际生存所需的职业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设置,为构建我国工艺美术教育走向“学科化”“制度化”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样本,对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上海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给予思想之启迪。

参考文献:

[1] 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城东女学注意师范[N].时报,1914.

[3] 吴峥嵘.论说:女子职业造福社会论[J].妇女(上海),1915,1(1):9-10.

[4] 振玉.论中国亟宜兴实业教育[J].教育世界,1902(32)

[5] 王红艳.近代中华职业学校机械科的课程演变及历史启示[J].教育史研究,2012(1)

[6] 朱孝岳、孙建君.沉重的起步:我国近代工艺教育历程述略[J].装饰,1998(3)

猜你喜欢

女学学堂图案
古稀之年上学堂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