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4-06-19胡秋阳周飞
胡秋阳 周飞
毛泽东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开创者。毛泽东的中国工业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思想,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传统工业化的辩证思考、对于后发国家工业化跨越式发展、对于生产技术本质的基本点分析等思想,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工业化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思想,还发展创新并联系中国实际提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等。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启迪了后世,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先导,对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通过艰苦卓绝的探索,为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发展和超越。学术界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颇有建树,如徐坤论述了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从近代中国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性变化;他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他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从零散的研究到整体上的系统阐述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樊瑞平、车美平指出,毛泽东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人。本文进一步探索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论证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重要性,揭露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的佐证与现实路径。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思想的继承
历史上的工业化有两种:一种是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发展过程,是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自发经济发展过程;另一种是政府推动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特别是以国家计划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工业化思想为指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0年的工业化。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业化思想。
(一)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辩证思维
毛泽东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是工业化的实践者,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思想。在这方面,毛泽东本人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就对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课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工业的产值虽然还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但是它却极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资本是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因此,要想让国有经济发展,就要把这些资本没收给国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成分。但是对于私有的资本主义产业来说,则要根据各时期的具体情况,从各方面采取适当的延展性和包容性的限制政策,具体到每一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绝不能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限制得过于死板,一定要允许其在有发展空间的经济计划轨道上。这也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利益,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未来利益。
(二)关于后发国家如何实现发展飞跃
工业因其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技术改造能力而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因此,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生产力才能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和加强。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发展经济、保障供应”作为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在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指出,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和不断的改善人民生活状况,这不只是为人民谋福利,“也是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国家才能强大起来。一个民族,落后了就要挨打,强大了就能自卫,这就是现实。帝国主义总想推翻人民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一边用军事手段围堵我们,一边用“和平演变”的办法颠覆我们。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实力,筑牢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石。
(三)关于如何提高工业生产技术
提高工业生产技术重点要在生产工艺改进上下功夫。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意在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制思想,反对不相信党和一切仰人鼻息、寄人篱下的思想,不反对与外国进行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而是积极主张利用外国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主要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1936年,毛泽东在与谢伟思的谈话中说:“中国必须实现工业化,通过中国自由实业家和外资的援助,这个目的是能够达到的。”
毛泽东认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他建议引进技术和资金,对资本主义制度要区别对待。毛泽东主张合理利用外资服务于产业建设,反对在高级消费品进口中花钱。他指出,人民政府对外资“只能被用来发展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生产力——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基础工业”。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思想的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指导工业化的理论不断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回顾和反思毛泽东关于工业化的思想内容,总结经验教训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都很大,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推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毛泽东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建设情况,提出了这一重要的观点。毛泽东坚定地执行这一政策,成功克服了经济上的挑战,并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也始终坚守这一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这成功地打破了国际反动势力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以及政治和军事的压力。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一个门类完备、结构和谐、合理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使我国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和国家经济的技术改造基本能够得到工业生产的满足。1960年,在苏联政府单方面取消技术合作协议,向我国施压,取消了经济援助合同,终止了257个技术合作项目,撤回了专家,并迫使我国偿还贷款的关键时刻,全国人民充满了斗志,努力工作,不仅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还创造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奇迹,并在国防工业领域建立了一系列技术先进、高精度和尖端的企业。至今,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推动工业发展的观点,依然作为我们通过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手段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为准则。
(二)要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开展工业化建设的首要任务。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中国工业化要正确处理农业与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发展工业要立足农业。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可以解决工业人口的温饱问题,给工业提供必需的原料、市场和资金。这样,毛泽东就完整地提出了一条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工业化道路,其内容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
(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工业,改善和加强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逐步提出和总结一系列产业政策,是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的工业底子打得比较弱,所以我们要加快发展,保持一定的步调。但是,如果随意加快工业步伐,不顾国家能够提供的财力、技术力量和装备供给的客观限度,破坏经济平衡,挤占百姓生活,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如此一来,发展失衡就算是“产业发达了也得停”。这里面的矛盾就是工业不尽快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根本改善,但发展太快,超出财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还得添乱。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便分析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三、结语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如何工业化的问题。毛泽东研究总结了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逐步提出了一整套全面系统的工业化思想,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科学基础。毛泽东提出的一套全面系统的工业化理论,不仅深刻阐明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揭示了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发展工业的正确道路、办好工业的基本方针等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深刻地阐明。
【参考文献】
[1]徐坤.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生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
[2]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逻辑与范式转化[J].现代哲学,2022(5).
[3]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进展及其学术反思[J].毛泽东研究,2021(4).
[4]樊瑞平,车美平.毛泽东对马列工业化思想的创造性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6).
[5]毛世信.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
[6]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22.
[7]吴黎平.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129.
[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R].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
[10]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0.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0.
(作者胡秋阳系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飞系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