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个结合”及其时代意蕴
2024-06-19谭波
谭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从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契合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源头活水,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不断彰显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才能更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当前我国正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键期,回答好“第二个结合”这个现实课题,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第二个结合”的形成
(一)理论品格与价值观的契合是实现结合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两者能够结合的重要前提。一是两者理论品格相合。马克思主义是在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能够以科学性和革命性指引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人民性和实践性实现自身的民族化本土化,以开放性和时代性彰显自己的生命力,是开放性的理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能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实现兼收并蓄,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这种追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优秀品质为二者实现结合扫清了障碍。二是两者价值观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价值观来源不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两者在价值导向上有着诸多相通点,比如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都重视以人民为本,传统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都坚持胸怀天下,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都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可以说,理论品格与价值观的契合性,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实现结合的根本保证
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同各种艰难险阻的较量中取得一次次胜利,其根源之一就是强化理论武装,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凝聚力量、汇聚人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思想理念、传统美德、行为方式等方面有诸多独创性内容。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在两者由契合到亲和,再到有机地结合的科学转换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是实现结合的现实土壤
回顾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进一步提升到新的水平,进入到新的发展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热切呼唤,成为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
二、“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一)宇宙观:天人合一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在统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是中华文明对宇宙观认识的高度总结。所谓天人合一,“天”是指与人相对的自然界和自然因素,即宇宙本体;“人”则指作为主体的人及人的创造物。这种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实际上与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思想上的内在统一。其一,两者都承认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性;其二,两者都坚持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其三,两者都表示人们可以实现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
(二)天下观:天下为公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融通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其体现的是“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始终重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关心广大群众的境遇。可以说,“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天下观的意义上能够实现融通。其一,两者都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其二,两者都主张人人平等。
(三)社会观: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旨归相通
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是大同世界。这一观点具体特性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人人友爱互助。这种对大同世界的朴素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观点旨归相通。其一,两者都主张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必经过程,理想社会并非一蹴而就;其二,两者都主张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更替的重要因素;其三,两者都认可个体的自我实现是衡量理想社会的基准。
(四)道德观:厚德载物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共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道德的培育和践行。在《周易》中指出的“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示君子的品德应当以深厚博爱的道德容载世间万物。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同样主张道德在社会运行中的影响,与中华文明中的厚德载物思想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价值共识。其一,两者都承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二,两者都主张道德存在阶级性;其三,两者都设想了道德形象。
三、“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意蕴
(一)“第二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必要性,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我们党基于对百余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对理论创新和文明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二)“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从文化主体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中国,又植根于历史中国,这种文化主体性使我们党在新时代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因为秉持文化主体性,强调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落后的中国建成文明先进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实现了独特的思想创造,它超越既往、借鉴外来,在现代化探索中作用于现实的经济与政治,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其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相通的实践品格,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的学说,是着眼于认识世界,更是改造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实践哲学。产生于中华大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落脚点在“修齐治平”以及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上,追求的是“力行”“笃行”“实干”,这也表明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成就。“第二个结合”不是也不可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学理研究,而是在社会实践层面上的“结合”,以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理想,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实践品格。实践是理论之母。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奋斗的辉煌历程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理论,这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实现和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四、结语
“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色。踏上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之间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有机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升华,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明滋养和内生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康晓强.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5):46-62+156.
[1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5]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06-07.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