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指向与哲学内涵

2024-06-19潘东霞

党史文苑 2024年6期
关键词:西式历史观中国式

潘东霞

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鉴往知来的科学方法论。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指向与哲学内涵,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能够从历史发展大势中把握历史主动性,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问题的提出

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历史观”。大历史观将历史、现实、未来作整体性考量,是全面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启了现代化,并把历史变为世界历史。同时,也把西式现代化模式推广到全世界,并在长时间内成为后起国家建构现代化道路的效仿对象和评价标准。但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外在条件、文化特性等结构性因子影响,许多国家在效仿西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拉美国家陷入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泥沼,便是真实写照。

与其他国家锁定西式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语境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即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呈现与西式现代化诸多不同之处。学术界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演进历程、实现动力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范畴。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历史观的指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大历史观中去寻找答案。在大历史观下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指向与哲学内涵,有助于我们保持历史清醒、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通过历史主动性把握发展大势,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二、大历史观指引下现代化道路指向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不同的历史观催生出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线性历史观,是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镶嵌在线性时间链条上。”由此,形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这种道路将西式现代化视作现代化的唯一形式,主张用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态,解决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历史观下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其现代化路径选择呈现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观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问题的伟大创造,克服了西式现代化的先天弊病,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式现代化的历史超越,实现了两个“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方面,线性历史观下西式现代化的局限性日趋明显。西方国家认为人类历史是基于资本逻辑的辩证运动,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最终模式和唯一参考。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现代化即资本积累过程,为了这一过程的永久性存在,就必须不断“再生产”。当尽可能多地形成剩余价值时,资本主义为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可以毫无顾忌甚至穷兵黩武,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便是现实写照。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当新兴国家的崛起威胁原有的国际秩序时,资本主义便进行打压。当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以及文化价值观等都已显露困境,戳破了被粉饰的人类发展最终阶段是西式现代化道路的谎言。

另一方面,大历史观下中国开创了现代化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历史观下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呈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从大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历史放在现实基础上,承认历史是各因素在辩证运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坚持“五大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畸形现代化,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内涵

(一)根本特征上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普遍性内容。一是延续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现代化开启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从现代化的本质来看,现代化是人类对民主、科学、自由和进步思想的追求。从现代化的内容来看,表现为产业工业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等。二是赓续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主题。党自成立伊始便肩负起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小康水平”的现代化理念被提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进入新时代,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命题,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走向中,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赓续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主题。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凸显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与现实境况的特殊性。中国的现代化是由外力因素所开启的外源被动型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发展大潮。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都以西方现代化为参照,仍属于资本主义范式。西方模式在中国的失灵,导致中国现代化模式在选择上发生了转变。二是这种特殊性内在地蕴含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目标和方向为指引,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西式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圈地运动、西进运动以及奴隶贸易等,都揭示了西式现代化的“原罪”。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化的“神话”,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先天不足。

(二)道路实践上体现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原则,又与时代和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在道路实践上体现了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了守正性。一是社会主义属性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西方资本主义框架内,人的异化导致个体沦为资本的附庸。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弊病后,指出“自由人联合体”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超越了西式现代化的资本价值范式。二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同频共振。在实践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路径。在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中,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三次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为我国各时期的现代化实践作出了正确的指引。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体现了创新性。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特质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性产生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本土化,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指导实践。在现代化进程中,党秉持中国化时代化的态度来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原创性理论阐释。二是打破了对固有现代化模式的盲从,展现了“走自己的路”的创新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找到通往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因此,创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强大的发展动能。

(三)实现方式上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基于实践的科学认识对实践本身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实践观点,是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方式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重要依据。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依托现代化实践得以充分发展。这一理论是在党领导人民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导向、发展定位为核心特质,形成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理论。在理论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落地生根,在实践上破解现代化发展定向难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立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理论上打破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在实践上实现了初步工业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小康”水平为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应运而生。中国现代化实践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进入新时代,构建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不同历史阶段党对现代化的追求目标呈现阶段性的战略选择,但都基于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才得以孕育和产生。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断指引现代化实践。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来新型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逐渐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从“工业化”再到向“四个现代化”目标进军,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把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获得强劲的发展动能。进入新时代,中国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进,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不同历史观下所形成的现代化模式的审视发现,在大历史观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道路选择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摆脱、破解线性历史观视域的局限性,以更加长远的历史距离、更加宽广的历史视域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内涵。在历史的纵深中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1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3]赵月枝,陈鸥帆:反“线性历史观”启示的中国新闻理论方向与路径[J].现代传播,2022(44).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审视”(MYK2023024)。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

猜你喜欢

西式历史观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习近平的历史观
有趣的西式餐具
家庭版西式料理
中国式失败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