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国家认同路径探析

2024-06-19梁秀文王秀菊

党史文苑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华国家传统

梁秀文 王秀菊

近年来,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基于历史和实践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是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构建大学生国家认同体系的制胜法宝。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汇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之中,这是培养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国家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整体把握,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工作的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思想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思想精髓,如先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爱国情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奉献精神,“醉卧沙场君莫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磅礴气概等都是国家认同精神的有力表现。由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人”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动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为大学生增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归属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方面,大学生国家认同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手段。例如,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可以将具有国家认同精神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纳入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享受趣味性,促使学生入脑入心,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国家认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助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可采用多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理解读,在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又能扩充具有时代特点的底色内蕴,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经历过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潮的不断变化,始终坚持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与现实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回应时代要求,要持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一)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代代中华儿女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培育、继承和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描绘的战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场景,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彰显的豪迈气概与爱国情怀,爱国主义始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淡薄的现象,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其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资源宝库,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灵动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大学生通过学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有助于保持自身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与热情,做“有理想”的新时代好青年;大学生要自觉领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成就自我,增长本领才干,做“敢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启发大学生奋发图强,磨砺意志,做“能吃苦”的新时代好青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大学生要勤学好问,自觉钻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勤奋学习文化知识,自觉外化于行,做“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路径探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需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时代要求转化创新。因此,我们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有机结合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一体意识,强化国家认同。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大学生国家认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要扎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阵地,才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互通互联。一方面,应开发契合大学生特点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工具,要编写合适的教材,完善教科书中片面的内容及误区。编写时,既要做到篇幅简洁大气,又要言之有物,不空泛、不讲大话。另一方面,应健全国家认同教育协同融入课程思政机制。高校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懂弄通,可以运用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育课程中,运用“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矢志不屈”“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等饱含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故事,来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深切感悟,引导学生勤学善思,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浓郁的爱国情怀根植于大学生心中。

(二)打造一支具备良好素养的高校教师队伍,助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教师文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成效。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从多方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需要,通过参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申报课题等形式,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此外,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形成的学术成果,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增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供学术支撑,向学生更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专业保障。

(三)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学习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一是全方位利用教学基地进行专业实践。例如,组织大学生去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开展专业学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升华国家认同情感;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恢弘壮阔,亲身体验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高校要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中加强国家认同。如参加“孔子文化艺术节”等社会展览,感悟儒家思想的现代表达形式;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参加实践活动,用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投身“三下乡”调研、社会志愿活动、调查访谈等实践中,以提高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上,大学生在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潜移默化的国家认同教育,增强了国家认同的情感底蕴。

(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阵地,拓宽大学生国家认同道路

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媒体阵地,也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阵地。一是要利用校园网站、论坛、微信等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进行更大范围、更为精准的推送和宣传,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优势,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夯实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二是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通,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三是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各类负面文化的渗透进行严格的监管,提升大学生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严加防范不良思潮侵扰,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当前的客观环境,更要通过现实维度的考察,深度展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遭遇的内外挑战。分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特点,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契合逻辑,建立一套具有操作性的意识形态共识、制度安排、政策实施和治理运行高效的大学生国家认同策略体系,让大学生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姜益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89-91.

[3]曾星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03):88-91.

[4]薛花.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提升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05):108-115.

【基金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路径研究”(23JDTCA048);2022年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SZKT-22097)。

(作者梁秀文系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秀菊系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中华国家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