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科大学:弘扬红医文化 培育红医传人
2024-06-19张小康
张小康
悠悠赣江水,殷殷红土情。
赣南,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处处激荡着信仰的力量和奋进的足音。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光辉足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诞生了第一个卫生管理机构——中央军委总卫生部,第一所红军医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第一张卫生专业报——《健康报》,第一家制药厂——中央卫生材料厂等等,这些具有独特价值的红色卫生文化资源,是中央苏区广大医务人员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无数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最厚重最深沉的“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作为一直扎根这片红土上的赣南医科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红医文化,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建好“蓄水池” 灌足活水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红医素材。早在2006年,赣南医科大学思政课教研室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就苏区卫生史展开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组建调查小组到瑞金、兴国、于都、宁都、广昌、古田等地,通过查访地方史志、采访革命后代、翻阅红色书报、实地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展开系统调查。收集了《卫生运动纲领》《卫生常识》等大量与苏区卫生史有关的重要书稿原件、图像等史料,并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分门别类进行记录、整理,为后期创建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作准备。
成立专门机构,形成团队合力。“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通过起初几位发起者多年努力,越来越多的红色卫生史料被贮藏至当年的思政课教研室。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陆续加入红色卫生文化的研究工作队伍。当年那些“散兵游勇”式的“小作坊”已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爬山越岭要互助,渡江过河需齐心”。为加强苏区卫生史高质量研究,学校借助原有的研究力量,依托校思政教学及管理部门人员,设立研究中心,专门开展苏区医疗卫生研究工作。2010年,该中心被命名为苏区卫生研究中心,开始对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2018年,学校整合苏区卫生研究中心和农村(社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的优势资源,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展开合作,成立了学校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后又改名为“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致力于破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难题。
建设文化场馆,提供研究史料。“静谧馆内文物藏,岁月沉淀故事多”。守护好、保护好红色卫生史料,是赣南医科大学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因而,我们必须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建设一个场馆,赓续历史文脉。2013年,学校着手筹划建设红色卫生史博物馆,经过前后3年多的修缮与维护,于2016年正式开馆,成为当时全国首家以“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医精神”为宗旨的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博物馆占地700多平方米,共分“红色医生诞生记”“中央苏区卫生管理机构的创建”“开办红军医院”等11部分内容,展出史料近1500件。博物馆是文物的“栖息地”、研究者的“蓄水池”,更是科普教育的“体验所”,每一位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都能领略红医文化的魅力,因为这里的每一件文物诉说着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
细耕“责任田” 做强硬功夫
“忆昔未分责任田,队里水泵日腾喧”。作为专业特色明显、立足赣南办学的老牌医科院校,有义务,也有使命要用好赣南这座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矿山”,细耕好红医文化立德树人的“责任田”。多年来,赣南医科大学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毅力和韧劲,在红医文化挖掘与研究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完善体制机制,深化顶层设计。“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体制完善,赢得未来;机制健全,成就璀璨。2021年5月,学校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重新布局,健全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度机制,加强文化顶层设计,强化红医文化融入,突出具有红医文化、医学文化特色的整体校园文化新格局。2023年8月,学校出台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9月-2026年8月)》,将“擦亮红医文化育人品牌”作为40项重点任务之一,对如何推进红医文化建设,提升育人品牌作了系统规划。强基才能固本,枝繁才能叶茂。近年来,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红医文化融入育人工作全局,先后出台了《红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教师队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明确规定要将红医文化元素提升纳入师生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为教职工提供更多系统学习红医文化知识、增强红医文化育人技能的机会。完善了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以红医文化育人目标审视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紧密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调整,在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中持续深化红医文化育人成效,才能让红色基因焕发出新活力。
设置科研课题,壮大师资队伍。学校自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建成后,不断补充、完善馆内的红医史料,然后以馆内的史料为研究“食材”,设立了红医文化方面的专项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项目,每年给予专项资助经费,吸引了大量“有志者”加入这个团队。截至目前,学校投入科研经费近800万元,立项校级课题100多项,研究人员48人,其中正高8人,博士11名。“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为扩大影响,壮大队伍,学校发起并与兄弟院校联合成立了“红医联盟”,召开了“红医精神”研讨会、“2030健康中国”专题学术报告会、“健康中国战略与医疗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全国“红医精神与健康中国战略”学术研讨会等。同时发挥团队作用,编写《红色卫生》《峥嵘岁月:苏区红色医生的珍贵回忆》等10余部著作,将红医文化充实到校本教材、教案、教辅资料,将红医文化与专业素养有机融合。
大力宣传教育,打造特色品牌。“物以稀少为宝贵,珍应养护得存留”。守护好红医文物,更要弘扬好红医精神,讲好红医故事。每年分批次组织全体新生参观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将此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让学生了解红色医生,传播红医文化。举行红医文化节,开展撰写红医故事、诵读红医故事、讲述红医故事、绘画红医故事、演红医情景剧、做红医志愿者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刻领会、弘扬、感受、践行红医精神。创建“红医学校”“红医”班级,争做时代新“红医”,进一步坚定医学生从医之路的踏实步伐。成立红医宣讲团,走进学院、教研室、班级等,讲述红医故事,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医文化熏陶。举办红医文化专题讲座,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共同讲述红医历史,挖掘红医文化精神价值。探索“行走中的思政课”,到瑞金、兴国、于都、宁都等地,运用革命文物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用红医文化提高“课堂”吸引力。近年来,学校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深度挖掘红医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经过近20年的保护、挖掘、探索、钻研,提炼出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为内涵的红医精神。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结合“五史”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手段、鲜活的视听语言,提升感染力,打造了以“永远的红医”为主题的特色思政精品课。
收获“开心果” 种下延年树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部赣医史,就是一部红色医务工作者克艰纾难的奋斗史,也是一部红医文化的演进史,是新时代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活教材。几十年来,赣南医科大学默默耕耘,刻苦钻研,终有收获。
科学研究结硕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学校大力支持和激励下,研究人员结合健康中国行动,潜心开展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研究,获批“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等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4项省级基金项目;在国内外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数篇被SSCI、E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收录和在CSSCI期刊、《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五位一体红医精神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等10项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
人才培养见成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赣南医科大学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红医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学生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他们丹心向党,把论文写在每一本诊疗的病历上,将答卷写在患者的笑脸上,将学业的丰碑构筑在群众口碑上,他们中有获得马海德奖章的肖卿福、范德汉、许传勤。有为日军细菌战患者上门换药2000多次的“时代楷模”万少华等等。还有白衣执甲,逆风前行,在面对抗击非典、H7N9禽流感、新冠疫情等历次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的勇士,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的红医故事,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红医精神。
社会声誉评价好。“花开花飞漫天香,蝶来蝶舞彩翅展”。学校提炼总结形成的《知行合一岗位导向 创新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赣南医学院定向培养乡镇医务人员“现行记”》,多次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推广并在教育部网站刊发。用红医精神立德树人的做法受到多家知名媒体报道。《服务健康乡村、决战脱贫攻坚——赣州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获江西省委领导批示,《关于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与实践的报告》获江西省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和领导批示。学校红色卫生史博物馆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前来参观或指导的上级领导、校外专家、学者及大中小学生3万余人次,同时成为了江西省参加医疗卫生系统人员培训的“必修课”,被授予省市科普教育基地。“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受邀到全国各地讲述红医文化,传播红色基因,多人成为红色卫生史研究专家并入选江西智库专家。
阔步新时代,雄心向未来。传承红色基因,我们使命在肩;赓续红色血脉,我们奋勇向前。赣南医科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找准服务江西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的目标任务,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规划重点项目《基于成果导向学习理论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2DJZD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赣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