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两个结合”的三维向度

2024-06-19李敖

党史文苑 2024年6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中华民族

李敖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在传承弘扬“两个结合”中产生的,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两个结合”的守正和创新中。在守正方面,“第一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之“基”,“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之“根”。在理论创新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两个结合”新的文化精神引领,凸显了“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阐释了“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世界意蕴。在实践创新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中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根基。

一、守正: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在文化领域的必然生成

(一)“第一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之“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基于具体国情需要,才能厚积薄发、自成体系。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马克思主义造就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使得家庭的伦理纲常扩展至社会,形成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这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相契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中华之精华、去历史之糟粕,为实现家国天下与共产主义理想,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塑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古今的历史观。自鸦片战争起,战事频发,中国人民所受屈辱世所罕见。但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屈不挠的血脉使得仁人志士纷纷崛起,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自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每个中国人最深沉的愿望。习近平文化思想自有深沉的文化自信与家国理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国家的长期稳定涵育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天下大同”的大局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局面。秦朝从制度和文化上彻底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纷争带来的文化分裂趋势,使得大一统的观念重新深入人心。在秦朝以后,社会各个阶层均对中央保持着极强的向心力。这正是古代中国数经乱世而未分裂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互融互通,使得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面对如今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文化思想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二)“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之“根”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相辅相成,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正是因为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植根于“第二个结合”,才具备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理论影响力。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德化民”。在传统文化中,“德”有多种释义。在哲学方面,“德”是指客观规律,即培养君子;在伦理学方面,“德”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美学方面,“德”又为“善”,意在培养一种向内求善的美德。取其精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德治”,坚持“以德治国”,培养君子,使人自知礼义廉耻,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通过“德治”,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建立的理想社会,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治”的弘扬。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推崇“仁”与“义”。传统儒家思想将“仁”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强调要“仁者爱人”,做到“泛爱”。这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相符,仁者要爱人,人指的是人民。儒家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足以见得中华民族自古重视民生。“义”即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为君子之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国人,秉持公平正义,在国家发展的同时为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援助,这既是“泛爱”也是“义”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与“义”相结合,能够最大发挥“泛爱”的作用。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行“以和为贵”的理念。“以和为贵”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要求宽以待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我国始终奉行“和”的观念,做到各民族团结统一,紧密相联,这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要求不谋而合。结合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两个结合”的新境界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两个结合”新的文化精神引领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引领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的凝聚力和行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以独特的形式逐个展开。

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概念,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谱系与族谱之意相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即为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个精神坐标连接起来,使其连为一脉,变成一个个动态的、活跃的、开放包容的精神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伴随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引领强国建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了“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阶级性进行了研究,指明文化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中国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国家,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文明,作为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两个结合”的新的文化使命。

第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备连续性的文明。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源远流长。作为新的文化使命,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这是真正符合中华民族发展方向的、符合中国人民文化传承需要的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第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联、相辅相成。一方面,二者同根同源,都发端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深沉积淀,形成了“民为邦本”的人本观、“天下大同”的处世观、“以德为先”的治世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是代表现代化的文明,必须由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以具备现代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了“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世界意蕴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强劲发展态势使得“西方中心论”崛起,文化愈益成为服务于资本的工具。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宏大的世界视野科学阐释了文化主体性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了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人的精神发生异化,重商主义日益成为世界文化主流。不同于西方文化价值观,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主体性,认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因此,文化主体的巩固势在必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唯物史观,提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充分展现了文化服务于人的根本价值指向。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民族历史日益成为世界的历史,民族文化日益成为世界的文化。世界文化移动、整合、交融之后逐渐展现出更多共同体的特征,这是文化发展的趋势。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创新理念,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全球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有力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国际视野。

三、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运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行动指南

(一)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蕴含着系统性的价值准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国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需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来表达自身。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在文化领域的价值表达,立足“两个结合”,融汇中西文化,成功构建起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话语体系。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表达。这一思想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旨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搭建了“两个结合”创新发展的话语平台。这一思想产生于“两个结合”,又内在地包含“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既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魄力,又有“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包容,使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为现实,为“两个结合”不断推陈出新提供话语平台。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效能。面对各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我国话语传播的当务之急是创新传播方式,实现“话语共情”。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二)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中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文化之效用不仅在于精神支撑,关键在于用以指导实践,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中,以“用”之达而彰“体”之正。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理论魅力,便在于“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体”即本质、原理,“明体”需要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之基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被纳入中国视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魂脉”。习近平文化思想源头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脉”。

“用”即效用、效果,“达用”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达到“德治”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其指导意义不仅在于精神层面,更在于文化发挥“以文化天下”、指导教化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之“达用”正体现在守正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

“体用贯通”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的沃土,新的文化生命体便生成于二者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这一生命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激活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力,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回应了世界文明面临的问题,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文明根基,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文化供给。

(三)在“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根基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较以往更加紧密相联、命运与共。应时代之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宏大的人类视野和锐利的时代目光应运而生,牢牢夯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根基。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符合人类文明需要的天下观。“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的处世之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世界人民在认知上意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始终命运与共。历史演进、人类发展、社会繁荣从来都离不开文化的指引。面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擘画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天人合一、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无不体现了中华文明之深厚底蕴与包罗万象。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对中华文明的深沉叩问,从摒弃“西方中心论”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思想以其开放包容性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与“协和万邦”的宽广胸襟,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参考文献】

[1]姜秀敏,陈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3,25(06):32-42.

[2]郭明飞,程玉璐.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理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6):49-54+61.

[3]韩庆祥,楼俊超.论“新的文化生命体”[J].思想理论教育,2024(02):4-10.

(作者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