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4-06-19施赛丹
【摘要】提升数学阅读能力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过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概念和题目意思,精准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更有条理、高效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进而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习惯阅读、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对于数学叙述的理解能力和数学习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今的数学越来越创新化,习题的篇幅变长,有时甚至会融入一些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然后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最后进行阅读拓展,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逐渐适应数学题目的变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为接下来数学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与文学阅读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更偏向于理性分析,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阅读提不起兴趣,在阅读时会出现看错、漏看、看不懂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新颖的阅读素材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熟悉、有趣的氛围中主动阅读。
例如,在教学“分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选择数学绘本《到点啦,麦克斯!》进行导入。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这一绘本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绘本的大致内容。经过仔细阅读,学生概括得到:麦克斯是一个守时的男孩,他按时起床、洗澡、刷牙、吃饭、遛狗和上学,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麻烦,他弄丢了自己的数字表,并且看不懂指针表,于是他开始迟到。麦克斯的家人发现这个问题之后,通过使用时间任务卡的方式教麦克斯认指针表。接着,教师以该故事背景为基础,请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的重点在于学习指针表的过程,学生要着重阅读绘本中的时间安排表并牢记。比如,扮演麦克斯姐姐的学生负责安排麦克斯早上的时间,那这名学生首先要把任务卡画出来,如绘本上姐姐安排的是早上7:20起床,学生就要相应地画出时间显示为7:20的时钟。在画时钟的时候,学生不仅要用到前一课学习过的“时”这一部分的内容,准确画出时针的指向,还需要用到这节课所学的“分”的知识,准确画出分针的指向。此时,教师趁机融入“分”的教学,告诉学生分针走一大格是五分钟,整个钟表上一共有十二个大格,意味着分针走一圈为六十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而大格又被分成五小格,每一小格是一分钟。接着,教师回到绘本内容,问学生:“7:20这个时间的分针应该指向哪边?”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一格一格地数出来,明白此时分针应该指到数字4。同理,学生还需要提取绘本中其他的时间信息,并画出对应的钟表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情境和阅读相结合,从阅读绘本、创设情境出发,利用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着重关注绘本中的时间信息,带领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分”这个概念以及分针的走法,使得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主动展开探索学习。
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生动、形象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绘本故事等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素材出发,以真实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且在阅读中渗透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同阅读能力共同提升[1]。
二、精准语言表达,纠正阅读误区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严谨性也表现在字句的细微分别中,有时一个简单符号、某些文字的调换也能引起结果的巨大变化。但部分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些细枝末节,陷入阅读误区。教师可以利用对比等方式,对于这些需要区分的表达进行重点提示,提升学生阅读的精准性。
以“除法的计算”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完基础的除法计算内容后,教师可以随机选取两道例题,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如:1.有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3根、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2.有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平均分成3份、4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这两道题在形式上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不仔细阅读,很容易将其混为一谈。在平时的测验中,学生也经常会因为时间紧张而陷入阅读误区。对此,教师可以采用逐句分析法,把两道题进行部分解析。首先,教师询问学生这两道题的大条件是否相同。学生能快速回答出这两道题的基础条件都是12根小棒。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题目的第二句话,第一道题是“每2根一份”,第二道题是“平均分成2份”,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分别请两个学生到前面来演示题目中的要求。第一位学生以2根小棒为一组,分为6组,第二位学生以6根小棒为一组,分为2组。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的结果将两道题目的式子列在黑板上,分别为12÷2=6、12÷6=2,让学生对比观察。体会完题目文字表达不同带来的结果差异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符号语言表达的不同信息,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我把式子中的‘除以改成‘除,结果一样吗?”学生没学过相关知识,会觉得两者是相同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纠错,告诉他们“除”和“除以”是不同的,a除以b可以按照字面理解,就是前面的数除以后面的数,而a除b是后面的数除以前面的数,也就是a除b等于b除以a。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精读题目,关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容易混淆的地方,仔细斟酌才能落笔。在精准语言表达的阅读训练中,学生会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同时让思路得到梳理,从而纠正阅读误区。
阅读是一个需要沉心静气,逐字逐句斟酌的过程。如果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符号模糊不清,在做题的时候就会读不懂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并且会耗费大量时间。所以在阅读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误区,让他们在精准表达的同时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三、掌握读题步骤,养成阅读习惯
数学题目不是简单的条件陈列,它往往会完整地呈现题目背景、题目条件、干扰信息以及所求条件。部分学生在读长题目时,不知从何读起。教师要教会学生读题的步骤,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读题顺序,从而准确解析长难语句。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运算”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一道条件较多、关系较为复杂的题目,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读题的步骤。首先,教师将阅读的顺序和要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顺序试着自己阅读:1.先浏览内容,粗略地了解题目的意图和方向;2.逐字逐句地推敲,弄清所有问题,掌握逻辑关系;3.抓住问题本质,达到融会贯通[2]。如有这样一道题:邮政局要处理一批邮政快件。如果人工处理,按每分钟6件计算,需要90分钟完成;如果使用数码处理器,9分钟就能完成。数码处理器每分钟比人工多处理多少件?学生在解题时,第一步是浏览大致内容,着重看最后的问题,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即弄清人工处理器每分钟处理的邮政快件和数码每分钟处理的邮政快件相差多少。明确解题目标之后,学生就要进行第二步,逐字逐句阅读推敲。如这道题前后的逻辑关系是人工处理的速度与时间都已经明确,数码处理器只明确了时间,而问题是两种方式速度的比较,所以要通过人工处理的速度、时间和数码处理器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数码处理器的速度,已知条件为3个,需要推出未知结果1个。明白前后逻辑关系之后,就来到了阅读题目的最后一步:抓住问题的核心。本题的核心点在于搭建速度与时间的桥梁:总件数。学生要通过人工处理的时间和速度,列出总件数的式子:6×90=540(件),接着通过总件数和数码处理器处理时间的关系列出最后的式子:540÷9=60(件),得出数码处理器每分钟能处理60件,最后只要将两者相减就可以得出结果。在整个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学生按照正确的阅读步骤去解析题目,思维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和一般的阅读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数学题目提供的信息往往是抽象而杂乱的。学生不仅需要快速阅读,同时还要关注解题信息。学生只有掌握阅读的顺序,根据要求一步步深入,才能实现高效阅读,并且享受阅读的过程,将阅读变成轻松而自然的事情。
四、注重方法解析,提升阅读效率
数学阅读是非常注重方法技巧的,因为数学题目在不断更新。对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索阅读的技巧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题目的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边读边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抓住阅读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定义,并对学生提出要求:1.根据定义内容画出相应的图形;2.根据材料圈画出重点信息;3.根据材料内容写下自己的联想。当读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这一句时,学生就要对应地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根据描述在上边取一点,向底下的边垂直画一条线段。当读到“这条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一句话时,学生还要在图上相应位置标注“高”“底”,这样就实现了“边读边画”。接着,学生要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圈画出自己认为的重点信息,如有的学生圈出“垂直线段”“高”“底”这几个关键词,这是“边读边思”。最后,结合圈画出来的重点信息以及画出来的图形,学生要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如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学生联想到学过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它们的宽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能等于底×高。经过这些步骤的阅读,学生已经对本课的知识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只要带领学生去验证他们的猜想即可。事实证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切割与平移,可以将其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学生的阅读猜想是正确的。当学生学会这几种阅读方法后,他们就能将快速阅读和精准阅读相结合,实现阅读效率的提升。
阅读技巧是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阅读时,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解析题目,能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并且产生联想,这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五、融入数学文化,开拓阅读视野
数学阅读需要思考、运用和提升。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阅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强化提升[3]。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通常会引入“圆周率”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妨在教学的时候融入一些古今中外的数学文化故事,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他们学习优秀人物的思维与品质。教师可以请两到三个学生提前搜集好与圆周率相关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有的学生介绍的是祖冲之的故事: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过去这个数字一直计算得不够精确,祖冲之决心攻破这个难关。当时,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都是用筹码进行计算。祖冲之常常天不亮就起床,一遍又一遍地挪动筹码,直到深夜。他计算了一万多遍,终于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诸如此类的数学故事有很多,而且为了数学殚精竭虑的数学家也有许多。在听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如有的学生说道:“我们在学习数学时,要像祖冲之一样保持热爱,坚持不懈,努力攻克难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且通过日复一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能力也在不断
提升。
数学文化的阅读不仅需要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由来,还需要学生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付出的情感与努力,以及这个过程本身的坎坷与不易。学生通过了解数学文化,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从中感受到数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明白数学学习的真谛,不断提升自我。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取数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并且通过传授阅读方法技巧、拓宽阅读面的方式,使学生的阅读品质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彭国庆.小学生数学阅读困难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2(9):15-17.
[2]胡依奇,王圣昌,章勤琼.依托历史文化素材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五音不全”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22(12):47-51.
[3]凌敏.“读”数学明题意: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3(3):40-42.
作者简介:施赛丹(1995—)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