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校本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
2024-06-19洪优萍
洪优萍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校本教研转型中教研主体、内容和方式的转变,然后从教研内容、教研过程和教研评价三方面探讨了校本教研内容创新的实践,以重构数字时代的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字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转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6-015-03
教研是驱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引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积极利用多种技术和手段,丰富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注重提供个别化指导服务[1]。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制,其实践本质是在学校层面形成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机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数字化背景下,校本教研面临诸多新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背景下校本教研转型
数字时代促进了学教方式的变革,同时驱动着校本教研的发展与转型,主要体现在校本教研的理念、内容、方式和工作机制上的深度变革。
一是教研主体的转变,从“管理者”走向“教师”。在数字化背景下,在线教研、远程协作、智能分析等,这些新方式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研主体逐渐从管理者转向了教师自身。这一转变得益于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融合应用,数字化研修环境具有“用户中心设计”“协同个性发展”“资源众筹建设”等功能特征,从而促使校本教研在组织形式、管理评价维度都发生转变。学校管理者不再是主导者,而将角色转变为校本教研活动的服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二是教研内容的转变,从“研教”走向“研学”。数字化技术采集学教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并通过量化数据与可视化分析,多维度呈现教学行为。这也促使教师自觉地站在学生立场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注重对学生的研究,注重对学习规律、学习设计与学习指导的研究[2]。这意味着教研活动不再仅仅关注教师如何教,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三是教研方式的转变,从“经验”走向“实证”。随着智能技术的应用,数据驱动为教研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路径,教学诊断已从“经验主义”走向“实证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校本教研内容
在数字时代,校本教研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向着更加多元和智能的方向转变。就教研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可以从教研方式、教学模式、研修资源三个方面的改变谈起。
1.基于数字平台的多样化教研模式建构
数字平台集成了教学资源库、教研论坛、在线教研工具等多种功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面便捷的数字化研修环境,也创新了教研模式。(1)平台支持的协作教研。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资源、发起教研讨论、参与在线教研活动,打破时空和学科的壁垒,建构了基于平台的多元协作教研模式。这种协作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教研文化。(2)技术驱动的个性化教研。数字平台的功能可以满足校本教研中不同阶段的需求。如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收集和分析团队教师的研修需求;在教研设计阶段,可以协助设计问题导向的研修主题和内容;在教研实践阶段,可以促进团队教师的教学实践改进;在教研评价阶段,可以帮助教师评估教研活动的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持续优化。为此,技术驱动的教研设计,需要我们立足数字平台,围绕教研主题、教研内容、教研实践、教研评价等维度重构和优化。如杭州市春晖小学的“开放式观察、结构式观察、聚集式观察”递进式的诊断教研模式,通过项目制进行诊断组织结构的重构,以诊断流程指导和切片分析评价为抓手,构建了一个系统思考、协调合作的渐进式诊断教研模式。
2.基于数据支撑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
借助数字平台,我们可以获取全面、客观、系统的数据,这些数据汇集了学生的过程性数据、教师的课堂行为数据等,为教学的科学诊断提供了依据[3]。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教研组对学校学科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建构符合学校学情和学科特质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教师的教研参与热情,促进校本教研的研究深度。如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信息科技教研组,基于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建构了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智能资源舱为主体,关注空间智能互联的特征,建设学习活动的分布式发生域;以仿真实现室和游戏梦工厂为侧翼,分别关注空间虚实结合与沉浸体验的特征,建设学习内容的自组织聚集地和学习感受的具身式体验场。
3.基于数字场域的系统化研修资源建设
研修资源建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全面、互动且个性化的数字研修环境,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是个性化数字研修资源建设。依托数字化研修平台,学校根据校本特色对平台功能进行个性化定制,以管理服务力、课程创新力、班级引领力、课堂表现力、课题研究力、专技指导力为基本特质类别,个性化地提供不同的线上学习资源。二是众筹式数字教学资源。学校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学科集体备课。各年级备课负责人统筹安排备课人员,根据提供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设计、学习单等参考范例,众筹多种数字资源展示在平台上,促进资源的共享和更新。三是生成式在线研修资源。学校通过数字研修平台,定期开展各类研修活动,如公开课、专家讲座、专题交流会、教学研讨会和案例分享等。数字研修平台会自动记录整个活动过程及教师的在线实时提问和学习心得,以此形成序列化数字资源,为教师的数字研修提供支持。
数字化背景下校本教研过程
推进校本教研,一方面要重视教研过程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成效;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师学习、研究和培养机制。数字化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为教研过程的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正向着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教研管理精准化
数字平台使得教研管理更加精准和高效,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1)基于数据的团队管理。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教研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教研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改进措施,提升教研管理的实效。(2)基于数据的过程管理。数字平台可以自动收集和记录教师的教研活动数据,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为教研管理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帮助管理者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管理机制,优化教研活动的设计和实施。(3)基于数据的档案管理。数字平台存储教师课堂教学数据,呈现教师能力发展全过程,从而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为教师未来教育专业发展进行精准而持久的助力。
2.教研决策智能化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促使教研决策更加科学和精准,进而实现智能化。一是基于数据的教研决策。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参与度、教师教学行为等,教研决策者从中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二是基于智能化决策工具的应用。智能化教研决策依赖先进的技术工具,如教学效果预测模型、教学策略推荐系统等,这些工具可以自动分析教学数据,为教研决策提供科学、精准的建议。如杭州竺可桢学校信息科技教研组一学期完成了36节课的课堂行为分析。以某个班级整个单元的课堂行为分析为例,6节课均为混合型课堂,但是学生大多只能提出基础的理解型问题。教研组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行了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人工智能单元教学探索。经过了一个学期,学生不仅能够提出理解和记忆型的问题,还能提出一些高阶认知问题,如创新型问题,且师生间出现较多互动,体现了生本课堂的价值所在。
3.教研指导个性化
运用数字平台,可以让教研指导更贴合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如基于数据的教研指导。个性化教研指导的前提是对教师教学整体情况的准确把握。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数据,教研指导者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优势和不足,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建议。再如教研指导工具和资源的开发应用。为了实现个性化教研指导,基于教师个体的教学与研修数据,需要开发相应的教研指导工具和资源,从而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教学改进建议;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帮助教师开展自主研修,提升专业素养。如杭州市钱江湾小学信息科技教研组,就AI分析报告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优化后,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笔者能够明显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变化,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将优化过后的课堂录制视频再次使用常态化AI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优化后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减少,师生互动交流、独立学习增多,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行为的分布更加科学合理。
数字化背景下校本教研评价
1.实证性研修的诊断评价
实证性研修的诊断评价是指基于实际研修活动数据进行的系统性评价,旨在诊断研修活动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一是基于校本教研数据的综合诊断。通过收集研修活动的数据,如教师参与度、研修活动的频次、研修内容的覆盖面等,管理者可以对研修活动进行全面的诊断,了解研修活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研修计划。二是基于诊断评价工具开发应用。专业的诊断评价工具可以提高诊断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些工具可以自动收集和分析研修数据,生成可视化的评价报告,帮助管理者和教师直观地了解研修活动的效果。如杭州市春晖小学把数字平台贯穿校本教研的整个过程,实时记录各个教研组的研修数据,开展研修诊断评价。
2.过程性数据的跟踪反馈
过程性数据的跟踪反馈是指在研修活动进行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这一方面是基于教学改进过程数据的跟踪反馈。通过收集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基于跟踪反馈机制的有效利用。为了实现过程性数据的跟踪反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跟踪反馈机制。这套机制应该包括数据的收集、分析、呈现和应用等环节,确保数据能够被有效利用,为教学改进提供支持。如杭州高新实验学校开展了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能熟练地运用数字平台上自带的评价功能,还利用平台上的“巡课”和“我的教研”功能与本校或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高效线上教研,提升教学评价的深度和广度。
3.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评估
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评估是指对数字化教研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效果进行的评价。一是基于数字资源建设数据的整体评估。通过收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数据,如资源的种类、数量、使用频次等,管理者可以对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资源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资源建设计划。二是评估工具和方法的设计应用。为了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估工具。如滨江区区域数字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源进行分析,总结资源使用的规律和趋势,为资源建设和应用提供指导。该平台基于AI分析对区域校本教研中的1488节课例进行评估,教学模式中混合型模式在逐年增加,从而便于教师选择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开展研修和实践。
数字化背景下的校本教研转型实践,为提升学校校本研修能力、引领教学改进、研究学习规律、促进研修评价提供了支持,在助力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的同时,也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张丰. 校本研修十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
任学宝. 从教学监测到精准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0(5): 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