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解与重组

2024-06-19黄澜越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器皿石膏成型

黄澜越

本文通过探讨可分解与重组石膏模具成型工艺,分析不同的分解与重组方式的运用及其相应的表现语言,研究传统工艺之外的模具成型工艺方法与表现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借助该成型工艺的陶瓷艺术作品在造型、装饰、肌理等方面,相较于传统工艺有明显的创新性,是一种适用于当代陶艺的创新型工艺。

引言

传统的陶瓷注浆成型工艺制作的陶瓷大多为实用器,因此在工艺流程上相对成熟,但同时也更难创新。究其原因,是陶艺家更多关注成型后的造型,但缺乏对模具成型工艺本身以及泥料与石膏材料的深入理解与实验。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将分解与重组方法应用于模具成型工艺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石膏模具进行加工,呈现出多样的具有模具成型工艺特点与陶瓷材料语言的装饰效果,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如此,对这种工艺的应用方法和效果的系统性研究仍然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创新工艺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应用方法和效果,探讨分解与重组模具成型工艺的特点,为模具成型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一、应用方法分析

1.相同形态模具重组

相同造型的石膏模具排列组合通过造型一致的石膏模具进行多样形式的排列方式实现。在排列组合过程中,刻意留出空间以进行注浆成型。每一个造型相同的石膏模具共同“构建”成一个整体,通过移动一个或几个模具的位置改变整体的造型。调整造型的过程,可被视作一种“解构”的行为,因为这一动作对之前的造型进行拆解,拆解旧造型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新造型的过程。

运用相同造型石膏模具排列组合的概念简单且直接,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设计师通过改变模具的相对位置来创造新的形状和设计,这意味着使用同一造型的基本组件,产生无限的变体。设计师朱利安·邦德(Julian F. Bond)设计了一个能够容纳1300个棒状石膏模具的装置(图1)。这些棒状石膏模具可以相互替换,通过手动移动这些模具,从而调整内部空间。确定造型后倒入泥浆,待泥浆干燥后从侧面抽出模具,从而完成作品制作。“Flexible Mould for porcelaincasting”项目则探索了石膏模具的柔性使用(图2)。通过将尺寸相同的金字塔形小石膏模块粘贴在柔软的聚酯纺织品上,改变纺织品造型的同时,模具会随之变化,从而改变最终作品的形态。该项目实现了模具形状的动态变化,这种方法的创新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石膏模具的静态限制,提供了一种创造多变形态且具有动态感的陶瓷作品的新途径。

2.不同形态模具重组

相同造型的模具主要以同一造型简单的几何体作为构成单元,它们在组合的方式上更为便捷。然而,这种方法在造型上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相比之下,不同形状的石膏模具在组合后变化则显得更加丰富。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的引入为陶瓷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D扫描、建模、切割以及打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不同造型石膏模具在组合上的难度,提高了设计的精确度和制作效率。艺术家利用这些技术进行复杂的模具设计,甚至在不需要传统模具的情况下也能创造出精确的模具。例如,艺术家沙兰·埃兰(Sharan Elran)将计算机科学和3D技术应用于陶瓷制作,通过计算机设计和3D打印创造了新的石膏模具形式。他的作品通过组合多个波浪形状的石膏模具来制作花瓶,每个模具造型不同且都有独特的编码,确保了每件作品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图3)。埃兰的方法不仅展示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还强调了个性化和工艺创新在当代陶瓷艺术中的重要性。总而言之,不同造型石膏模具的组合使用,为陶瓷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设计自由和创造空间,这种方法不仅使得作品更加个性化和独特,也拓宽了陶瓷模具成型工艺的方法。

3.单个模具拆分重组

在传统陶瓷艺术中,单块石膏模具的使用通常是为了保证坯体表面的完整性。然而,随着艺术家们对材料和工艺的深入探索,对单块石膏模具的拆分与重组方式开始被使用。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石膏模具的有意拆解和非传统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原本寻求成型精度和光滑表面而精心设计的模具被打破、切割,然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这种方法挑战了传统陶瓷制作中对完美和规整性的追求,转而强调不规则性和随机性的美学价值。

莫妮卡·帕图西斯卡(Monika Patuszyńska)和兹索尔特·约泽夫·西蒙(Zsolt Jozsef Simon)是这一技术的实验者。莫妮卡的作品展示了她对废弃石膏模具的再利用和重构,在作品中记录了她的国家某陶瓷工厂的消亡,莫妮卡会来到废弃工厂,直接将工厂中被遗弃的石膏模具进行打破与重组。她使用电锯和锤子作为工具,将石膏模具分解成若干大小不同的部分,筛选出主要的部分重新组合而成。由于在重组过程中选择性地丢弃了一些部分,石膏模具不再完整,留出了一些拼接空隙的负空间,在注浆的过程中,泥浆会将负空间填满,留下粗糙的肌理。虽然最终呈现的作品没有被破坏,但主题、形式和生产过程都承载着消亡的痕迹。兹索尔特·约泽夫·西蒙则采用了更加精细的加工方法。他在模具上划分区域,并沿着这些线条将模具切割,然后有选择性地在某些部分制造孔洞,设计泥浆在模具中的流动路径(图4)。当模具重新组合后,由于孔洞和切割线的存在,成型的陶瓷表面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肌理,如同花朵般绽放,挑战了传统陶瓷光滑无瑕的审美标准。

4.多个模具拆分重组

多个石膏模具拆分再重组顾名思义,是将来自不同造型的石膏模具拆分元件,再重新排列组合成一个新的石膏模具。相较于单个石膏模具拆分再重组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制作大体积的作品,且在造型上会有明显的错位与拼接的效果。

在这种方法中,艺术家首先将多个石膏模具进行拆分,然后将来自不同模具的部件以创造性的方式重新组合。凯尔·约翰斯(Kyle Johns)的“keyless mold”设计理念是这种技术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创造了一种非固定式的组合石膏模具,以此作为其艺术创作的基础。他精心挑选并解构带有曲面的石膏模具,在重组之前,约翰斯对碎块进行精细的切割和打磨,确保它们能在组合时够完美契合(图5)。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由标注好的序号来组成的,这种方法确保了作品在视觉和结构上的完整性。莫妮卡的作品则显示了多个石膏模具拆分再重组方法的另一种可能性。她的作品中清晰可见的横向线条,这些线条正是由于成型的石膏模具是由来自不同模具的石膏块纵向组合而成的,石膏块拼接时留有缝隙,因此灌泥浇筑后产生了模缝线,而这也成为她作品中独特的风格。无论是解构一个还是多个石膏模具再组合,这种方法都展现了艺术家对材料和工艺的深入理解与探索。通过砸、切、锯、磨等方式获取形状各异的石膏块,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艺术家们创造出了独特的作品。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实验性,艺术家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工艺和形式,而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二、成型效果分析

1.无序与随机的模缝肌理

在传统的陶瓷制作过程中,模缝线通常被视为瑕疵,这些由石膏模具拼接而成的线条通常会被磨平,以确保坯体的光滑。然而,在现代陶瓷艺术中,这一做法逐渐被重新审视。艺术家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模缝线不仅可以被保留下来,还可以被放大和强调,成为作品中符号化的装饰元素。陶艺家埃兰的花器系列作品就是利用模缝线进行装饰的典型案例。他通过3D建模的方式,在虚拟模型中将器皿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割,将分割出来的模块使用3D打印的方式制作成石膏模具,由于每一块石膏模具之间是没有咬合结构的,因此在泥浆倒入模具的时候,泥浆会流入石膏模具的缝隙之中,形成参差不齐的模缝线,这些线会将器皿的表面划分出整齐的区块,随机又自然形成的轮廓边缘线与整齐的区块划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地将模缝线转化成器皿装饰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中,模缝线不再是被遮掩的对象,而是成为陶瓷表面的主要装饰。这种设计理念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为陶瓷艺术的表达带来了新的语言和可能性。

2.错位与拼接的造型组合

在奥蒂斯运动后,陶瓷艺术的造型开始摆脱所谓“美”的束缚,转而通过陶瓷材料呈现更具视觉冲击的造型,最具代表性的有彼得沃克斯对器皿的错位拼接,从此之后该方法与形式被广泛接受并使用。这种形式不仅可以通过泥条盘筑、泥片成型等方式制作,也可通过可拆分与重组的石膏模具进行注浆成型,不同的重组方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位感与拼接感,由不同石膏模具排列的组合方式与多个石膏模具拆分再重组的组合方式来注浆的造型尤甚。解构主义主张对事物稳定性的打破,追求打散再重组的不稳定性,而使用可拆分与重组的石膏模具进行注浆成型的器物造型恰好契合了解构主义理念。菲利普巴德(PhilippeBarde)通过将不同造型的石膏模具块进行错位组合,创造出具有强烈错位感的陶瓷作品。这种错位不仅在视觉上产生冲击,更在结构上提供了新的解读。巴德的作品中,每个单一的器皿都是由多个器皿的一部分组成,这种组合方式使得最终的作品在造型上夸张地错位,从而使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器皿的独特性。巴德作品的模具主要以横向组合为主,因此作品呈现出的拼接与错位都是纵向的,莫妮卡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模具的横向组合。她的作品通过多组石膏模具的纵向叠加,创造出具有清晰模缝线的独特造型。这种造型不仅展示了作品是由多个器皿的局部拼接而成,也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美感。

3.内形与外形的空间对应

注浆成型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模具保留了最终产品所需的正空间形状,然后,将泥浆倒入模具中,填满这个正空间,随后移除构成负空间的部分,从而获得最终的造型产品。如果对原有的石膏模具的基础造型进行修改,那么注浆后得到的坯体形状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采用可拆分与重组的石膏模具成型工艺,打破了传统上认为石膏模具难以修改的观念,通过对石膏模具进行增减或改动,可以使坯体的内外形态在空间上相互对应。匈牙利陶艺家西蒙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原理。他利用泥浆流通的特性,将一个完整的石膏模具进行切割,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模块。在每个石膏模块上挖孔洞与切割,通过做减法的方式,增大了每块石膏模具之间的缝隙。这样,泥浆能够流入到挖出的孔洞与缝隙中,在坯体外壁形成了有序的负空间排列。西蒙的这种创作手法,将内外形对应的表现语言运用在器皿上,使器皿内外的丰富变化得以充分展现。这种造型上的错位与拼接不仅为器皿增添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也形成了内形与外形的对应关系,为读者观看器皿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

三、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基于石膏模具成型工艺的陶艺创作方法,特别是分解与重组的技术,展示了这一方法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性和多样性。这种工艺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石膏模具的限制,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自由和创造空间,而且在艺术表达上带来了新的语言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李雨花.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模具技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6): 201-204.

[2] 杨德安.陶瓷3D打印技术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运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 51(06): 88-90.

[3] Ozkan S C. Instrumentalisation of Ceramic Material Destruction as a Production Method in Contemporary Art[J]. Idil Journal of Art and Language, 2017, 6(34).

[4] 郅敏.美国现代陶艺的旗帜——彼得·沃克斯与奥蒂斯陶艺革命[J].美术,2010(08): 114-119.

猜你喜欢

器皿石膏成型
成型液压机技术改造
国内外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
孔伯华与石膏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彝族器皿
石膏之魂
三向接头注射成型模具设计
磷石膏“变废为宝”迫在眉睫
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