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实践路径探析
2024-06-19高云
高云
摘要: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从宏观层面对推进科研诚信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当前,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不足和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的环节。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大工程,校内校外要实现联动,夯实诚信监督管理的基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师生诚信教育引导,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加大对不端行为查处惩治,注重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诚信建设;系统大工程;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业之基,强国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研诚信是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且日趋融合的信息社会,大国博弈场域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主体实践活动的核心伦理价值,科研诚信建设是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学术环境创新生态建设的底线。近年来,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事件时有发生。尽管这些学术不端事件当事人受到相应查处,不良影响却不可小觑,不仅败坏了学术空气,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而且将侵蚀科技大厦根基,严重阻碍科技队伍健康成长。
为打击学术不端,优化科研生态环境,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科研诚信建设的系列政策法规,立足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2001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科研人员要遵守学术规范。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高校科研学风建设出发,明确了“学术道德建设”概念内涵及目标任务。五年后,针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科技部于2007年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接受反映举报和调查取证。同年,科技部还牵头建立了由相关部委参与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该制度框架下对科研诚信建设相关法规政策进行研讨制定,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查处。
2019 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强调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2020年,《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由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印发,对科研诚信建设第一责任主体予以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实行常态化管理,注重责任传导,以确保各项科研诚信建设要求能落实到位。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组织发起中国科研诚信十大事件评选活动,入选的重大事件有: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召开第三次会议,《恪守科研诚信准则 推动良好学风建设——致中国航天青年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1年公布四批涉及科研不端案件的处理决定等。
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要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实的科学文化[1]。
各级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着力营造健康绿色的创新生态环境。当前,科研诚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需要各级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科技研发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
1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现状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摒弃学术不端,坚守学术底线,完善学术人格,恪守学术诚信,是高校师生的应然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数据造假、论文抄袭等形形色色学术不端行为也屡见不鲜,高校科研失信相关事件时常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关注。这些学术不端事件中涉及的既有学生亦有教师。科研失信学术腐败极大损害了高校声誉和科研权威。
当前,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已取得一定进展,绝大多数高校均制定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设立了管理机构,明确了组织权责,有的还出台了专门的机构章程,科研诚信建设管理框架基本搭建。同时多数高校在规章制度中对科研诚信、学术不端等概念进行了内涵外延界定,对相关案件的受理、调查及处理亦颇为重视,多措并举推动科研诚信建设。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足和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的环节。
1.1科研诚信政策过于宏观,实施层面可操作性不强
自2000 年起就有高校制定出台了科研诚信管理政策,随后每年都有高校陆续出台颁布相关政策,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然而,部分高校制定出台的科研诚信管理政策比较宏观空泛,仅以形式上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为目的。譬如,有高校未结合学校实际,出台的校级文件缺乏个性化内容,对上位法仅简单照抄照搬或稍作修改;有高校仅制定出台科研诚信建设指导性意见,缺乏实施细则及落实措施;有高校未能及时关注了解国家政策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修订完善;有高校甚至尚未制定反学术不端和科研诚信管理规范制度。国家出台颁布的科研诚信管理政策文件具有方向性意义,起着指导性作用,部分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科研诚信规章制度,仅凭上级管理部门出台的指导性政策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和科研诚信管理,容易产生评判标准缺乏和可操作性薄弱的实际问题。
1.2管理监督机构不明确,工作规范不够明确严谨
作为落实国家科研诚信政策的责任主体,高校理应设立科研诚信监管的专门机构,以督促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经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科研诚信学术道德建设专门机构,这些机构或由校学术委员会直接负责监管科研诚信工作,或由校学术委员会下设专门机构负责,或由校科技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但也有少数高校至今尚未明确科研诚信建设政策实施及监督管理等职责由谁具体履行,校内诸如科技管理、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等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及学术委员会的监管界限不明晰,权责不统一,致使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科研诚信建设处境尴尬,甚至沦为“三不管”地带,上位政策落地落实难度大。许多高校尽管已明确校学术委员会具有查处学术不端建设科研诚信职责,但学术委员会本质上是学术治理机构,委员通常由专家学者担任,缺乏相应的行政执行权力,实际上主要发挥统筹、审议、指导等职能,难以真正实质性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具体工作。
科研诚信监管机构规章制度是其良性运行的重要依据,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否出台颁布相关制度文件,能够反映科研诚信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多数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都明确了科研诚信监管机构职责权限、运行机制及工作流程等内容。成立了科研诚信监管专门机构的高校,基本也重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建设,明确了监管的行为对象、规范了组成机制及运行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受理及查处等具体工作流程有规定说明,为其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较强的操作性指导。但也有部分高校由于对学术不端案件调查取证认定及申诉复核复议等流程细节问题重视不够,存在工作规范不够明确严谨问题,还有待修改完善。
1.3学术不端行为范围模糊,核心概念界定有待加强
概念界定是高校科研诚信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科研诚信监管政策体系中关键核心概念的定义与使用,直接影响着师生如何理解和把握问题实质,对于相关政策的实施执行成效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科研诚信建设旨在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预防和整治,有效开展此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明确界定何为学术不端行为。有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高校科研诚信政策中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发现,当前高校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基本表现已经初步达成共识,并对伪造、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明令禁止。但部分高校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导致部分高校在政策中未能对某些常见的科研不端行为做出规定,这些漏洞便成为隐患,可能让一些科研不端行为逃脱处罚[2]。
在高校政策制度文本中,对科研诚信进行正面阐述时,常常使用一些相近的概念,如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风建设、学术纪律等,这些概念采用频次高,使用较广泛。相反科研诚信概念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并未得到明确界定和广泛运用,其往往以词组形式出现,如“科研诚信档案”、“科研诚信教育”等。而在描述说明违背学术诚信行为时,出现频率极高且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是“不端行为”“作假行为”“学术失范”“学术违规”等相近概念亦时常被采用。这些概念中有部分核心概念尚未得到明确界定厘清,如“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学术纪律”“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等。有明确界定的概念亦存在边界模糊不清特点。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基石,亦是科研诚信监管工作的关键内容。
1.4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制度改革有待深化
学术评价指标是科学研究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规则,就会相应产生什么样的科研成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盛行以论文至上、指标量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模式,即对教师的职称晋升评定、学术成果认定及科研绩效考核等方面主要以成果数量为考评依据,将论文发表、影响因子、科研项目、著作专利、科研经费等展开量化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简单高效,但往往导致部分教师功利心切,浮躁短视、浅尝辄止,难以长时间潜心钻研探索,只盲目追求论文、项目等成果数量,热衷于做短平快类应用性研究,不求质量、价值和贡献,不愿意开展见效慢周期长的基础性项目研究。学术评价体系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不健全,更是产生各种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学术腐败的深层次根源。个别缺乏学术道德自律的教师,面对量化指标重压,为达目的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大搞歪门邪道,或抄袭剽窃,或数据造假,或骗取科研经费,科研失信学术失范现象时有曝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倡导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机制。高校也纷纷调研,陆续出台分类评价政策,然而现阶段高校实施开展的多元化学术综合评价改革,绝大多数是学校整体层面上的改革,二级学院缺乏自主权,即使赋予了院系某些权限,但部分关键核心指标还是呈现“一刀切”现象。这种强调一致性、整体性,以行政命令凌驾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被诟病被质疑。行政人员或间接性地通过制定学术评价标准掌控评价活动,或直接主导参与评价活动,评价过程由行政权力主宰左右,评价标准学术性被降低,学科间固有差异被忽略。当前,高校需进一步深化学术评价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学术评价体系及机制。
1.5运用大数据进行诚信监控,科研信息化工作体制不健全
信息化是治理学术不端维护科研诚信的重要手段,国内从事论文检索的知名网站如知网等都建立了论文查重检测系统。近年来,高校也普遍利用数据库软件来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识别鉴定。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另一主要群体是学生,几年前诸如毕业论文抄袭、实验数据造假等学生科研失信行为也时常发生。为打击遏制杜绝此类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学术论文质量。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学位论文相关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撰写行文再到评阅答辩等环节进行规范,从制度上保证了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另一方面,采取一些具体办法举措,特别是重复率检测、盲审和论文抽检,颇有成效地实现了学位论文的诚信监控监管。目前,高校最普遍的做法是在毕业生答辩前,要求其使用查重系统对论文进行比对检测,从而有效地避免遏制了大面积剽窃抄袭情况发生。
信息化由于高效、智能等优势被广泛使用,在尚未大规模建立数据库之前,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对形形色色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鉴定主要依赖相关领域专家,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专家。毋庸置疑,大数据信息化在整治学术腐败方面作用日益凸显,在科研诚信建设中受到高度重视。同时,信息化时代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相较以前更为隐蔽,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大数据技术自身也有待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这些因素决定了高校在科研信息化建设方面需加大力度。
1.6科研诚信宣传普及薄弱,多维内容教育引导不到位
科研诚信教育是预防遏制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的重要路径,更是治本之策。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宣传教育,面向青年学生、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其入学入职、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以及申报科技项目计划等关键节点,必须开展学风作风和科研诚信教育。当前,尽管各高校科研诚信相关教育都有开展,但长效机制少有建立,教育宣传的广度、深度、力度及精准度都很不够,多数流于说教,缺乏感染力。部分高校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学术诚信教育普及十分薄弱。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科研伦理、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等科研诚信教育课程,相关教育比较零散缺乏体系,没有专门教材,缺乏高质量读本,更多的是对基本概念范畴的介绍、对经典案例的分享以及对现有的学风建设、学术道德等科研诚信建设相关政策规定的解读。
同时,鉴于科学研究具有学科属性,不同学科在各自领域亦存在需区分对待的诚信问题。因此,需要有专业人员从所属学科出发,深入探究本学科具体的学术规范。但是,由于现阶段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高校的师资规模有限,专业人员紧缺,制约影响了诚信教育内容的拓展丰富。当前,科研诚信教育课程体系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优化完善,进行系统的学术规范、科研伦理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多维内容的教育引导有待加强。
1.7学术不端行为惩处不力,监管查处惩戒机制不完善
对于既已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应在道德层面强烈谴责之外,还要启动相关程序进行查处惩罚,可由于学界存在有所谓的圈子文化,不但不对其声讨检举甚至会加以包庇。有些高校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监测方法,不能及时主动地发现科研失信苗头性问题。更有高校宽容放任,对科研失范采取内部批评教育,大而化之地低调处置,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不严,处罚不力,高高举起再轻轻放下。科研失信学术造假的成本低极易助长以身试法的侥幸心理,对于营造科研诚信氛围极为不利。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强调要对科技伦理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当前,多数高校制定了调查处理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程序办法,但仍然存在进一步优化、完善、健全的地方。首先,规范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上位法层级较低,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权威统一完备的法律文件。其次,没有明确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机构。再次,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事项也不统一。各类科技管理上级部门对学术不端行为内涵及范围界定不一致,导致某些行为有部门认定为学术不端,而另一部门却不做定性,诸如此类增加了调查惩处的困难,致使学术失范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规制。同时,现阶段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流程也需优化,对举报人的权益保护不够,对被调查人申诉复议流程也缺乏明确规定,容易出现申诉无门窘况。
2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路径
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大工程,校内校外要实现联动,夯实诚信监督管理的基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师生诚信教育引导,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加大对不端行为查处惩治,注重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2.1清晰界定核心概念,明确不端行为表现,夯实诚信监管基础
作为倡导弘扬科研诚信,遏制预防学术不端重要场所的高校,为使师生更好认识理解相关规章制度,应加强对科研诚信的相关研究探讨,清晰界定诸如“学术规范” “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学术纪律”“学术腐败”等核心概念。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深化对关键核心概念的把握理解,结合学校实际甄选适用相关概念,并给予清晰明确地界定。注意政策文本中概念使用的一致性,尽量避免相近类似概念的叠加使用,如必须使用则应明确阐述解析不同概念间联系及区别,以降低误解偏差产生出现的概率。同时,高校应加强与兄弟院校及上级教育和科技主管部门的交流沟通协调,尽量注意规章制度中核心概念使用的一致性,减少降低师生对科研诚信政策精神实质认识理解的误差。
学术不端是科研诚信建设的最基本、最关键概念,科研诚信监管的中心工作应围绕预防和整治学术不端行为而展开。明确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推进开展科研诚信监管工作的基础。要明确学术不端范畴和行为表现。据有研究统计发现,多数高校在其相关政策文本中对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列举,对主要表现也有较详细描述。对于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基本学术不端行为已达成共识给予明令禁止,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常见不端行为也有规制。但也有高校对学术不端的认识还不全面,还有待深化,需强化对上位法及政策规定的研读理解,厘清学术不端行为范围和表现,进一步夯实诚信监管的基础。
2.2加强立法顶层设计,优化完善政策制度,促进监管法治化
科研诚信建设规章制度是科研诚信治理的主要依据和方向指南,要强化预防整治科研不端行为的立法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科研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科研诚信政策制度把控治理方向,不断提升促进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成效。当前,高校通过建章立制已逐步搭建了科研诚信监管架构,制定了调查处理学术不端办法,但在政策制度层面还存在规制不够全面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科技伦理和学术不端的深入研究,积极制定完善科研诚信相关政策制度,及时填补健全该领域立法和制度上的空白。同时,要贯彻落实国家科研诚信建设的新政策新规定,紧跟教育和科技主管部门科研诚信监管的新动态,对学校现有政策章程及时做出调整修订。
高校要真正把科学研究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起契合学校实际的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体系,要建立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度,细化科研管理工作制度,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化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研诚信教育制度等。总之,高校要积极主动创新完善科研诚信相关制度,依据上位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和创新科研监管方法的同时,向决策部门积极提供科研管理相关数据及信息参考,逐步实现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法治化,从而为科学研究打造更加清朗的学术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道路,在政策制度层面把好诚信关。
2.3健全诚信管理体系,明确各方监管职责,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高校应逐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明确校学术委员会、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实施单位等各方职责。作为高校最高学术机构的学术委员会,负有行使校内学术事务的审议、评定及决策等职权。应强化学术委员会建设科研诚信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科研诚信监管中的统筹作用,建立调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开展科研失信学术失范监管工作。同时,还应在学校科研活动中开展全流程监督,针对学位论文答辩、项目课题申报等多方面进行监督,真正发挥其在学校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具有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责,对全校科研工作实施常规管理,为师生提供优质精准的科研服务,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应警钟长鸣。二级学院、科研院所等科研实施单位是诚信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对学术不端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制止。
机制建设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关键环节,要依据政策制度建立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形成科研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学术不端防范机制,将科研失信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激发调动师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完善学术不端惩戒机制,形成对学术腐败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建设保障机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遏制杜绝学术不端学术泡沫现象。
2.4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构建多元长效评价机制
在激发创新活力建设现代化强国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对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校内协同狠抓工作落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制度。科学合理确立分类评价指标,深入研究制订评价方法,规范程序优化评价流程,为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形成质量绩效导向及注重贡献影响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评价风向标指挥棒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新活力。
建立完善分类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教师的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与岗位性质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和研究领域对象相匹配契合的评价指标,实行不同评价模式,对科研人员重点考核其科研成果质量、专业化创新性、履职绩效及实际贡献等。结合学科特点,对分属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动采用不同的考核要求及侧重点,实行分类考核。对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也实行分类评价,在项目的申报、评审及验收等环节,对其考核评判瞄准实施效果,重点关注代表性成果,考量创新点贡献度。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强化成果的转移转化,以促进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导向,重点考核成果质量贡献及支撑反哺人才培养状况。
构建多元长效科研评价机制,将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琐碎弊端,鼓励长期积累持续深化研究。
2.5多措并举防治结合,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宣传,加大失信惩戒处置力度
作为治理科研不端的新工具,大数据技术为识别学术不端提供了便捷工具,信息化手段的利用成为诚信监控的重要技术支持。高校要加快推进科研信息化建设,建立科研大数据收集、存储及使用制度,科研大数据信息公开和共享制度,科研大数据保护制度及个人隐私保护制度[3]。根据校情不断完善科研信息化监管系统,同步建立健全科研档案和科研诚信档案,建立教师、院系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建立项目课题负责人库,实时掌握科研进展动态情况。建立诸如论文、项目、专利等成果库及科研荣誉与失信库,实时公示更新接受监督,将诚信监控嵌入学术活动全过程,将科研失信由后查变为前管。
诚信教育和不端行为举报查处是防治科研不端的重要环节。要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宣传力度,将日常宣传和常态化教育相结合,净化学术风气,强化思想引领,着力提高师生科研伦理道德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报校刊、宣传栏等宣传载体,采用各种渠道多种形式,树立宣扬道德模范,鞭笞曝光科研不端学术腐败典型,营造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奋斗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新生入学,新教师入职以及项目申报等关键环节,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把科研诚信教育作为党建和业务工作切入点,将科研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等纳入固定时间学习。
要加大科研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坚持全覆盖、无禁区和零容忍,严肃查处惩治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对科研失信及时曝光、态度坚决,对学术不端查处及时、处理果断。依据国家和教育科技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在教师岗位聘任、年度考核及职务晋升等环节进行诚信考核,建立黑名单,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加大科研失信成本。同时要规范调查惩处程序,做到流程环节公开透明,查处严肃快速公正。同时,要完善监督与救济等要素内容,坚决制止诬告和恶搞,维护科研人员基本权益。
3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主导世界经济变革重构,影响塑造全球政治格局。科研诚信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基石,是科学研究和创新驱动的生命线。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科研诚信建设已取得显着成效。作为科学研究主战场和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要发挥龙头作用,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在肩任重道远。实践层面的科研诚信建设要有系统思维,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联动,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夯实监督管理基础,强化诚信教育引导,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加大失信惩戒处置,多措并举,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 /OL].(2021-05-28)[2024-03-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529/c1024-32116637.html.
[2]靳彤,赵勇.国内高校科研诚信管理工作进展研究:基于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前50高校的分析[J].情报工程,2021(5):87-99.
[3]解本远.大数据时代的科研不端治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5-80.
(编辑编辑李春燕)
Analysis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Gao Yun1,2
(1.Nanjing Norm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China;2.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ur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and has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made some progress, but there are also deficiencies and need to further adjust and improve the link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linkage within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integr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trengthen system construc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integrity, make full use of big data information means, increase the investigation and punishment of misconduct, and pay attention to combining punishment and prevention with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building; system engineering; practice path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联发展专项课题;项目名称:科研诚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GSB-005。
作者简介:高云(1974—),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技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