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试错”教学易出现的问题和改进向度
2024-06-18张兴百
张兴百
一定程度而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试错”教学是一种以预设或生成的“错误”为素材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已有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尝试、对比、体验和改进,以获取最优选择,具有对比性、具身性、合理性和多元性等特点。“试错”不是为了追求“唯一”或整齐划一,而是经过“试错”,趋于对某一运动技能的价值认同,而在部分课堂教学中,挤占了学生“试错”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没“犯错”就知错。
基于此,笔者以水平二(三年级)《迎面接力跑》一课为例,阐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试错”,有助于其运动技能的掌握。
一、小学体育课堂“试错”教学易出现的问题
虽然“试错”会让教学过程更加曲折和漫长,但是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更加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对技术全面了解的需求,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尝试“试错”教学时,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1.缺少有效预设的“试错”
如果体育教师在预设中出现了把同一类别的“错误”过度细化、把不同类别的“错误”放在同一层面进行对比、“试错”本阶段学生不可能出现的“错误”等问题,会造成学生“试错”效率低下。同时,有些体育教师如果对“试错”过程中新生成的“错误”视而不见,让“试错”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试错”场景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有效的预设,另一方面也要体育教师做好在“试错”过程中出现新“错误”时解决方案的预设。如,在《迎面接力跑》一课中进行错肩跑位的“试错”时,异侧手跑位和面对面跑位2种“错误”没有必要分开进行“试错”,因为异侧手跑位会导致学生面对面站位,因此可以合并进行“试错”,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在“试错”中直观理解其不可行性。
2.缺乏现实基础的“试错”
在课堂教学中,“试错”不能盲目扩大化,既要根据真实情境进行创设,还要根据学生水平和具体情况而定,让学生在合理、真实的情境中“试错”,促使其掌握具体实用的技能和方法。如,在《迎面接力跑》一课中进行交接棒时机的“试错”,由于速度不同,传接棒的时机也是不同的,因此,“试错”的范围要符合常理。本次研讨的案例中,执教教师提出8~10m开始做出主动伸臂动作进行“试错”,存在“超正常区间”的“试错”,因为小学生的速度不快,迎面接力的距离也不长,学生在练习中一般不会做出过早伸臂的动作,这样的“试错”价值不大,而且可能会影响学生速度的发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0~3m区间内进行“试错”,就能让学生较好地体验到最佳的伸臂时机。
3.片面教条的“试错”
“试错”过程是技术不断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题鲜明的,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不能让学生进行无效和无谓的“试错”,从而造成关注点偏移,甚至影响学生对完整技术动作的认知和关键技术的深入实践。如,在《迎面接力跑》教学后期,先让学生反复在自然分组下进行比赛,然后用胜负评价接力水平的高低或技术的优劣是不合适的,同时在反复比赛中也会降低学生对接力跑的兴趣,忽视技术的重要性,因为输的小组认为赢的小组跑得快与配合和技术关系不大。这时再去引领学生完善技术和提高配合是缺乏动力基础的,也不能抓住此阶段“试错”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建议在比赛过程中将固定小组变成动态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比赛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每次比赛后最快的小组和最慢的小组间交换1名学生,或者整体进行轮转,让比赛在相对均衡或随机的情况下开展,学生就会更专注于对技能的完善和配合能力的提高,也会持续刺激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
4.过度追求唯一的“试错”
“错”和“对”是交互的,也是相对的,场域不同、群体不同、认知不同、运用时机与情境不同等,对动作技术的评判标准和结果也是不同的。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短期内难以判断不同动作对整体技能形成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延迟评判,不能断然采纳或否定。“试错”是一个排除不合理技术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对照正确技术要领去否定一切,这会造成学生个性化技能形成的缺失。如,在《迎面接力跑》教学中,是左手交接棒还是右手交接棒,是手握棒的上半部还是下半部,不能一味通过所谓的“试错”并追求统一,而应该让学生通过尝试、体验、对比,慢慢在学练过程中形成自己和小组的技术倾向,因为动作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小学体育课堂“试错”教学的开展路径和改进向度
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通过长期不断“试错”总结出来的,因而学生在掌握技能过程中也不可能回避“错误”。如何恰当地进行“试错”?在教学中是被动的“试错”还是主动“迎错”?是控制减少“出错”还是营造“犯错”环境?是简单罗列“试错”问题还是有效整合进行结构化“试错”?“试错”的方式很多,要抓住不同“错误”的特征,在实践中采取多样化的“试错”方式丰富学生的学练过程,让“试错”活动更具指向性。
1.“试错”活动开展的路径要体现预设性与生成性
“错误”不是靠禁止减少的,它是掌握技术动作的必由之路。“试错”的过程不是不加区分地呈现错误,也不是程序性地尝试“错误”,更不能对新生成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要有计划地预设“试错”,关注“试错”过程中新生成的“错误”。“试错”的过程是逐步聚焦正确技术动作的过程,学生在“试错”过程中形成了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让技术学练过程更有弹性,结果更具韧性。
为了提高“试错”的效率,体育教师课前通过教学经验分析、集体备课研讨和相关文献检索等活动对所教技术动作进行全面了解。一方面要明确需要针对什么问题进行“试错”,合理设置“错误指标”;另一方面要知道创设什么情境导入“试错”环节,让“错误”与情境交融。“试错”介入的时机要顺应情境发展的需要,可以在技术动作出现分歧或产生分化时放手让学生去“试错”。如,在《迎面接力跑》一课中进行不同传接棒方式的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暂且不切入预设好的“试错”场景,让学生先根据主题进行开放式的“试错”活动,激活学生对不同传接棒方式的认识和求知欲,然后再聚焦研讨案例所呈现的横棒、立棒和平棒3种传接棒方式,让学生分组展开对以上3种场景的“试错”活动,最后通过互动、展示和共享形成对各种“错误”的正确认知,明确立棒是最合理的传接棒方式。同时,在“试错”活动中也要关注新生成“错误”的再利用,鼓励学生质疑和申辩“试错”过程中暴露出的新问题,然后再次进行“试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合理技术的理解。如,握棒部位应是上半部还是下半部,虽然经过握棒位置“试错”活动得出阶段性结论是二者没有较大区别,但是在交接棒方式“试错”活动后出现了部分学生习惯性地在跑动中用接力棒蹭一下身体,把握棒位置由上部变成下部,在展示交流中学生说握棒下部时不容易掉棒,并且跑起来也比较舒服。这种行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是技能形成中的重要资源。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何在传接棒中始终握棒下半部的“试错”活动,探寻合理和安全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在接棒时可以通过旋转手腕(虎口朝下)来完成这一转换。由此看出,“试错”就是有计划地减少预设的“错误”,消化“试错”过程中随机新增“错误”。
2.“试错”活动开展的结果要体现多元性与适切性
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设计合适的“试错”内容和营造多元的“容错”情境。“试错”是做多选题,而不是做判断题和单选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实践中衡量和判断的标准就是技术的合理性、个体的适合度和具体情境的需求度。“试错”是在体育教师预设下进行有意义的尝试,而不是简单的呈现和判断错误。在“试错”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更多采用“合不合理”“好不好”“适不适合”“实不实用”等评判性的语言,少用“对不对”“错没错”等判断性的语言,留给学生更多尝试和思辨的空间。在“试错”的结果上,需要呈现多元化,让学生通过“试错”体验后做出适合自己的技术选择或改进。因此,“试错”不是简单的禁止和否定,有时可能还要“容错”,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情境中进行“试错”“容错”和再“试错”。如,在《迎面接力跑》教学中,在如何握棒的问题上,初步“试错”结果是握棒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都是可以的,但是随着学生练习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学生在跑动中习惯性把接力棒通过触碰身体去蹭接力棒,让手握到了接力棒下半部分的现象,这时可以先尝试让出现类似现象的小组说出他们的理解,然后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试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小组的意见客观对待这一现象,最后进行适合自己的合理化选择,这就是循环“试错”和“容错”价值的根本体现。因此,在“试错”过程中不轻易去否定某个结果,要关注学生习惯性动作和草根化动作在技能学练过程中的呈现,要给予充分“试错”机会和空间,在“试错”中去鉴定其存在的合理性,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
3.“试错”活动开展的进程要体现阶段性与渐进性
在单元中的不同阶段或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环节,“试错”内容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不能不分时机的进行杂乱无章的“试错”,而不去考虑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错”的效果。“试错”活动在技术学练的开始阶段一般从学生易犯的粗放性错误入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直观和宏观上感知动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能力进行“试错”。如,在《迎面接力跑》教学中,开始阶段让学生先进行握棒和交接棒等基本技术动作的学练,保证接力跑能够慢慢开展,然后让学生在“试错”活动中不断改进和修正基本技术动作。随着学练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学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再针对学练过程中的关键细节和难点问题进行“试错”,从而形成对技术动作的个性化理解。如,针对在跑动中什么时机伸手进行交接棒,交接棒过程中如何让速度损失降到最低,接力过程中小组站队顺序调整对成绩影响等问题展开“试错”,让“试错”从粗放走向精细,从模糊走向清晰,最终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运动技能。
4.“试错”活动开展的形式要体现典型性与个体性
“错误”技术动作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不同“错误”需要的“试错”形式不一样,不能不加区分地进行笼统式“试错”。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过程中,即会出现共性并比较普遍的典型性“错误”,也会出现个性并比较一般的“错误”。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一般给学生预设的“试错”场景基本上都是典型性“错误”,而在练习中生成的个性化“错误”则采取小组内“试错”进行化解。如,在《迎面接力跑》教学中,关于握棒的方法和交接棒的方式容易让学生出现认识上的“模糊”,造成在学练活动中呈现出多种握棒和交接棒方式的现象,这时就需要针对出现的典型和共性问题进行全员性的“试错”。而像在练习中是左手还是右手进行交接棒则是个性化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试错”,找到属于自己和小组的适合方式即可。
5.“试错”活动开展的方式要体现具身性和变通性
技术动作在学练过程中可以预设到较多“错误”,不是所有的“错误”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具身性“试错”。有的“错误”体育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明辨是非,有的“错误”通过对比演示也能达到排除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错误”性质灵活选择“试错”方式,一般提倡具身性“试错”,以此控制变通性“试错”方式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尝试和体验关键技术。如,在《迎面接力跑》教学中,传接棒时需不需要减速、传接棒时伸臂的时机和接棒时手臂顺势缓冲等实践性强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具身性的结构化“试错”,让学生在反复“试错”中感知和改进动作,从而习得技术的真正内涵,实现学练过程中技术动作的个性化理解。而那些结果比较单一和比较容易理解的“试错”活动,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通“试错”方式,以达到能消解问题的目的。如,在《迎面接力跑》教学中,面对面交接棒和异侧手交接棒可以通过讲解和原地演示让学生认识其不合理的一面,没有必要组织学生在跑动中进行“试错”。
6.“试错”活动开展的前提要体现安全性与合理性
“试错”的内容一般是不合理的或者是错误的动作,容易让创设的“试错”情境处于安全隐患之中,导致“试错”过程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在创设“试错”过程中,要做到可控可防其危险性。首先要确保创设的“试错”方式要具有安全性,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安全的形式开展“试错”活动;其次可以进行器材、场地及队形等方面的改造和调控,以防止危险的发生;最后要规范学生“试错”过程中的动作和认知,以消减麻痹大意带来的危险。如,在《迎面接力跑》教学中,异侧手接力和面对面接力在实践中存在相撞的危险,因此要在实践中杜绝类似“试错”活动的具身实践,但可以进行原地模拟演示和互动交流,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即可。在迎面接力比赛开展初期,学生难免会在“试错”过程中出现路线跑偏导致易发生相撞的问题,在规则上,可通过在接力点放置限制杆,并让学生在杆的两侧进行交接棒,这样即可以杜绝学生交接棒时相撞的风险,也可以遏制学生抢跑。还可以在小组后面再放1个限制杆变成限制线,避免交接棒后减速时发生碰撞。同时,由于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生摔倒和相撞的危险,所以在实践中可采用软式接力棒(报纸制作),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试错”活动中发生接力棒伤害的现象。
“试错”不是为试“错”而去犯错,要关注其“试错”的价值。有些“错”可以通过条件限制来调控,不需要进行“试错”。对有质疑和争议的“试错”要“容错”,扩大其“试错”的空间,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度的了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抓住“错误”背后反映的真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错”,让学生在不断“试错”中逐步建构其运动认知能力和发展其辨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