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课后习题优化探析

2024-06-18郑春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优化设计核心素养

郑春花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个性化课后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468)的研究成果。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课后习题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方向。统编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教学不能平均用力,而要通过灵活落实语文要素、发挥选做题的个性化功能、凸显小练笔的应用价值等策略进行优化设计。重视那些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关键题型,加大落实力度,真正让习题完成过程成为对课文内容巩固、补充与延伸的过程,真正助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后习题;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3-007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旨在让学生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二是语言运用,注重语言的输入与产出,强调学用结合;三是思维能力,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的提升;四是审美创造,强调让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唯有厘清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范畴,才能为解决学生素养不高等问题觅得良策。语文核心素养是隐性的,如何化隐性为显性?如何实现由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落实核心素养?这些成为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重大课题。

统编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进行编排,这体现在教材的各个板块中。课后习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挖掘课后习题的隐含价值,引领学生高效完成,并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灵活落实语文要素?如何凸显人文素养?如何体现个性化?这就需要教师在习题优化方面下功夫,迈出创新的步伐,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课后习题为例进行说明。

一、灵活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一个核心概念,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单元内容的整体性;二是目标训练的发展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方向;三是能力培养的层次性,避免面面俱到地学习;四是方法运用的综合性,体现学用结合。语文要素不仅指向“学什么”,而且指向“怎么学”;不仅指向知识技能,而且指向能力素养。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引了方向,能够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统编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后至少有一道习题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时,教师可据此进行重构,展开个性化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这样优化的课后习题,不仅能让学生少走弯路,还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比如,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搭石》一课的课后习题第一题:“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正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聚焦。课堂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一定阅读量的方法,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完成课后习题时,教师可“依葫芦画瓢”,提供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同的阅读文本,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并计算时间,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专注力;也可以利用秒表进行精确计时,从时间管理的角度引领学生进行抗干扰训练,促使学生提高阅读速度,避免半途而废。当然,前提是确保阅读有成效——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做到了以下四点:一是全神贯注,阅读时不东张西望;二是限时限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读有所得;三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效率大大提高;四是提领而顿,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整体把握,避免平均用力。

又如,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纳与整理,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教学《示儿》一诗前,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网址,让学生带着任务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陆游生活的时代、人生经历和临终前的心愿。学生了解得愈细致,对诗句的理解也就愈深刻。这有别于传统的抄抄背背,既轻松又高效,能够很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在资料搜集上下功夫。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了不少杰出人物的故事。但资料太多、太杂,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如为新中国成立鞠躬尽瘁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在分类过程中,学生的搜集能力、整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提升。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结合课后习题第四题“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引领学生在资料搜集上下功夫。当从搜集的资料中看到圆明园被毁前的宏伟、壮观时,学生意识到其中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家国情怀油然而生。这样的实践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实现了人文浸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发挥选做题的个性化功能

与旧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在部分课后习题中增设了选做题。“选做”,意味着既要灵活设计,又要有的放矢,不能因为有“选”的权利就忽视这些习题;意味着要关注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让优等生“吃好”、学困生“吃饱”。事实上,选做题具有多重功效,不仅是对文本的巩固、补充与延伸,也是对学生能力、习惯与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目标等,引领学生发扬个性,根据选做题开展语文实践。选做题的完成,贵在个性发挥,贵在多元拓展,贵在由识记背诵到迁移应用,贵在由知识到素养的发展,而这正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比如,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课后选做题要求“和同学集体朗诵课文”。由于课堂上没有时间进行集体朗诵,于是,学生利用早自习或课余时间完成,个性发挥就成为必然。教师可以给予小组长一定权力,让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集体朗诵。如,有一个小组选择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将梁启超的词、许嵩的曲、张杰的声音、学生的朗读融合在一起,做到了趣味性与形象性的统一。相较其他小组,这一小组不仅完成了集体朗诵的任务,而且达到了更快背诵和情感浸润的目的。

又如,第二单元《将相和》的课后选做题要求“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比一比,看谁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内容”。这意味着学生不用“照章办事”,而是有开展创意比赛的自由。一个小组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运用在信息科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制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让比赛用的词句以一定的速度渐次呈现在大屏幕上。这些词句按照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的顺序呈现,类似游戏的升级模式,能考查学生的反应力、快速阅读能力。这样的实践既基于原题,又超越原题,做到了多学科融合,达到了乐学、趣学、会学的目的,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再如,第三单元的《牛郎织女(一)》属于民间故事类课文,其中的一些情境是超现实的。针对这一特性,教材在课后安排了以下选做题:“在其他的民间故事中找出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和同学交流。”这一道题,首先,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给予了学生自由:可以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外国的民间故事;其次,在超现实情境的选择上给予了学生自由:可以针对超现实的能力,也可以针对超现实的生活、情感与思想等方面。很多学生选择《白蛇传》进行阅读。有的学生惊奇于白蛇的能力,有的学生则惊奇于人与蛇结为夫妻这一情节。显然,这使得不可思议的范围变得更大,在提升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三、凸显小练笔的应用价值

小练笔是阅读教学的“标配”与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能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既然是新常态,凸显小练笔的应用价值,就是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与机械、呆板的抄写背诵类作业相比,小练笔具有创造性,需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引导学生乐学深学,是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向。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有不少的小练笔,教师应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价值。

(一)高度概括,进行缩写

缩写是建立在对文本深度阅读的基础上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缩写能力,引领学生开展文本细读不可或缺。教师要教给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具体方法。比如,《猎人海力布》课后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这为后续缩写故事奠定了基础。在完成小练笔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自由发挥,可能会出现离题或者重点不明的情况。对此,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交代人物身份及主要性格,如海力布最让人喜爱和认同的一点是,每次打猎回来,他不是独吞猎物,而是把猎物分给大家;第二,厘清主要情节,即海力布因从老鹰嘴里救下小白蛇而得到老龙王的回报,在听到一群鸟说洪水要来临后,为救乡亲们而说出真相,最终变成石头;第三,找到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不能对别人说出动物交流的具体内容。厘清了以上三点,学生的小练笔就变得更加轻松且有意义。这样,离题的小练笔少了,具体且切中主旨的多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还凸显了教师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使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地生根。

(二)体会表达,迁移运用

在读写迁移活动中,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而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表达艺术,使学生在课后读写中能依托支架进行有效迁移。例如,学习第一单元《落花生》一课时,学生意识到花生与人之间有相同之处,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针对这一写法,教材在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对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花生埋在土里,不图虚名,却默默做贡献,做人也应如此。这是抓住花生“默默无闻做贡献”的特点来喻人。从这一角度思考,竹子正直,且有一定的可塑性,那么,做人应该如何呢?以此类推,梅花、蜜蜂、路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结合生活,找出物与人的联结点,完成小练笔就有法可依,学生的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就能进阶。

(三)联系生活,由仿到创

教材选编的文本大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当学生完成这些课文的课后习题时,教师应该引领他们把读写活动与现实生活对接,由仿到创,实现言语的创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写现实生活中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很多学生都依据课文情节,写感动时的“鼻子一酸”。这样的小练笔千篇一律,堆砌着假话、空话、套话。怎么办?教师可通过“助产术”,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认识到人不仅仅在感动时会“鼻子一酸”,其他情况下也会“鼻子一酸”,如受到委屈时、被人冤枉时、极其困难时……受到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完成小练笔,不仅实现了由仿到创,而且做到了情感真挚。

总之,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后习题与学情的契合度,找到课后习题与课堂教学联系的纽带,思考优化习题设计与核心素养落实之间的融合点,解决教材习题量有余而质不足的弊端,使课后习题真正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助力,为核心素养的落地助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核心素养设计的个性化课后习题,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善学深学的过程,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洪文.依托课后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小学语文教学,2021(11):67-68.

[2] 罗慧娟.落实语文要素应分三步走[J].小学语文教学,2021(11):56.

[3] 周佃淑.学练结合促读写融合:以统编教材“小练笔”为例[J].语文建设,2021(20):56-59.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优化设计核心素养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