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的角度设计体育课堂教学问题链

2024-06-18郭齐智

中国学校体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练绳子动作

郭齐智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的理念,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问题链,进而在教学中合理运用问题链,解决体育课堂教学中动作学习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对体育动作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设计问题链,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关联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同时触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链蕴含着层次性和逻辑性,有利于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的“学”,开展对动作技术理解基础上的自主学练活动,从而促进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适切,建构难易适中的问题链

层次分明、难易适中的问题链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学练需求,创设适宜学生学练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激发其运动潜能。体育课问题链中的问题要层次清晰、精准,直击所要解决的内容,切忌模棱两可、大而化之。如,水平三《跳绳编花跳》一课的学练中,教师如果提出“如何把握编花跳两臂交叉的时机”的问题,就显得过于宽泛,跳绳的时机概念不好把握,难以让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也难以引发学生对动作内容的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应将问题进一步精准细化,设计成问题链,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路径。如,问题1“编花跳两臂在什么地方交叉?”让学生明确交叉动作要素,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探索合适的交叉位置;问题2“观察编花跳时绳子在什么形状时容易跳过?”学生根据问题观察绳子,发现交叉后绳子没有展开是跳不过的主要原因,当绳子展开时就可以顺利过绳,得出绳子展开成“U形”时能跳过的结论;问题3“两臂交叉时如何保持绳子展开形状?”引导学生不断体验向前交叉摇绳动作,找到交叉时保持绳子平稳展开的位置与方法,保持最佳的过绳形状。

问题的设计要把握难易度,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可以答出,无法引起思考。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保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区间内,既要让学生有所思考,又能够让其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答案,获得成就感。问题链中的问题应从易到难,让学习者渐进式地领会动作方法。如,水平三《篮球持球同侧步突破》一课,在学生熟悉同侧步动作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安排各小组探讨。如果提出“如何完成篮球同侧步突破动作”的问题,由于该水平学生对篮球技术理解有限,这样宽泛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难度偏大,学生难以得出问题的结论。对此,需要教师将问题细化为具体的问题链。如,问题1“篮球运球突破时距离防守队员多远适合?”学生尝试体验徒手摆脱防守,问题指向攻防队员距离上,进而找出近身防守时适合运用持球突破的答案;问题2“突破的结果是将防守队员摆脱到自己什么位置最好?”反复体验过程中发现将防守学生卡在背后是最好的摆脱;问题3“通过什么样的步法将防守队员摆脱到身后?”引导学生通过跨大步后跟进卡位完成突破防守;问题4“持球队员突破意图被防守队员识破时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的答案也是多元的,如,加速跨步、突然起动、做假动作等,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层层递进,设计逻辑关联的问题链

体育课堂教学的问题链设计应基于动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学会动作技能为目的,聚焦动作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从动作方法记忆层面、动作的理解层面的浅表性学习,逐渐上升到动作技能规律分析的深层次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注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关系,找出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问题之间的递进关系,理解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铺垫问题链。只有这样,才能落实《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等,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如,水平四《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核心是将篮球顺利投进篮框,要做到准确稳定投入篮筐,投得准和球飞行稳定是两大影响要素,初学阶段时主要解决球出手稳定问题,因此,要围绕球飞行稳定构建问题链。问题1“观察并回答球飞行中怎么样才稳定?”引导学生观察球飞行时旋转的情况;问题2“球是怎么旋转的?”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向下旋转的结论;问题3“怎么让球向后旋转起来?”帮助学生体验屈腕拔指动作。这3个问题以投篮为重点内容,以球的旋转飞行为主线,建立“旋转—向后旋转—拨球旋转”的逻辑关联,后一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呈现一定的递进性,前面的问题根据动作的表象提取,进而根据现象揭示动作的本质,最后依据问题本质去拓展、应用,3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三、关注差异,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问题链

体育课堂教学中,每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发展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问题链要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设计,使问题链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的需求,且能引发思考。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设计问题链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让每名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能回答问题,使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个人参与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客观性,设计多层级的问题供学生自主选择,既要满足学优生的求知欲,又能帮助普通学生获得存在感,让人人都得到发展。如,水平三《足球脚内侧踢球》一课的问题链设计,对于具备一定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问题1“脚内侧踢球在踢球时如何将球踢准?”问题2“影响踢准的因素有哪些?”问题3“你能说出脚内侧踢球时正确的动作方法吗?”这个问题链涉及范围较大,探究的内容不单涉及踢球动作,还涉及支撑脚站位、脚踢球的位置和触球的位置等,需要一定的足球知识储备和探究能力才能驾驭;而对于对足球知识了解少和思考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提出浅层次的问题,问题1“采用脚内侧踢球时脚处于什么状态才能踢准?”问题2“你能做出规范动作吗?”这个问题链指向脚踢球的具体动作,是引导学生对脚要平踢、膝关节外展的思考。通过问题链的引导,体育课堂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养。

四、任务驱动,设计发展高阶思维的问题链

体育课堂教学中设计具有实践性任务的问题链,让学生在体验动作的过程中感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提高其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体育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动作规律展开探索,通过身体练习实践体验动作,从中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水平三《跳短绳:编花跳》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直接体验编花跳,一部分学生练了几遍之后可以轻易地完成编花跳动作,而大多数学生则一直跳不过。此时,教师下达“请各组同学通过观察和体验找出跳不过的原因”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探究,通常能发现跳不过是绳子通过脚下时没有展开而造成,由此得出“跳绳时绳子要展开通过脚下”的结论。教师再进一步提问:“两臂交叉时怎样保持绳子打开过绳?”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动作技术的要点。教学中,教师将分组学练和个体学练相结合,以任务和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摇绳时交叉位置和保持绳子的稳定性的关系,最终找到使绳子处于“U形”状态即可顺利完成过绳动作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形成生成性的问题链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这就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情境创设,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水平三《篮球持球同侧步突破》一课,教师创设了不同的情境生成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持球同侧步突破的基本动作方法后,教师设置“1VS1”对抗场景,让学生通过对抗体验动作的有效性。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提出第1个问题:“这种技术成功率高吗?”学生纷纷表示很容易被拦截。教师提醒学生教材中给的条件是同侧步,但是核心问题是完成突破,只要能完成持球突破,方法可以是多样的。随后提出第2个问题:“你有什么更好的突破方法?”学生瞬间明白了实际对抗中持球突破的步法不仅只有同侧步。接下来的学练中,学生表现更加积极,有的学生用交叉步突破,有的学生从左侧突破……方法多样。这样的情境和设问既给了学生生成新方法的空间,也能满足课程的结构化需求。紧接着,教师抛出第3个问题:“如果被防守队员识破了你的突破意图怎么办?”这的确是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于是大家纷纷在对抗情境中寻找答案,最后得出结论:可以在同侧步突破时通过加速跨步、突然起动完成突破;还可以通过假动作“骗”过防守,进而完成

突破……由此可见,创设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活动,形成生成性的问题链,既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然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学生运动技能的智能化评价系统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JKZ230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练绳子动作
以学练标准为基础促学练内容之有效
绳子够长吗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动作描写要具体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画动作
取绳子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