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校园毽球特色文化的建设研究
2024-06-18厉闯
厉闯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将毽球运动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在课堂实践中要指导学生掌握盘踢、磕踢、拐踢等毽球基本技能。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组织花式踢法、联动线上线下、加强学科融合等,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聚焦民族文化,组织班际竞赛、编写校本课程、安排学生参加群众活动,进而拓展毽球传播途径。
【关键词】毽球;校园体育文化;小学体育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魅力,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在建设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本技能,养成健康行为,激发文化自信。毽球需要参与者掌握一定的步法、脚法,对强身健体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毽球技巧,让他们在多元化活动中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使得学生爱上毽球,主动参与到毽球文化的传播中,提升文化自信。
一、融入课堂实践,夯实毽球基本技能
1.盘踢,盯托慢起
《标准》认为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掌握所学运动项目的规则,掌握各种学练方法。故此,建设校园毽球特色文化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毽球盘踢、磕踢、拐踢等基本技能,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练中。盘踢的训练要点在于“盯托慢起”。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该方法,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分。
盘踢的基本技巧可以总结为“紧盯托,慢起脚”。“紧盯托”指的是在准备阶段要放松身心,用手托住毽球。在抛出毽球后,双眼要紧紧盯住毽球,并根据毽球的落点弯曲腿部,用足内侧的足弓处踢毽球。在开始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踢一下就用手接住毽球。“慢起脚”指的是在踢毽球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身体的重心,要掌握好起脚的时机,不要操之过急,要尽可能在毽球位于最低点的时候踢毽球。盘踢的训练关键点就在于“慢”。这种“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起脚慢一些,要把握住最低点。这样可以避免拉伤大腿内侧的韧带。二是在捡毽球的时候也慢一些。这样能避免腰部受伤。如果学生能掌握好“慢”字诀,则能减缓肢体疲劳,增强四肢的协调性,让膝盖、腰部都得到充分锻炼。
2.磕踢,控制方向
磕踢也是毽球的基本技能之一。它的动作要点是控制好踢毽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动作,看看他们能否控制好方向。如果学生的动作存在错误,则要及时指导,帮助他们调整肢体动作,以便更好地控制方向。
磕踢的基本技巧可以总结为“膝发力,控角度”。“膝发力”指的是击毽的位置在膝关节的上方。要注意在击毽球的一瞬间用膝盖发力。这样能借助膝关节带动大腿向上摆动,有助于控制击毽的力度,也有助于调整击毽的角度。“控角度”指的是要调整膝关节抬起的角度,避免肌肉紧张,这样才能调节好毽球的行进方向。磕踢的训练关键点就在于“控”。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互练,让他们相互观察彼此的动作,找到“控”得不到位的地方,并相互纠正。一要注意控制抬腿的高度。如果抬腿过高的话,膝盖和上体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这样就会导致毽球过于贴近身体,会影响后续踢毽球。二是要注意控制磕踢的力量。磕踢时踢毽的人必须用膝关节发力,而不是直接用大腿发力。大腿发力会导致力量过大,不方便控制毽球的方向。三是注意控制肌肉。如果小腿肌肉过于紧张,会导致动作整体变形,使得击毽点偏离原位,导致毽球向前飞,这样也不能控制毽球的方向。在小组互练、互纠错误后,学生逐步体会到可以通过调整膝关节抬起的角度来控制毽球的走向。这样他们的毽球技巧可以更为娴熟。
3.拐踢,用力均衡
拐踢也是课堂训练的重点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放松身体,均衡用力,掌握肢体平衡,这样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
拐踢的基本技巧可以总结为“踝发力,力均衡”。“踝发力”指的是当毽球落到和膝盖差不多高度时,踢毽者要快速向外摆动小腿,脚趾向外勾,使得脚外翻,用脚踝发力,将毽球踢起。“力均衡”指的是踢的时候不要抬大腿,要用踝关节带动小腿,注意力量均衡。拐踢的训练关键点就在于“衡”。教师可以用视频法,拍摄下学生用力不均衡的瞬间,让他们观察此时的肢体动作,找出用力不均衡的原因是什么,并加以调整。学生用力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地方:一是有的同学腰部用力过猛,导致身体向一侧歪斜,这样不容易控制身体重心,可能会导致摔倒;二是有的学生大腿过于用力,导致抬腿过高,这样会导致毽球踢起后过于贴近身体,不利于后续再踢。拐踢不仅能锻炼膝关节,对踝关节、髋关节和腰部也有一定的锻炼作用。同时,拐踢也有较强的观赏性。故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训练,掌握拐踢的关键技巧。
二、指向健康行为,丰富毽球教学模式
1.创新花式踢法,调动情绪
《标准》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逐步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枯燥乏味的重复锻炼很难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也很难让他们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故此,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考虑到小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自编花式踢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
在“创新花式踢法”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将调动情绪和自创踢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要“展示他人的花式踢法”。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毽球比赛中的精彩场面。学生看到眼花缭乱的花式踢法,自然心生向往之情,自己也想参与到这有趣的活动中。其次要“设置任务,调动探究热情”。教师可以将花式踢法分成踢球技术、进攻技术、发球技术这三个大类,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选择一个类别自主研究。如选择“进攻技术”的小组,可以探讨如何进行倒勾攻球、脚踏攻球、肩压攻球、头攻球,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提升攻球效率。最后要让学生“展示创新设计,体现自我风采”。教师可以组织花式踢毽比赛,让学生通过个人展示、团队配合等方式表现自己的技巧。学生相互展示花式踢法,激发了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兴趣。
2.联动线上线下,自主练习
《标准》认为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获取体育与健康的有关信息”,这样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和锻炼,形成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故此,教师要联动线上线下,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和毽球有关的信息,然后在线下自主练习。
“联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分成“线上搜索信息”和“线下自主活动”这两个部分。在“线上搜索信息”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主题,让学生上网搜索信息,并利用微信等平台交流、讨论。常见的探究主题包括:“毽球的历史发展情况如何”“当地有哪些和毽球运动有关的民间组织,它们有哪些活动”“有哪些新式的毽球玩法”等。“线下自主活动”指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课后积极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常见的自主活动包括:“个人展示—我的毽球花样多”“团体比赛—毽球挑战赛”“亲子活动—和爸爸妈妈比毽球”等。教师要注意的是“线上搜索信息”和“线下自主活动”彼此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如在线下活动“团体比赛—毽球挑战赛”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了解毽球竞赛的规则是什么,并结合搜索结果组织毽球挑战赛。联动线上线下,使得学生了解了不少和毽球有关的信息,丰富了知识,了解了毽球文化。
3.加强学科融合,深度探究
组织学生参加跨学科的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将体育运动和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和学习技巧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参加深度探索活动,丰富教学模式。
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都可以和毽球运动结合在一起,构筑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结合理科,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人体构造图,让学生了解有哪些肢体部位在毽球运动中得到了锻炼。还可以给学生展示数据、图表,让他们了解在参与毽球运动后,自己的耐力、爆发力、平衡力等有怎样的变化。这样能让学生切实看到毽球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他们会更乐于参加该活动。结合文科,教师可以让学生伴随音乐踢毽球,唤醒听觉,沉浸在运动的情境中。也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出踢毽球时的动作,探讨各种技术动作的要点是什么,分析如何才能提升踢毽球的能力。还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毽球运动的发展历史。通过上述跨学科活动,学生从毽球运动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等角度展开了探究,对毽球的理解自然也更为深刻。
三、聚焦民族文化,拓展毽球传播途径
1.组织班际竞赛,学以致用
《标准》认为课程教材要“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要“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体育教学要聚焦民族文化,让学生自觉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故此,教师要拓展毽球传播途径,让学生不仅能在班级中参与毽球比赛,在课后也能系统地学习毽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组织班际竞赛是拓展毽球传播途径的方式之一。它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课堂走出去,和其他班级的同学互动交流。
根据历史记录,毽球源于古代蹴鞠。教师可以结合蹴鞠的规则,设计班际竞赛。这样既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首先,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总结毽球的技术特点,让他们从同伴那里学习一些新颖的踢毽方法,用于实际比赛。例如有一名学生发现同伴在踢毽的时候会先做假动作,然后再真的踢出去。他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能迷惑对手,提升团队的进攻效率。于是该学生学习了这种方法,并用于比赛中。其次,教师安排学生参加比赛,让他们观察对方动作特点,思考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最后,让学生交流互动,从对手的身上学习好的方法。组织班际竞赛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到毽球技巧能帮助自己赢得荣誉,为班级争光。这样能让学生传承积极进取的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拓展毽球传播途径。
2.编写校本课程,建构体系
《标准》认为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开发与利用课程内容资源。”教师要将毽球的历史传承融入校本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毽球文化,自主建构学习体系。这样能让他们在课后自主训练,也有助于拓展毽球传播途径。
“欢乐毽球”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掌握踢毽球的基本动作,开拓思维,磨练意志,促使他们了解毽球这种古老的民间体育运动。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毽球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毽球的历史发展,看到毽球如何从军事训练逐步变成民间体育项目。二是介绍毽球的基本技巧。这部分课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盘踢、磕踢、蹦踢、对踢等毽球的基本动作。三是组织学生探究毽球的各种玩法。教师鼓励学生将各种民间游戏和毽球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全新的玩法。例如可以将毽球和跳长绳组合在一起,让两名同学甩动长绳,其他队员分别站在长绳的两侧,将毽球踢过长绳。和普通的踢毽球过网不同,长绳是不断运动的,这使得踢毽球的难度更大,也让该游戏变得更有趣味性。该校本课程将知识建构、技能学习、个性创造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编写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毽球文化,好的校本课程能“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这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参与群众活动,养成习惯
组织学生参加和毽球有关的群众活动,能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进去,体会到毽球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样也能拓展毽球传播途径,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以联系社区,看看社区是否有和毽球有关的组织,是否会定期组织居民参加毽球活动。如果有,则可以组织学生加入其中;如果没有,则可以建议社区管理人员牵头,组织相关的群众活动。例如笔者联系某社区组织了“老少乐—社区毽球大赛”。该比赛邀请全社区的退休老人和中小学生一起参与其中。考虑到老人的安全问题,该比赛还特别设计了一些适合老人的比赛项目。如“坐式毽球”,参赛者坐在座位上相互踢毽球。又如“手忙脚乱”,在坐式毽球的基础上,参赛者还要双手持乒乓球拍,不仅可以用脚踢毽球,还可以用球拍拍击毽球。除了组织定期比赛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社团,参加定期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毽球群众活动,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看到还有不少人对毽球感兴趣。这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自己的参与兴趣。
毽球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踢毽技巧,参与到自主训练中,积极探索传播毽球文化的途径。这样能构筑校园毽球特色文化,不仅能体现出娱乐性和健身性,而且能让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邹德健.毽球在小学体育特色项目建设中的价值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
[2]张发帮.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开展毽球运动的可行性[J].青海教育,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