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

2024-06-17陶晓玲折香香

医学美学美容 2024年10期

陶晓玲 折香香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过敏反应;皮肤损害

[中图分类号] R758.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4949(2024)10-0182-03

大疱性表皮松解(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种预后不留瘢痕的水疱性皮肤病,为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会侵犯皮肤基底膜区,也累及内脏器官。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即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症,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1]。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重症药疹发生率最高的药物,其次还有吡罗昔康、布洛芬、依托考昔。本研究报道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患儿因2年先后2次服用“退热感冒药”出现药物过敏性皮肤损害2次,本次出现药物过敏严重的皮肤及心功能损害。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0岁,系聋哑儿,以“咳嗽、发热3 d,皮疹2 d”代主诉入院。3 d前发热,体温最高39.3 ℃,当地诊所给予口服“酚氨咖敏颗粒、布洛芬及复方锌布颗粒”,肌注“安痛定”。静滴“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炎琥宁、阿奇霉素”2 d,2 d前患儿颜面、躯干部出现暗红色、斑片状皮疹,伴疼痛不适感,随后皮疹较前进一步加重,遍及全身,很快融合成片,呈暗红色斑片样,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水疱及表皮松解,伴触痛,四肢表面可见黄豆大小水疱,疱壁薄,疱疹较前迅速增多、增大,直径最大约10 cm,疱液清亮,破溃伴触痛,见图1。

住院后血常规结果:白细胞6.71×109/L,中性细胞75.61%,淋巴细胞19.5%,红细胞4.52×1012/L,血红蛋白133 g/L,血小板174×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9.4%,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0.2%;风湿系列:CRP:43.4 mg/L,hsCRP: 63.61 mg/L,ESR:22 mm/h;PCT:0.187 ng/ml。心肌酶:LDH 709 U/I;HBDH:369 U/I;CK:546 U/I;CK-MB:543 U/I;肾功、肝功、电解质正常。凝血系列:凝血酶时间22.47 s,凝血酶原时间12.73 s,凝血酶原时间比率80.17%,国际标准化比值1.0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28.49 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6.26 μg/ml,D-二聚体测定5.61 mg/L,纤维蛋白原1.63 g/L,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呼吸道、肠道病毒抗体阴性,水疱液培养:普通条件下培养无细菌生长。既往史:患儿2年前因服用“退热感冒药”后有药物过敏1次,表现为全身水疱样皮疹,停用“退热感冒药”后给予外涂药物(激素类外用药物)治疗1周后痊愈。

诊断:①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重型);②流行性感冒(甲型);③急性支气管炎;④心肌损害;⑤先天性失聪。

给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10 mg/d,连续治疗8 d,积极预防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皮肤和黏膜护理,采取保护性隔离[2],如单人层流病房、暴露裸体与蚊帐床内,房间温度22~24 ℃,湿度50%~60%,床单、被子均等高压灭菌消毒,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等措施。患者经积极治疗病情明显好转,第8天,未见新发疱疹,眼周、颈部可见少许结痂,全身水疱疹样皮疹明显吸收,仅局部仍可见皮肤破损。心肌酶正常,血常规正常,共住院16 d,皮疹结痂,破损皮肤恢复,体温正常,痊愈出院,出院时患儿皮肤情况见图2。

2 讨论

药物性皮炎又称为药疹,是主要发生在皮肤及(或)黏膜上的药物不良反应,即药物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可累及其他系统脏器功能。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作为一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全身皮肤和黏膜发生弥漫性潮红、肿胀、发热、脱屑等表现,本病少见,但病情危重,不及时诊断及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3]。常见的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癫痫药、解热镇痛药[4]。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又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由Lyell于1986年首次报道并命名,是一种罕见、复杂的皮肤脆性紊乱疾病[5]。据文献报道[6],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发病率<1/100万,病死率为25%~35%,高龄患者高达50%~58%。国外报道显示[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发生率在法国为1.2/100万,在德国为0.93/100万。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遗传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至少包括23种不同的类型,依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反复发作性皮肤和(或)黏膜水疱,愈合后会遗留萎缩性瘢痕或导致关节挛缩等,国外报道称其发病率为8/100万~10/100万,可能于水疱发生在致密下层有关[8]。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临床表现各异,按不同致病因可分为4型:金葡菌型、药物型、其他型和特发型。现归纳为金葡菌(感染)型和非金葡菌(感染)型。非金葡菌(感染)型致病原因主要为繁多的常用药物,还有病毒、真菌、其他细菌感染,疫苗接种或免疫法、移植物、化学物等。常见可诱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致敏药物包括抗菌素、抗癫痫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痛风药及生物制品等,另外还有中成药及中草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较多见。有研究[9]以1991-2002年《中华皮肤科杂志》等专业杂志作为资料来源,报道3285例药疹中,致敏药物所占比例如下:抗生素类药物42.25%(1388例),解热镇痛类17.32%(569例),磺胺类7.76%(255例),镇静安眠及抗癫痫类6.39%(210例),异种血清及疫苗类3.14%(103例),中药类4.47%(147例),别嘌呤醇5.63%(185例),喹诺酮类2.41%(79例),其它10.62%(349例)。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为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潜伏期约为4~28 d,再次用药2 d即可出现[10]。专业人员对致敏药物的早期识别、停用是阻止疾病进展的关键。本例患者最初在当地诊所就诊时使用“酚氨咖敏颗粒、布洛芬、复方锌布颗粒”。用药第2天患儿颜面、躯干部出现暗红色、多形性红斑样皮疹,1~3 d内红斑面积增多,融合成大片状;皮损处很快出现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疱壁呈紫黑色,并互相交通,皮损间外观正常的皮肤亦出现松解,糜烂面大量渗液,触痛阳性;皮损迅速加重几乎遍及全身;且该患儿2年先后2次服用“退热感冒药”后出现药物过敏性皮肤损害的不良反应,虽然此次临床未进行血样IgE含量监测,但结合其既往有药疹病史,同时行儿童安全用药检测:EDTA全血,高通量测序法: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为减少剂量服用(25%)。诊断为药疹过敏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重型)。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过程中对不明原因的全身性、对称性分布的皮疹要有所警觉,耐心询问有无用药史。其次,在熟知各种药疹特点的基础上,观察临床表现及发展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一般药疹的颜色较鲜艳,而痒感则重于其他内科皮肤疾病。初步排除类似的内科、皮肤科疾病,才可作出药疹的诊断,虽然不能为确诊之诊断。但是应立即停药,积极干预,以便明确诊断。迄今为止,对药疹的确诊尚缺乏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部分皮肤试验阳性的患者在用药后未发生药疹,而阴性患者则可能发生药疹,且皮内试验可使敏感性很强的患者发生严重药疹或其他药物反应,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例即重复使用“退热感冒药”药物第2次引起的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重型),心肌损害。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若不及时确诊及抢救,患者常因继发感染、器官衰竭、毒血症等而危急生命;如抢救不及时,可能死于肾衰竭、DIC。通过对本病例分析探讨,提醒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注意排除药物过敏史,避免药物滥用,并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早期识别致敏状态及时停用,阻止严重药疹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11],人白细胞抗原(HLA)与TEN发生有一定关联,因此用药前进行HLA-B*4001基因检测,并采取对应措施,以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亚洲人群携带的HLA-B*4001、HLA-B*5801基因与卡马西平引起的TEN密切相关,细胞色素酶P450的基因多态性与皮肤严重不良反应有关联[12]。

综上所述,药疹是常见病,诊断药疹时要真实客观分析、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出疹性传染病。通常药疹在停用致敏药物后较快好转或消退,而传染性出疹性疾病病则有其他临床表现及一定的病程。白细胞组织胺试验可协助临床了解药物和机体之间的免疫关系,但试验结果不稳定,诊断价值不高。掌握并了解非甾体抗炎药致重症药疹的特点和关联性,及时发现非甾体抗炎药致重症药疹的潜在危险,可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临床用药时应科学严谨、提高警惕,从而减少并阻止重症药疹给患者健康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符馨尹,林小茹,张纯萍.临床药师参与1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治疗实践[J].中国药业,2023,32(18):129-132.

[2]任静,李永伟,胡志强,等.吉西他滨联合卡瑞丽珠单抗致皮疹1例[J].中南药学,2021,11(15):1130-1131.

[3]许雪,黄霞,孟祖东.艾曲波帕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3,22(2):168-169.

[4]张丹.对1例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进行诊治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2):204-205.

[5]张莹,牛牧.别嘌醇致HLA-B*58:01阴性的慢性肾病患者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3,52(5):276-279.

[6]高爱梅,嵇书凡,沈小童,华法林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J].中南药学,2020,18(8):1445-1446.

[7]Tran AK,Sidhu S.Stevens 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an Australian analysis of treatment outcomes and mortality[J].J Dermatolog Treat,2019,30(7):718-723.

[8]徐晓彤,魏淑相.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2):31-34.

[9]左亚刚,晋红中.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专家共识(2018年)[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8,12(1):1-7.

[10]朗晓琴,何菊英,夏培元,等.头孢西丁钠致迟发性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病例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19):3131-3133.

[11]Wang Q,Sun S,Xie M,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he HLA-B alleles and carbamazepine-induced SJS/TEN:A metaanalysis[J].Epilepsy Res,2017,135:19-28.

[12]Yang J,Wu F,Luo D,et al.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syndrome induced by tigecycline:a case report[J].J Int Med Res,2020,48(5):300060520922416.

收稿日期:2024-2-20 编辑: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