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研究

2024-06-17舒纾

艺术科技 2024年9期
关键词:元素环境艺术设计非遗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探讨“非遗”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路径,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性与独特性,同时希望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为媒介,促进“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搜集与“非遗”元素、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取可用内容作为理论指导。结果:文章提出三条“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路径,一是依托“非遗”布局理念,打造民族特色空间;二是利用“非遗”造型元素,丰富设计作品形态;三是借鉴传统色彩搭配思路,增强设计视觉张力。结论:将“非遗”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二者融合既能够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设计品质,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非遗”;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旨在创造契合美观、实用、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非遗”元素丰富多样且文化底蕴深厚,将其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既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又有利于为现代设计创新提供新动能。鉴于此,文章以“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为主题,探讨二者融合的策略,以供参考。

1 “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1 “非遗”元素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表现,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各民族的独特创造力和智慧[1]。

“非遗”元素广泛存在于民间故事、戏曲曲艺、剪纸刺绣、陶艺木雕、传统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这些文化艺术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一个民族的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例如,京剧、昆曲、皮影戏以及各类地方剧种,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非遗”中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遗”正面临着失传的险境。因此,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让“非遗”元素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

1.2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简称“环艺”,是一种以环境为载体,融合艺术、建筑、景观等多种元素的设计理念,其将艺术与工程技术完美结合,以创造供人生活、工作和休闲的舒适、美观的功能性空间[2]。环境艺术设计涵盖室内设计、公共场所设计和展示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强调将艺术审美与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相融合,创造出生动和谐的空间,为大众提供环境式美学体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性,设计师们通过巧妙的光线布置和阴影处理,以及合理的色彩、材质选择和使用,创造出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室内外环境。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很多设计者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以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设计品质,同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例如,在一些室内设计项目中,设计师从剪纸、刺绣、陶艺等“非遗”中汲取设计灵感,提取装饰元素,使空间富含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打造“非遗”主题雕塑或壁画,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吸引人们驻足欣赏。“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不仅增强了设计的艺术性,还强化了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使历史悠久的“非遗”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交融。

2 “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策略

2.1 汲取“非遗”布局理念,打造民族特色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传统布局思想和理念。比如平衡与和谐、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园林、古代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重要借鉴。将“非遗”元素巧妙合理地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既有利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提升设计的艺术价值,又有利于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非遗”的进一步传承与弘扬。

第一,深入理解“非遗”的内涵。“非遗”往往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它们的形态、工艺和象征意义暗含独特的布局逻辑[3]。设计师应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非遗”,准确把握“非遗”元素的内涵及精神实质,提取其布局理念、结构思想等精髓并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凸显作品特色,赋予作品古典气息。例如,中国传统园林布局讲究“山水相依,动静结合”,通过高低错落的空间与水流动感,营造出和谐而富有诗意的氛围。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山水相依,动静结合”的布局理念,在室外打造微型山水画卷的同时,巧妙利用天花板、地板和墙面的高度差,采用高低错落的设计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层次感,使空间视野开阔且具有深度和立体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在备受瞩目的G20杭州峰会主场馆设计中,设计师将曲径通幽的景观、水面倒影等传统江南园林布局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为简约大气的主馆增添了典雅气息,可谓“非遗”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的典范。

第二,灵活运用传统布局结构。中国传统园林布局结构主要分为自然式、规则式两种。其中,规则式园林强调整齐、对称和均衡的设计风格,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地丘陵,都追求规律性的阶梯状台地和几何形态的空间轮廓。建筑群组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布局尤为严谨,即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主轴和副轴进行控制,整个园林呈现出均衡对称之美,为人们提供了典雅和谐有序的休闲空间。自然式园林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摒弃了传统的规则、对称和轴线等元素,呈现随性而生动的景象,没有明确的主轴线引导视线,而是让人们随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欣赏丰富多变的景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结合设计作品的主题、风格以及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打造出既美观又实用且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空间。例如,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从苗族吊脚楼的自然布局结构中汲取灵感,打破常规的线性布局模式,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使空间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4]。

2.2 利用“非遗”造型元素,丰富设计作品形态

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又是一种实用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从剪纸、刺绣、陶瓷、建筑装饰等“非遗”中提取造型元素,不仅可以丰富作品形态,还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首先,将传统图案与纹饰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剪纸、刺绣、漆器等“非遗”中的经典图案与纹饰,如龙凤图案、吉祥云纹、莲花纹等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素材补充。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传统图案与纹饰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其应用到室内装饰、公共空间的艺术壁画或者家具设计中,增强设计作品的历史感与艺术感[5]。例如,在设计博物馆或图书馆等公共空间时,可以在正门入口处嵌入一幅讲述历史故事的大型壁画,壁画框可采用吉祥云纹、莲花纹等传统纹饰,以增强公共空间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在公园、中式庭院等现代环境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将传统纹饰“福”字创新应用于影壁墙、室内装饰之中,既丰富了设计的文化内涵,又传达出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当前,3D打印技术的诞生促进了传统图案或纹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师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立体化呈现复杂的传统纹样,制作相应的灯具、雕塑或装饰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其次,将编织技艺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主要应用编织技艺制作衣物、篮筐等生活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织技艺愈发精湛,材料、样式越来越丰富。唐宋时期,编织技艺被应用到饰品制作中,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竹编、藤编工艺品。明清时期,竹编、藤编等技艺更加成熟,并且编织技艺与漆艺等工艺相结合的产品更具艺术价值。我国传统编织技艺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竹编、藤编、芒编几类。其中,竹编技艺尤为精巧,可分为细丝竹编工艺和粗丝竹编工艺。四川的细丝竹编工艺品细腻精致,如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等,代表了较高的细丝竹编工艺水平。粗丝竹编工艺则以东阳竹编、闽西竹编、三穗竹编等为代表,主要产品包括竹编凉席、凉枕、筐、篮等[6]。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编织技艺制成的竹编、藤编等物品,能赋予空间温度与个性。例如,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在公园座椅、花坛围栏或墙面装饰中融入编织手法,创造既美观又富有艺术感和实用性的产品。另外,编织技艺还能与不同主题的环境艺术设计相契合。例如,设计师可以在以保护海洋为主题的场馆设计中,利用编织技艺将废弃的渔网转化为墙面艺术装饰品,表达对海洋生态的关注,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以及生活品质的思考。

最后,将陶瓷陶艺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的瓷器制造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灰陶,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陶,再到东汉以后的青瓷、白瓷,直至明清时期的彩瓷、釉里红瓷等,每一个时期的陶瓷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其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灵感。陶艺是指将泥土塑形、烧制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物品的过程,强调艺术家的创新思维和对自然的感知,融合了艺术家的情感与技巧,是人与泥土展开的一场亲密对话,为设计师进行富有历史感和温度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借鉴参考。在实践中,设计师一方面可以借鉴陶瓷的质感和色彩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打造出独特的陶瓷绿化景观;另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将陶瓷与金属、玻璃等现代工艺材料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例如,将陶瓷与金属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空间视觉效果。

2.3 借鉴传统色彩搭配思路,提升设计视觉张力

色彩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中有多种寓意深刻且极具审美价值的传统色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中国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对应白、青、黑、红、黄五种颜色,即五行色彩,这五种颜色具有深远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其中,白象征纯洁与高雅,青代表生机与活力,黑象征神秘与深沉,红象征热情与活力,黄寓意尊贵与丰收。这些色彩在绘画、织锦、陶瓷等“非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合理运用传统色彩,有助于优化空间氛围及彰显文化内涵。例如,在室内设计中,运用青、绿等颜色,可以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而应用红、金等热烈的色彩,则能增添喜庆气氛。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采用黑白灰的简洁色彩搭配,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敛与含蓄,又能展现出现代设计的简约之美。此外,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传统色彩的渐变和组合应用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例如,金色与红色交织,既能展现华贵的气派,又能营造热烈的氛围。北京的颐和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园林设计大量采用中国传统色彩,碧波荡漾的湖面映衬着红墙黄瓦,色彩对比鲜明,在展示皇家尊贵的同时,又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通过色彩对比和渐变,空间的视觉层次更加丰富,空间的动态感得以增强。再如设计师在针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区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融入大熊猫和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同时搭配传统色彩,增强了设计的视觉张力。具体来讲,设计师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与大熊猫黑白相间的毛色相呼应,同时加入象征生机与活力的绿色。黑、白、绿三色搭配以及对当地民俗文化元素的应用,既体现了“非遗”元素的特色,又与大熊猫栖息地的特点相契合,整体设计极具视觉张力。

3 结语

“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交融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更丰富和拓宽了当代设计美学的边界。“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是一项长期且富有挑战的任务,设计师们要在尊重和理解“非遗”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寻二者更巧妙、更自然的融合方式,以此创造出既有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索嘉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天南,2023(3):86-88.

[2] 赵毅.“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5):4.

[3] 门淑丽.融合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23):27-29.

[4] 王宇,李金泽.“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2(17):164-167.

[5] 刘莉.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视阈下的赣南客家非遗旅游文创设计研究[J].居舍, 2023(14):151-154,157.

[6] 李旭,耿为为.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教育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艺的文创设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21):21-24.

作者简介:舒纾 (1994—),女,助教,研究方向:民间艺术创新设计、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元素环境艺术设计非遗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构成与设计应用
市场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革新建议
从歌曲《梅兰芳》探析中国民族声乐的戏曲元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